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包文斌教授团队在T-2毒素的肠道毒性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扬州大学包文斌教授团队在T-2毒素的肠道毒性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3年09月16日 19:58 市场资讯

转自:生物谷(维权)

近日,江苏省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良种繁育岗位专家、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包文斌教授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ntegrated of multi-omics and molecular docking reveal PHGDH, PSAT1 and PSPH in the serine synthetic pathway as potential targets of T-2 toxin exposure in pig intestinal tract”的研究论文

(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3.126647)。该研究揭示了丝氨酸生物合成通路在T-2毒素诱导肠道细胞损伤过程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为T-2毒素的生物防控策略和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见解。

T-2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食品和饲料中,对人类食品安全和动物生产构成重大威胁。T-2毒素很容易通过胃肠黏膜吸收,并分布到各种器官中积累,诱导机体损伤,因此,研究T-2毒素的肠道毒性具有重要意义。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整合分析能够获得更全面的毒理学信息,更好地了解毒素暴露后基因表达的生物学意义。分子对接作为预测小分子化合物与受体分子结合的有力工具,已广泛应用于毒素毒性作用的研究。

在本项研究中,该团队以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T-2毒素诱导IPEC-J2细胞损伤模型。基于IPEC-J2细胞在T-2毒素暴露后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的联合分析,确定了丝氨酸生物合成通路为T-2毒素暴露的潜在靶点。分子对接的结果显示,T-2毒素与丝氨酸生物合成通路中磷酸甘油脱氢酶(PHGDH)、磷酸丝氨酸氨基转移酶1(PSAT1)及磷酸丝氨酸磷酸酶(PSPH)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PSAT1基因敲低后加剧了T-2毒素诱导的氧化损伤及细胞增殖毒性。该研究丰富了T-2毒素诱导肠道毒性的分子调控机制的认识,同时为T-2毒素的生物学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曹越为论文第一作者,包文斌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江苏省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家畜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开放课题及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扬州大学 生物 论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22 中集环科 301559 --
  • 09-21 浩辰软件 688657 --
  • 09-19 三态股份 301558 --
  • 09-18 爱科赛博 688719 69.98
  • 09-14 恒兴新材 603276 25.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