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并购最前线获悉,本周,全球化金融服务公司美国大都会集团宣布,旗下资产管理业务平台大都会人寿投资管理(简称“MIM”)已达成最终协议——
将收购PineBridge Investments (简称“柏瑞投资”),交易价格为12亿美元(约合93亿港元)。后者是香港盈科拓展集团旗下资产管理公司,背后掌舵人正是香港李氏家族李泽楷。
柏瑞投资来头不小。2010年,李泽楷以5亿美元“抄底”收购柏瑞投资,迄今已经发展成为资产管理规模超万亿的超级投资平台。而透过这笔交易,原来李泽楷早已缔造一个庞大的并购版图。
一家万亿投资机构卖了
时间回到1919年,在上海一个只有两间房的办公室里,科尼利厄斯·范德·史带创立一家专注于为中国企业提供保险的公司,这便是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前身。
几十年间,AIG逐步将业务板块从最初的传统的保险业务,覆盖至退休金服务、资产管理及相关投资等其他金融服务,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及地区。截至2007年底,AIG在全球拥有7400万名客户,总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AIG的资产管理部门——AIG友邦投资,便是后来的柏瑞投资。
然而到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AIG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为了续命,AIG不得不变卖资产,其中就包括AIG友邦投资。
当时,AIG友邦投资被富兰克林集团、澳洲麦格理集团、Crestview Partners等多家机构争相竞购,当中也包括李泽楷旗下的盈科拓展集团。最终,李泽楷成功收购AIG友邦投资,并获得AIG友邦投资在32个国家的资产管理业务,其中包括PE基金、公募基金、对冲基金,及部分股票和固定收益资产等。同时,该公司更名为柏瑞投资。
截至2024年9月30日,柏瑞投资全球资产管理规模为2031亿美元(约合1.48万亿元人民币),客户包括养老金计划、保险公司、官方机构、私人银行、顾问和中介机构等,在全球24个地区设有办事处。
今年初,市场上传出了柏瑞投资卖身的消息。直至这次官宣,交易细节最终披露——根据美国大都会集团公告,旗下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平台大都会人寿投资管理公司(MIM) 将收购柏瑞投资,交易价格为12亿美元(约合93亿港元),其中包括8亿美元现金;其余4亿美元,则是取决于2025年财务指标和后续多年盈利情况的延期对价。
公告中还强调,“这次收购不包括PineBridge的私募股权基金集团业务及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也就是说,盈科拓展集团将继续保留华泰柏瑞基金等柏瑞投资的中国大陆地区业务。由MIM收购部分管理的资产约为1000亿美元。
这次买方——美国大都会集团,成立于1868年,是一家以保险业务为主的全球化金融服务公司。对于收购的原因,大都会人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Michel Khalaf 表示:“收购 PineBridge Investments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加快资产管理增长的雄心。”根据公告,这次收购将显著扩大MIM的规模,同时扩大公司的全球服务和分销范围。交易完成后,MIM的总管理资产预计将增至7000亿美元以上。
不过,目前交易尚需监管批准,预计将于2025年完成交易。
李泽楷,隐秘并购狂人
当中还有一个细节,起初李泽楷是以5亿美元“抄底”收购柏瑞投资。
一进一出之间,李泽楷借用这一资本工具拓展自身商业版图。而放眼李泽楷商业历程,并购手段不可或缺。
早在1990年,他便在父亲的支持下开始创业,建立一家卫星电视公司。运营三年后,他将该业务卖给传媒大亨默多克,正是这笔资金帮助他创立盈科拓展集团。
2012年,李嘉诚设立了家族信托,长子李泽钜接班,掌管长和系资产;次子李泽楷则可获得现金分红,以帮助他收购几家相当有规模的公司。
资金充足的李泽楷,先是收购荷兰国际集团(ING)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泰国的保险业务,改名为富卫集团,成为他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抓手。此后多年,富卫集团又相继收购AIG富士生命保险公司、汇丰保险HSBC Amanah Takaful (Malaysia) 49%股权、泰国汇商银行旗下人寿保险业务等,商业版图一步步扩大。
当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要数对香港电讯的收购。当时,英国大东电报局萌生卖出手中香港电讯股权的意愿。这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绝对龙头,在当时香港电讯服务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7%,包括李泽楷在内的意向买家争相竞购。
为了拿下这笔交易,李泽楷旗下盈科数码设计了包含丰富选择权的出价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每股“香港电讯”股票兑换现金0.929美元和0.7116股“盈动”股票,据此香港电讯估值为2796亿港元 (359亿美元),再加上113亿美元现金。由于正需要现金,“部分换股”方案成功吸引了英国大东电报局。
后来,李泽楷还巧妙地用香港电讯的资产作为抵押,获得了银行130亿美元的贷款承诺,最终完成了这笔“蛇吞象”收购,缔造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案。
回过头看,这笔交易中颇具开创性的交易设计,至今仍对市场具有借鉴意义。
今年以来,当一级市场普遍面临退出之困,并购被寄予厚望。正如在第二十四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大会上,信宸资本管理合伙人信跃升提到一组调研数据——“70%的企业都在想着卖公司”。然而,实现并购往往是一个复杂交易的过程,使得很多项目并不能如愿完成。
其中,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支付工具以及支付方式,是并购方和交易对象关注的焦点。可以看到,已经有一些创新尝试出现,比如科创板上市公司思瑞浦收购创芯微一案中,使用了可转债收购和差异化定价方式,最终实现各方共赢。还有晶丰明源拟收购四川易冲、富乐德拟收购富乐华半导体的案例中,均采取了包括定向可转债在内的复合支付方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交易双方的谈判空间。
犹记得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当中明确支持丰富支付工具,鼓励综合运用股份、现金、定向可转债等方式实施并购重组。
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吴琼,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12/544866.shtml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