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人工智能”,我们先来讲一次“论文事件”。
2005年,麻省理工学院一些软件工程师编写了一个叫做SCIgen的软件,它能把一些“随机组合的词组或句子生成文字”,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写点什么东西出来。
软件作者的原意本来是想证明,有些学术会议或学术刊物经常收到的一些论文是毫无意义的。他们虚拟了一个作者“艾克·安卡尔”,然后把计算机制作的论文发了出去。
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论文不仅骗过评审者,还被研讨会提交,被杂志发表,且一连发表一百多篇,不仅没有被人识破,还被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德国科技出版社之一、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施普林格”(Springer)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学会(IEEE)及谷歌作为学术论文收录,甚至把艾克·安卡尔当成世界上第21位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
这个“冒牌货”最终还是被识破。法国约瑟夫·傅里叶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西里尔·拉贝(Cyril Labbe)发现像这样毫无意义的论文竟然如此之多。他给这位“作者”写了信,没有得到回音,他感到事情有些蹊跷,于是开始追踪这些论文的来源,最终找到了源头。2014年2月24日,施普林格出版社和IEEE宣布这件丑闻,并将这些 “论文”清理出去。
这件事引起了人们的疑惑,既然计算机能写出骗过科学界的“论文”,那它们为什么不能做出创造发明呢?为什么不能具有像人那样的“智能”呢?最早关注这个问题的就是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
阿兰·图灵
提起阿兰·图灵,首先使人想到两件事:一件是“咬了一口的苹果”,现在这一标志被用在苹果系列的电子产品上,据说是以纪念这位计算机科学的先锋;另一件就是“人工智能”。
1912年6月23日,阿兰·图灵诞生于英国伦敦附近的帕丁顿。阿兰的父亲是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从政后被派往印度,担任行政官员,母亲曾就读于著名的巴黎大学文理学院。图灵自幼受到良好的科学启蒙,由于时常远离父母寄养在亲友家,他自小养成独立生活与学习的习惯。他所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每个儿童都应该知道的自然奇观》,数学和智力游戏也都使他着迷。
1926年,图灵考入伦敦著名的舍本公学(Sherborn)。在校期间,图灵表现出超常的天才与对数学的爱好。在没有学过微积分的时候,他就已经能求解出高深的数学难题了。在读过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后,更使他迷上了深奥的理论。他喜欢挑战难题,也痴迷于长跑和足球。在足球赛场上,他更喜欢“读球”,即根据足球的发射位置、发射角度和出脚速度判断球的落点。他认为球场上挑战的不仅是踢球,“读球”也是一种挑战,而且从中能享受到更大的乐趣。在这一时期,由于发表论文,图灵先后获得自然科学奖和国王爱德华六世颁发的数学金盾奖章。
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师从数学家哈代学习数学和科学,因为成绩优秀而获得奖学金。在校期间,他一连发表几篇重要论文,毕业后留校从教时,年仅23岁。此时,他已经成为在校名声显赫的优秀毕业生,还当选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为了这件事,剑桥大学专门放假半天予以庆贺。同年,图灵又因发表一篇关于概率论的论文而获得“史密斯奖”。
1936年,图灵来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发表一篇对计算数学具有决定作用的论文,首次引入二进制,还提出对人工智能发展有关键作用的智能机,即后人所称的“图灵机”的概念。“图灵机”是通过符号、规则和逻辑编程,使之具有一定智能的计算机。
图灵认为,以这一模型作为范本,可以制造出一种适用于数学领域所有函数运算的、功能强大的装置。“图灵机”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的原型,也是人工智能机的鼻祖。1941年,美国的阿塔纳索夫和贝瑞建造出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ABC,这就是按照图灵设想的二进制电子计算机。
1938年,图灵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时“二战”即将爆发,他返回剑桥,随即应征入伍。在此期间,他曾破解德国著名的U2潜艇的恩格玛密码系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扭转太平洋战局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6年,图灵来到曼彻斯特大学任教,同时担任这所大学自动计算机项目的负责人。这年的10月,图灵发表的论文“计算机能思考吗?”成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划时代之作。在这篇论文里,图灵首先提出“机器思维”的概念,他逐条反驳“机器不能像人那样思维”的说法,并提出,如果将“人工智能”纳入科学研究范畴,就需要具有科学的原则、标准和判据,而对“人工智能”的判据,只能依靠“外在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是客观的,可以测试的。至于内心的感受、情感等,因为不可测定,不能得出客观判断,所以并不重要。图灵突破人的偏见,首次从“行为主义” 角度给出“人工智能” 判定方法,由此开创判定计算机能否具有“人工智能”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图灵测试”。接着,图灵又提出利用“图灵测试”判断一台计算机是否具有“人工智能”的标准。他认为,一台计算机如果能有30%的答案蒙骗人类,这台计算机就算是通过测试,具有“人工智能”。
在图灵提出“图灵测试”的当时,世界上有能力参与测试的计算机仅有几台,图灵却大胆预言,认为到20世纪末,一定会有计算机通过“图灵测试”,“人工智能”早晚有一天能与人类智能并驾齐驱,并能为人类认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科学家兼慈善家休·罗布纳的支持下, “图灵测试”正式开始,同时设立罗布纳奖,奖励在“图灵测试”中获得前三名的优秀程序系统设计者。
休·罗布纳
1991年11月,首届 “ 图灵测试”在波士顿计算机博物馆举行。之后,经过改善,1993年,美国波士顿计算机博物馆又进行一场“图灵测试”,其结果让人震惊不已,在一定程度下,计算机确实蒙骗过评委。2014年6月7日,为纪念图灵逝世60周年,英国举行一场规格更为正式的“图灵测试”,一个名叫“小男孩尤金”的超级计算机一举夺魁,首次以30%的“图灵标准”通过测试。。
由于首先开创“人工智能”的重要概念、研究方法和判据,并对“人工智能”发展做出预言,图灵赢得“人工智能之父”的称号。图灵不仅集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学家、人工智能研究先导者于一身,同时也是位世界顶级的长跑运动健将。
他的马拉松最好成绩是2小时46分3秒,比1948年的奥运金牌得主仅慢11分钟。在当年的另一次国际长跑比赛中,他战胜同年奥运会银牌得主汤姆·理查兹。
很可惜,这位天才被人性的丑恶与愚昧及社会的歧见逼死,死时年仅42岁。为纪念这位计算机科学的开创者,1966年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创立了“图灵奖”。今天,这一奖项与“普利策奖”“诺贝尔奖”具有同样重大的影响力。
来源:《科学史上的365天》,略有删改
作者:魏凤文 武轶
编辑:张润昕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