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河环保2021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先河环保2021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1年08月26日 17:19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原标题:先河环保2021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先河环保2021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概况

  公司自上市以来通过内生性发展及外延式扩张,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治理为一体的

综合

服务商,业务涵盖生态环境监测装备、运维服务、社会化检测、环境

大数据

分析及决策支持服务、VOCs治理、农村分散污水治理等领域,具有全产业链服务优势,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

美丽中国

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为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全面升级,污染防治要做到时间、对象、区位、问题、措施精准,就必须先做到监测先行、监测准确、监测灵敏。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从出具数据向提出切实管用的综合管理决策建议转变。而这一切就要求生态环境监测必须实现感知高效化、数据集成化、分析关

联化

、测管一体化,应用智能化、服务社会化。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任务,与大气污染治理相关的政策和标准紧密出台,关注重点区域,深化重点行业的治理;此外,要加快补齐农村水环境治理短板。“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要全面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部将一手要抓环境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手要抓碳达峰,打出组合拳,协同推动其他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通过降碳(排放)实现源头治理,对于“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是“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方向;生态环境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碳监测试点工作方案,准备开展三项试点:一是排放源监测试点。鼓励

电力

钢铁

等重点行业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能源和工业过程温室气体集中排放监测先行先试,加快技术标准研发与监测结果比对,探索实测结果在企业排放量核算与交易、减排监管等方面的应用。二是重点城市监测试点。结合现有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基础,选取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展CO2、CH4等温室气体浓度监测试点,组建城市温室气体监测网,探索自上而下的碳排放反演。三是区域监测试点。推进国家大气背景站温室气体监测设施提标改造,结合卫星和

无人机

遥感监测,提升区域和背景尺度温室气体监测能力。

  近年来,国家对于生态保护愈加重视,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定位,大力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监测设备和运营服务业前景良好,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参与竞争,导致市场竞争加剧,环境监测行业一方面吸引了众多小体量技术型公司纷纷进入市场,推动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应用;另一方面,一些IT公司、甚至房地产公司等其它行业公司,跨界进入环境监测领域。与此同时,一些大的央企通过参股入股、跨行并购等方式,加快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业务布局,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也组建了省级国资委直接管理的环保产业集团或环保科技集团。另外,随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施,市县党委和政府逐步承担起本地区环境治理的具体责任,市场主体逐渐从省市下沉到区县。上亿、大几千万级的特大项目在减少,百万级项目在增多,说明市场下沉形势明显。

  (三)公司主要经营情况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报告期内,公司盈利水平同比下降,实现营业收入538,722,232.36元,同比增长12.4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137,307.82元,同比下降15.85%。截止2021年半年度末,公司资产总额为2,499,704,528.54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075,344,802.03元。

  报告期内,公司环境监测系统实现收入281,297,

361

.58元,在营业收入结构占比为52.22%;运营及咨询服务实现收入227,466,454.09元,在营业收入结构占比为42.22%。

  报告期内,针对国家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公司积极布局开展碳监测、碳核查、碳资产开发及碳资产管理等业务,打造公司发展的新动力。公司构建了涵盖排放源温室气体监测、区域温室气体、背景监测、无组织排放监测等温室气体监测系统,研发了基于碳监测、碳核算、碳核查技术的碳排放与碳资产管理系统、区域温室气体源汇分布反演系统,可协助地方政府准确摸清碳排放底数,科学规划碳达峰、

碳中和

路径。此外,公司投资开立了碳交易账户,实现了碳资产交易业务。

  公司于2021年5月和7月分别与

平安

智慧城市

和兰州环境能源交易中心签署框架合作协议,会在碳达峰与碳中和领域合作。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创新优势 公司一直坚持以自主研发为先导,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承担国家项目,同时与国内各大院校建立紧密的技术合作,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成果、科技奖励和专利;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公司对技术、产品进行及时更新和优化,带动了公司技术进步。对于项目的研究开发,公司拥有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含子公司)共拥有专利170项,拥有软件著作权230项。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公司创新性搭建了领先的集感知、预警、监测、监管、分析、决策于一体的智慧生态环境精准管理信息化平台,引领我国环境监测全面进入环境物联网时代。平台以生态环境网格化精准监控及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融合多元化数据来源,提高大数据综合分析能力,着眼于构建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平台横向覆盖市(或者区县)级各相关职能部门,纵向联通国家、省、市、县四级环保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存在的局面,实现环保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根据政府及各部门的决策需求,采用先进技术和模式,对大数据融合挖掘,进行整体、多元、可视化、全景分析和展示,通过源清单、源排放贡献分析及减排模拟、综合整治、减排效果评估、达标规划等五大技术,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撑,深化环境治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健康之间的关系。 依托在水质监测及治理方面长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进行技术攻关,公司研发出小型光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依据相关环保法规、标准的规定,该系统结合农村实际的排污情况及排放规律,具有独特的结构设计、最小的能耗,符合相关环保法规、标准的规定。装置模块化,小巧轻便、有利于运输及安装;装置成本低、且系统运行管理简单,无需委派专人维护,无需外接市电来维持装置的运行,特别适合于农村分散污水的处理和净化,出水水质达到国家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和一级B标准要求。 公司通过河北省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创建环保应用新模式:一是区域全面感知、智慧诊断、科学减排、精准治理、持续达标;二是“测管治联动”一站式第三方服务,实现区域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协调、绿色发展。该模式契合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创新环境治理模式。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治理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将进一步推动公司业务的拓展,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生态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公司发布生态大脑整体解决方案,聚焦“十四五”生态目标,以“蓝天云、碧水云、净土云、低碳云、自然云、健康云”为核心,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决策,构建统一的生态环境治理大脑,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可视、可知、可控、可预测。 2、全产业链服务优势 公司提供生态环境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为政府提供监测、咨询服务、治理为一体的全方位、一站式环境改善方案。基于二十余年技术积累,公司拥有较为齐全的产品线、全参数有效性监测,结合物联网技术,将小、快、灵的微型空气、水环境监测传感器应用到监控点位,实现精准溯源;同时,利用大数据应用技术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结合气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多种环境质量模型等进行分析研判,甄别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污染贡献率,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污染源问题实时提供管理咨询、管控与治理方案;一体化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应用于城中村、布局分散的小城镇、农村和偏远山区,可将其产生的生活和工业污水进行分别收集、就地处理、达标排放或回用,从而构建新型环保的污水处理模式。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管理风险 公司的业务和规模不断扩张,使得管理的跨度和半径愈来愈大,进而提升了管理的难度,对公司经营管理层在投资决策、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不能适应业务发展需求,可能面临一定的经营管理风险。公司将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台,将投资项目纳入上市公司内控管理体系,同时公司管理层加强学习,整合行业专家、科研机构等资源,降低经营管理风险。 2、商誉减值的风险 由于公司的对外投资并购,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形成一定金额的商誉,若在未来经营中,并购的有关子公司不能较好地实现收益,那么可能出现计提商誉减值的风险,从而对公司资产情况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将紧密关注子公司的经营状况,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整合技术及业务资源、开拓市场等措施,保障其稳健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的商誉减值风险。 3、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应收账款余额有可能将继续增加,如果公司对应收账款催收不利,导致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将对公司的资产结构、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将强化项目实施管理机制,加强合同管理,针对应收账款,加大催收力度,实时跟踪,定期进行分析,确保应收款项有跟踪、有反馈,从而降低应收款项回收风险。 4、市场竞争风险 近年来行业进入者增多,市场下沉明显,竞争激烈,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冲击。公司将加大研发、市场的投入,强化绩效管理,同时加强与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实施合作,努力提升公司业绩。 5、产业政策风险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面对迫切的环境压力,政府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国家产业政策出台的时间和执行力度和以及环保投资规模直接影响着公司业务拓展。因此产业相关支持政策能否有效落实并得到有效的执行将会对公司产生经营产生较大影响。对此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公司应变能力和抗风险水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环境监测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27 中铁特货 001213 3.96
  • 08-26 卓然股份 688121 18.16
  • 08-26 千味央厨 001215 15.71
  • 08-26 时代电气 688187 31.38
  • 08-26 菜百股份 605599 10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