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探路深水区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探路深水区
2021年07月03日 10:00 中国经营报

原标题: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探路深水区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李晖北京报道

  2021年是《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收官之年,根据规划,到今年,将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之中,强化金融科技监管,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是规划中的关键一环。近年来的国内外实践表明,金融科技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治理有效、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监管体系。包容审慎的创新监管工具有助于增强金融监管效能,防范化解创新风险,在监管框架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201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率先在北京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设计包容审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划定刚性底线、设置柔性边界、预留充足发展空间,努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这被业内称为中国版“监管沙盒”,也成为我国创新监管工具的一项重要实践。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6月,全国已有11个地区推出三批超过100项创新监管试点项目。利用技术创新探索纾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点难点,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标志着我国在构建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特色路径初现

  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这一概念最早来自英国。2015年,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将“监管沙盒”定义为,一个“安全空间”。在这个“缩小版”的真实市场中,从事金融创新的机构在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获得“宽松版”的监管环境――监管部门对测试过程进行监控并评估,以判定是否给予正式的监管授权,并在这个空间之外予以推广。

  近年来,金融科技在国内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下发展迅速,大公司与初创企业争先恐后进入不同金融领域创新。市场亦希望能够通过“监管沙盒”给予创新业务更大成长空间,并通过纳入“盒内”观察辅导实现对风险苗头和产品缺陷的及时干预。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此前曾针对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监管沙盒”进行过官方解读――与国外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相比,中国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既与国际接轨,秉承柔性监管的理念,又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利用现代技术赋能金融提质增效,营造安全、普惠的金融创新发展环境。

  这也成为各地在选择“入盒”项目时遵循的重要原则。从各地试点的标准看,“业务普惠性”“技术创新性”“风险可控性”等要求被多次提及,这也成为中国式“监管沙盒”有别于国外的突出特点。

  2020年1月,北京率先公示了首批经过筛选的6个创新应用项目,经过一年半发展,迄今已累计发布22个创新应用试点项目,良好开端也对其他地区起到了带动效应。截至2021年6月,全国已有11个地区推出三批99余项创新监管试点项目,基本覆盖了目前金融科技的前沿业务领域。

  央行营管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试点项目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申报主体多元化,已涵盖银行机构、清算组织、非银行支付机构、保险机构、科技公司等多类机构。二是前沿技术应用广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多方安全计算、知识图谱、支付标记化、5G、API等技术均有应用。三是金融应用场景丰富,涉及普惠金融、智能风控、开放银行、供应链金融、保险理赔、交易安全、智能网点、身份认证等十余个场景。

  上述特征也颇具代表性。毕马威相关报告分析指出,从创新业态看,全国范围内试点项目在重点发展技术及匹配场景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技术的应用占比约三分之二,与普惠金融、智能银行、智能支付、智能信货、区块链金融等相关的开放银行、市场化征信机构、小微企业等内容备受业界关注。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告诉记者:从全国范围内三批试点项目看,中国式“监管沙盒”主要聚焦解决四方面问题:一是将新技术与传统业务场景结合,解决业务场景痛点,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辅助风控;二是利用新技术赋能金融服务业务,比如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三是聚焦了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的行业共性的多元数据融合问题;四是提高金融业务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与英国等国家“监管沙盒”不同,中国式“监管沙盒”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强调对金融“可获得性”特别是小微、“三农”等普惠群体的服务突破。记者注意到,在一些项目中,并非所有项目均以技术取胜,一些针对特殊场景和群体的试点也具有独特社会价值。

  记者注意到,在上述“入盒”项目中,成都银行“支持四川方言的智能银行客服服务”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支持重庆地方方言的智能银行服务”,基于NLP(自然语言处理)在一些偏远地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上述试点对弥合偏远地区老龄群体数字鸿沟价值可观。

  而一些突破性技术也开始出现在农村金融、小微金融的授信环节。如网商银行的“亿亩田”――基于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农村金融服务;重庆农商行和腾讯云的基于多方学习的涉农信贷服务;交通银行、富数科技以及中国移动基于多方安全图计算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都体现了技术创新与普惠的有效结合。

  央行北京营管部向记者透露,目前北京地区已有20个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正式服务市场主体,在稳企业保就业、推动复工复产、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数字化转型、实施普惠金融、夯实金融安全基础等方面成效明显,对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完善金融产品供给,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增强金融惠民服务能力等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下一步,将继续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在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风险可控、充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稳妥开展金融科技创新,营造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复杂问题探路进行时

  “监管沙盒”的提出,既是顺应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选择,也是赋能中国经济发展的智慧之举。需要注意的是,“监管沙盒”不同于一般机构的产品测试沙盒,其最终目的是真正实现“进得去、出得来”。

  深圳未来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院长杜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沙盒”的1.0阶段至少释放了一种明确的态度――即试图在鼓励创新和规范发展之中探索一种新的监管方式,这给市场传达的信号意义很大。

  在杜艳看来,“监管沙盒”与普通业务测试沙盒最大的区别是,沙盒需要有期限,并且需要输出可行的监管解决方案,因此接下来如何向更深层次迈进,也备受市场关注。

  根据央行营管部相关负责人去年9月公开披露信息,目前营管部正在协助总行研究制定“出盒”标准,完成试点应用的全流程测试,真正实现“进得去、出得来”,并积极借助标准化手段做好试点应用成果转化和推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记者注意到,此前北京市领导就已经针对北京地区“监管沙盒”下一步的推进方向做出过公开表态:包括更加市场化、包容化的入盒机制;更丰富的入盒主体――从以金融机构为主导向科技企业为主转变,并鼓励外资机构参与进来;更富弹性的沙盒扩展机制,从进一步物理空间划定的基本管理制度,逐步有序地扩展到服务领域;此外还包括将试点评估的效果和行业准入、监管规则的完善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及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支持和鼓励区内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际规则的制定。

  杜艳告诉记者,“监管沙盒”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继续走向深水区则仍有一些可改善的空间:目前“监管沙盒”较为重视风险可控,未来是否可以延伸到一些合规性尚待明确但业务具有创新性的空白地带?“特别是在一些此前监管规制和要求已经不完全适用,或无法完全覆盖其风险,但创新又极为活跃的业务条线或领域,是否可以建立一些主题性沙盒,有助于更大发挥创新监管工具的价值。”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看来:金融科技是金融活动从金融世界到数字空间的映射,因此监管重点应该是找到数字空间中最具风险、最核心的环节,包括客户触达和服务环节、与合作伙伴的交易环节,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环节等,这些都需要将算法监管纳入其中,需要对算法本身的透明度、算法背后的理念、伦理等等进行审查和实战的映射。

  上述监管内容的扩容也需要与之匹配的技术进行驱动,这对监管科技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据记者了解,目前央行已经在探索建设数字监管报告平台(DRR),采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手段实现监管规则形式化、数字化和程序化,强化监管渗透的深度和广度,加快金融科技监管的数据加持与科技武装。

  一些地方亦在加速实践,以北京为例,据记者了解,近期在北京金融局指导下,“北京市预付资金监管平台”已经上线――平台通过与各存管银行实现标准化数据接入,开发查询接口,依托“冒烟指数”监测预警系统,为各部门提供存管信息查询、数据统计分析、风险监测预警等功能,可实现市、区、行业、商户的四级穿透,支持角色分类登录和权限设置,为行业监管提供助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沙盒 金融科技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07 青达环保 688501 --
  • 07-06 浩通科技 301026 --
  • 07-06 华蓝集团 301027 --
  • 07-06 中熔电气 301031 26.78
  • 07-05 倍轻松 688793 27.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