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VC又出手!健康管理赛道升级突围

顶级VC又出手!健康管理赛道升级突围
2024年06月13日 11:20 医药经济报

曾年吸金近70亿元的健康管理领域,在一级市场沉寂已久。然而,随着近期顶级投资机构的再度布局,这一赛道又重新回到了行业的中心舞台。

近日,太医管家成功融资9.2亿元,吸引了上海国际资管、三井住友海上、中国太保、红杉中国等业内知名投资机构的目光。太医管家以家庭医生为入口,医疗服务为载体,深耕保险场景,满足用户对于健康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多家风险投资机构也正在积极对接健康管理领域的创新型企业。这一波新的投资热潮,使得健康管理领域再次成为医疗创投行业的焦点。

健康管理新路径探索

“过去几年,行业内领军企业遭遇挫折,整体盈利困难,加之用户认知度有待提高,使得健康管理领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健康管理业内人士王奇向笔者透露,“但此次大额融资的落地,无疑为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对提振行业信心具有积极意义。”

广义的健康管理,是指以非医疗手段促进人们达到全面身心健康的状态;而狭义的健康管理,则指通过各种直接手段提供管理式健康服务,以维护和增进用户健康,相关企业的商业模式也主要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健康管理曾一度被誉为医疗赛道中最耀眼的明星。数据显示,2018-2023年,健康管理领域在一级市场共吸引了超过220起投融资,总资金投入超过200亿元。特别是在2018年,该领域投融资事件高达74起,吸金近70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此前,健康管理领域备受资本追捧,IDG、软银等投资机构频频出手,北极光、高瓴、红杉、经纬、中金等知名机构也频繁现身融资新闻。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众多创新型企业迅速扩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企业成功上市,一些则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已逐渐被市场遗忘。资本逐渐认识到健康管理领域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并减少了投资布局,导致该领域迅速降温。

健康管理行业此前为何会急速降温?王奇认为,原因于该行业的商业模式难以形成有效闭环。“以行业内一家标杆上市企业为例,其财报显示,公司的大部分营收来自特药销售,真正源于健康管理服务的收入却寥寥无几。这一问题并非个例,而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行业内缺乏具有创新性的支付方式;二是用户对健康管理服务的认知和价值认同尚待提高;三是健康管理公司未能提供足够的让用户有获得感的服务,导致市场供需之间存在较大鸿沟。

有行业观察者指出,迫于盈利压力,许多健康管理公司虽然打着为用户进行健康管理的旗号,但最终往往演变为帮助保险公司销售更多保险产品或为药企推销药品的模式。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行业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即在支付方式上进行创新,并深入拓展健康管理服务,以提升用户的获得感。

支付创新与做深服务联动

在支付方式创新方面,“健康险+健康管理”的融合发展模式已成为行业共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实践中,商业健康险多数情况下仅扮演了支付角色,与健康管理的有效对接却显得不足。这导致健康险在风险预防、就医协助等环节的用户体验大打折扣。例如,在诊前阶段,保险公司难以及时对用户的健康风险进行干预,使得用户疾病发生率持续攀升,进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赔付率。

因此,如何精心设计“健康险+健康管理”的相关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商涌科技创始人、CEO邢静指出:“随着保险意识的提升,用户越来越关注在购买保险后,一旦患病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这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涉及治疗流程上的协助。”

商涌科技通过提供垫付服务来解决用户的经济困扰。用户在线提交申请后,公司会对其院前基本检查进行判断,以确认是否符合保险理赔条件。随后,基于预估的医疗费用,为用户垫付住院押金,之后再与保险公司进行结算,从而迅速解决患者的燃眉之急。

此外,商涌科技还自主研发了血药浓度预警模型产品,旨在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邢静强调,在追求更佳诊疗效果的同时,还需关注商业保险的可持续性。只有减少过度医疗带来的额外赔付压力,商业保险才能为更多患者提供持续且优质的服务。全流程的专病管理和合理用药旨在确保商业健康险的每一笔支出都能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通过主动管理,将医疗成本控制在合理、必需且临床有意义的范围内,实现商业保险的良性循环。

在支付创新与深化服务的联动方面,带病体保险或许是一个新的尝试和创新方案。太医管家CEO徐晶指出,在人口老龄化和慢病年轻化的双重压力下,健康险已逐步进入带病体保险的发展阶段。然而,带病体保险面临着精准触达带病人群、有效链接和服务资源等多重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太医管家以家庭医生体系为基础,构建了由“健康管家+自建医生+外部专家”组成的超千人服务团队。同时,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打造了丰富的产品矩阵,为带病体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以“家安芯”产品为例,其独特优势在于允许包括中老年群体在内的非标(带病)体投保,而慢病管理正是这一群体的核心需求。为此,太医管家通过专病中心的定期跟踪、健康评估、风险评测、生活健康指导等服务,帮助用户有效控制疾病,预防病情加重,使中老年人群享受到专业的专病管理服务。

这些创新型带病体保险产品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还显著提升了用户的价值感受。笔者观察到,目前行业正围绕带病体保险产品进行更多创新和尝试,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参与。

上述案例充分表明,支付创新与深化服务的有机结合,能够形成具有强烈客户黏性的产品或整体解决方案,这是健康管理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AI助力健康管理升级

在技术变革的推动下,由AI驱动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去年ChatGPT引发热议以来,AI在健康管理和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华美浩联创始人兼CEO徐冰玉指出:“AI在健康管理和医疗赛道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应用,包括基于健康数据的监测与分析、智能辅助诊断、个性化健康指导、慢性病管理以及资源配置与优化。”

在推动健康管理与健康险相结合的过程中,AI技术展现出了三大机遇:一是提高健康管理与健康险融合的准确度和效率;二是拓展服务人群的广度;三是推动产品的创新。

从这些方向来看,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突破。例如,在提高健康管理与健康险融合方面,智能核保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AI技术可以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地实现这一过程,使自动化的理赔流程更加高效、快速。同时,通过AI的千人千面分析,可以进行更加精准的客户画像构建,从而实现精准营销。

华美浩联推出的AI医生助手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它能够高效实现实时识别、记录医患问诊内容,并向医生提供问诊内容提示、患教知识推荐、用药安全提醒等服务。在精准就医的前提下,这一助手成为了全科医生的高效辅助工具,极大地节省了服务效率。

在拓展服务人群广度方面,AI技术能够更准确地预测个体的健康风险,从而帮助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健康险方案。这些方案不仅覆盖了传统的医疗风险,还能针对特定疾病或慢性疾病提供特色服务。

在推动产品创新方面,将AI融入健康管理方案已成为创新企业积极拓展的方向。例如,太医管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推出了数字健康档案。这一档案能够将用户的个人体征、相关检测指标、影像学及体检中的指标进行专业归档,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和可追溯性。     

此外,太医管家还自主训练了医疗咨询垂直领域的大模型——AI咨询工具“小太医”。这一工具能够根据聊天的上下文与用户进行健康咨询对话,辅助医生完成电子病历撰写,并转给专业医生开处方。这不仅提升了平台的效率,还丰富了用户的体验度。

值得一提的是,AI技术正在从单一的软件层面拓展到软硬件结合的新尝试中。例如,美年健康推出的健康管理AI机器人“健康小美”数智健管师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这是一款基于大模型技术和海量医学知识、高质量健康大数据构建的智能健康管理机器人。其核心能力包括构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健康档案、三维数字孪生人、大模型智能交互、实时汇总分析健康风险、基于健管大模型提出健康建议、制定个性化健康计划以及AI机器人辅助健康管理落地等功能。

综上所述,健康管理是综合医疗技术的体现,其受益于以AI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的赋能,也是多产业协同助力的成果。然而,正如王奇所言:“AI的本质是为健康管理服务的工具,核心还是服务,即是否为用户带来了良好的体验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从AI出发,加强更多技术的融合应用,以期待健康管理在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方面迎来更多的突破。

(注:嘉宾观点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略有删改)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