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新增社融暂时转负,专家称“挤水分”和“降准降息”并不冲突

4月新增社融暂时转负,专家称“挤水分”和“降准降息”并不冲突
2024年05月13日 20:09 21世纪经济报道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婧 北京报道  4月金融数据激起千层浪。央行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4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1987亿元,同比少增1.42万亿元;4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2%,增速比上月末低1.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下降1.4%,增速较上月末低2.5个百分点。

  具体社融分项来看,政府债、企业债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为主要拖累因素。4月,政府债净融资-984亿元,同比减少5532亿元,国债、地方债发行进程仍相对滞后。

  针对4月新增社融为负和M1、M2增速回落,多名受访人士表示不必过度解读。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告诉记者,为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4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后续伴随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专项债放量提速以及信用平稳扩张等利好因素积累,将对社融增速形成稳定支撑。

  至于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金麒麟分析师)认为,近期存款向金融市场“分流”、资金空转和手工补息被规范治理、金融业增加值核算优化调整是主要因素,即数据被挤出“水分”,对此央行也早有预判。

  接近央行人士告诉记者,近期资管产品募集规模增速回升较快,4月末同比增长11.3%,较大程度分流了银行表内存款。还有数据显示,4月理财规模重拾增势,环比增长约2万亿元。

  张瑜指出,应当看到,M2和资管产品加总后的规模是较为稳定的。不管是以银行途径还是以资管产品形式提供融资,渠道虽发生变化,实体经济获得的融资支持并没有改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是稳固的,支持质效也在防范资金沉淀空转背景下逐步提升。

  5月13日,财政部公布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时间表,其中超长期特别国债涉及期限为20年、30年、50年,首次发行时间为5月17日,11月中旬发行完毕。

  国海证券最新报告表示,为了对冲地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对债市的扰动,不过度抬升财政发行成本,5、6月降准、降息政策均有可能落地。

  张瑜认为,当下降准降息的概率边际抬升,汇率弹性大概率加大。就时点而言,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转鸽与外部汇率波动加大时或易触发降息,政府债加速发行期间或易触发降准。金融数据“挤水分”和“降准降息”并不冲突,先要堵住资金跑冒滴漏的漏水口,即抑制好资金空转,降准降息才有事半功倍的疗效。

  4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这是政治局会议少见的直接提到利率、准备金率,也引发了市场对总量货币政策工具何时发力的猜测。

  记者采访了解到,关于降准降息的时点,市场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一季度GDP增速超出市场预期,4月官方PMI指数保持在扩张区间,短期内仍将处于政策观察期,实施降准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但结合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态、央行的多次发声以及物价水平偏低的环境来看,未来降准降息都有空间,不排除三季度落地的可能。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静静(金麒麟分析师)在解读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时表示,以防低通胀与稳汇率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将坚持宽松总基调,但表现方式将从去年的价格型宽松向数量型宽松切换,以财政货币协同与结构性再贷款化解政策传导堵点。在特别国债酝酿发行与防止资金空转套利的过程中,降准降息短期恐难以兑现。

  张静静坦言,综合近期情况来看,货币当局对信用扩张的态度,以及施政思路更加偏向于追求“质”,而非单纯的“量”。此外,短期来看,直接影响债券收益率走势的因素还是政府债供给进度。出于对长期收益率偏低的担忧,在财政放量的初期,央行或不急于开展“降准降息”的操作。

  东吴证券陶川(金麒麟分析师)团队则认为,在政府债供给压力临近之际,央行既有采取对冲操作呵护流动性的必要性,也需要及时响应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降准可能先于降息,落地窗口最早或在5月中旬。

  从多方观点看来,市场期待降准是因为此举可以平抑政府发债带来的银行间资金面扰动,而低通胀、实际利率偏高的情况下降息也有必要性,但受银行净息差、美国降息节奏的掣肘,落地时点大概率会后延。

  从央行近期的表态看来,央行并没有对何时降准降息作出正面回应,而是多次强调要密切观察政策效果、经济走势和通胀变化。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的看,前期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开局良好。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我们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目标实现情况,择机用好储备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也提到要密切观察、统筹兼顾。邹澜表示,对于物价和实际利率的情况,还是需要综合研判。前期一系列措施已经在见效,未来我们会结合经济回升态势、通胀走势以及转型升级的推进,继续密切观察。既要根据物价变化与走势,将名义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也要充分考虑高质量发展需要等,避免削减结构调整动力,防止利率过低,内卷式竞争加剧或者资金空转,物价进一步降低,陷入负向循环。

  从目前来看,治理沉淀资金空转和引导金融资源对重点领域倾斜仍是央行的工作重点。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为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效支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

  王青强调,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可适度淡化对信贷、社融总量的关注,重点观察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对重点领域有效需求的满足程度,其中包括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绿色贷款等的增速。这是今年货币政策“精准有效”的具体体现。

  他还提及,考虑到当前楼市走势依然低迷,后期政策面将重点加大对房地产行业“定向降息”的力度,具体措施包括继续下调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调或取消更多城市首套及二套房贷利率下限,引导居民房贷利率持续较快下行等。这是扭转楼市预期,推动房地产行业实现软着陆的关键一招。

  温彬表示,当前货币存量已经不低,在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之外,着力盘活存量金融资源,避免资金沉淀空转,提升信贷资源产出效率,以及促进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引导融资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加适配,是央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进而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何松琳

降息 特别国债 货币政策 央行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