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牙科龙头,通策医疗(维权)短短数年间股价翻了10倍,市值一度超过1350亿元,被誉为“牙中茅台”。
但随着2022年国内种植牙走向集采,通策医疗近年来的业绩陷入持续下滑的泥沼中,股价也迎来了崩塌,目前市值蒸发已超千亿元。
01
扩张野心
通策医疗成立于1995年,公司创始人吕建明最早是做房地产开发业务。2006年国内房地产行业出现政策调控,倒逼着吕建明筹备多元化业务。
彼时恰逢杭州口腔医药公立改制(2006年),吕建明顺势拍下杭州口腔医院100%的股权,随后注入手中的上市公司ST中燕。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口腔医院过去是公立医院,在当地有较强的口碑,同时得益于后来的经营得当,在改成民营医院后,依旧不缺客源,业绩一直很好。
2007年6月,ST中燕成功摘帽,正式改名为通策医疗。在收购杭州口腔医院的基础上,通策医疗随后又收购了宁波口腔医院,自建城西口腔医院,形成了三大总院,营收占比超过50%。
然而,不同于眼科行业高度依赖设备,口腔医疗机构对医生依赖度较高,对设备依赖度较低,导致标准化经营、快速扩张的难度高。但对于通策医疗这样的口腔连锁巨头来说,通过增加门店数量来扩大经营规模,又是其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2016年,通策医疗在稳固了浙江大本营之后,通过“蒲公英计划”(区域总院+分院模式)开始不断扩张。
浙江省内,通策医疗以杭州口腔医院作为品牌背书,在省内不断开口腔分院;省外市场,通策医疗一边在收购当地的医院,一边设立医疗基金新建“存济”旗舰口腔医院,每家体量都相当于杭州口腔医院。
伴随着扩张加速,通策医疗的业绩也在一路高跟猛进,公司借壳第一年仅1000万净利润,到了2019年,净利润已经飙升至4.6亿元。
而资本市场认为通策医疗似乎找到了牙科的正确扩张方式,给予通策很高的估值。公司股价扶摇直上,一度攀至421.99元/股的高位,区间涨幅高达40倍。
不过,随着业绩连年的萎靡,通策的估值也急转直下。
02
业绩失速
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通策医疗实现营收22.33亿,同比增长2.21%;实现净利润4.983亿,同比下滑2.63%;其中,三季度营收8.225亿,同比仅增长0.04%,营收增长接近0,净利润1.885亿,同比下滑9.1%。
业绩失速有两大原因:一方面,在集采推行后,通策医疗的种植牙业务盈利模式由从“高毛利”转换为“以价换量”;目前,种植牙业务从过往的追求定制化逐渐转向流水线作业,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单颗常规种植牙的医疗服务价格为4500元,种植体系统集采平均降价55%。通策医疗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毛利率严重下滑。
另一方面,通策医疗的省外扩张并不顺利,目前公司营收大部分还是来自大本营浙江省。今年上半年,通策医疗浙江省内的营收为12.85亿,营收占比高达91.13%;而浙江省外的营收为1.252亿,营收占比仅为8.88%。
省外的人对杭州口腔医院比较陌生,品牌势能无法触达到省外。据说在成渝已经停业,武汉、西安一直亏损,昆明微利;然而一直在浙江省内扩张,通策医疗将会面临网点饱和度、老店分流等问题。
据悉,通策医疗此前的扩张模式以自建医疗机构为主,2023年仍有一半的医院处于亏损状态。面对业绩重压,通策医疗对扩张模式已进行了调整:将从“自建”改为“以收购兼并和加盟”为主。
比如,2024年3月,通策医疗宣布已完成对娄底口腔医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娄底口腔”)的收购和增资扩股,交易金额共3248万元,涉及娄底口腔旗下共有8家医院和门诊部。
此外,通策医疗还做起了跨界转型比如眼科、妇幼领域等。
不过,目前通策医疗的这些跨界尝试还没有太大成效。以眼科业务为例,根据通策医疗定期关联交易公告,2023年,眼科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05亿元,净利润1.60亿元。2023年通策医疗的医疗服务营收为26.88亿,眼科的营收占比还不到十分之一。
从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民营口腔市场高度分散,2022年十大民营口腔医疗服务提供商的市场份额仅占民营市场的13.6%,其中前五名的大本营分别盘踞在浙江、广东、上海、北京以及江苏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
此外,牙科较为依赖优质牙医资源,需要经历较长的培育期技术和口碑是关键,但优质的牙医资源稀缺,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经营和扩张并不是靠简单的连锁复制就能成功。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