我们的DNA序列中接近一半都是转录子,它们不是真正的基因,而是基因之间的非编码物质。其中,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s,RTEs)可以通过RNA逆转录自我复制,并在基因组中移动,出现在其他基因位点上,因此也被称为“跳跃基因(jumping genes)”。它们通常被认为对人体没有益处,甚至由于跳跃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有害的基因突变和疾病,比如血友病和癌症。
不过最近,美国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研究人员发现,盲鼹鼠(BMRs)却能够利用这些“垃圾DNA片段”,来保护自身免受癌症的侵害。科学家指出,其背后机制也将对人类的癌症治疗策略有所启示。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旗下的同行评议期刊Nature Immunology上。
盲鼹鼠是一种小型地下啮齿动物,它们的寿命可以长达20年,大约是大小相似小鼠的10倍。它们之所以如此长寿,一部分原因是其对癌症的天然抵抗力。之前的研究证明,盲鼹鼠通过一种被称为“协同细胞凋亡(concerted cell death,CCD)”的机制,增加炎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β(IFN-β)的产生,触发快速增殖的癌前细胞(precancerous cells)凋亡,从而达到抗癌效果。
问题来了,盲鼹鼠是如何触发CCD的呢?
原来,反转录转座子通常会被DNA甲基化沉默,以防止它们在基因组周围跳跃引起突变。DNA甲基化是一种表观遗传修饰,可抑制基因活性。然而,盲鼹鼠体内天然含有较低水平的DNA甲基转移酶(DNMT1),导致DNA甲基化沉默机制失效,引起反转录转座子“复苏”,从而触发CCD机制,而产生预防癌症进展的作用。
具体而言,当研究小组将正常分裂的盲鼹鼠细胞,与特意培养的反转录转座子复制更快的细胞进行比较时,他们发现,培养的细胞能迅速触发CCD,且反转录转座子RNA和IFN-β水平在迅速凋亡的细胞中含量很高,而DNA甲基转移酶的水平比对照细胞更低。此外,如果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组织阻止反转录转座子复制,就能抑制CCD,使小鼠更易形成肿瘤。
那这种机制对人类细胞是否适用呢?
在人类癌细胞中进行的实验显示,通过人工敲除DNMT1基因可以抑制细胞增殖。换句话说,即使人类没有进化出与盲鼹鼠相同的癌症抵抗机制,我们自身的细胞也有可能通过经过设计的外部调节,来触发类似免疫机制,达到抗癌目的。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的Stephen Baylin教授评论道:“该论文描述了一种重要的新机制,即人们能够通过触发癌细胞中的炎症信号,直接杀死癌细胞,或者使癌细胞更易受到癌症杀伤疗法的破坏。它的重要性确实相当深远。”
在未来,如果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探索盲鼹鼠触发CCD的背后机制,并开发出有效的新型癌症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
[1] Zhao, Y。, et, al。 (2021)。 Transposon-triggered innate immune response confers cancer resistance to the blind mole rat。 Nature Immunology, 22(10), 1219–1230。 https://doi.org/10.1038/s41590-021-01027-8
[2] Blind Mole Rats Use Junk DNA to Combat Cancer。 Retrieved September 30, 2021, from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blind-mole-rats-use-junk-dna-to-combat-cancer-69262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