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忠云:碳中和将转化为我国核心竞争力 光伏和新能源汽车增长确定性更大

董忠云:碳中和将转化为我国核心竞争力 光伏和新能源汽车增长确定性更大
2021年04月22日 14:24 新浪财经

8月13日 新浪财经碳中和高峰论坛将于线上重磅开启!】王忠民、赖晓明、朱丽红、李一梅、花长春、郭磊、付鹏、李超等众多嘉宾云集,共议绿色未来!万物皆碳,未来已来。如何把握机遇?https://finance.sina.com.cn/zt_d/tanzhonghe/

  【编者按】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碳中和的践行程度,影响着全球碳中和的实现,我国要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再用3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转变,短期是否会影响到我国GDP增速?还需要做哪些政策层面的准备?这一目标,对高能耗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碳中和一出,不少行业飞涨,哪些上涨是短暂的?哪些行业是真正具有硬实力的?新浪财经中国碳公司评选系列对话邀请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博士详述以上问题。

董忠云博士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博士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碳中和与经济增长并不背离 将成为我国核心竞争力

  新浪财经:全球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或后工业化国家,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速仍高于发达国家,现阶段碳排放还处于上升趋势。您如何理解我国要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再用3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转变这个时间段的设置?

  董忠云:碳中和并非是经济增长的对立面,也并非仅是环境义务,碳中和的实现将会成为我国核心竞争力,是经济实力的一种体现。以高效清洁能源作为依托的工业体系和经济系统是各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需要尽早占领的制高点。欧美国家基本规划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碳中和,一定程度上迫使我国设置较短时间完成目标,需以更快的速度在碳中和赛道上追赶发达国家进程。

  新浪财经:要实现碳中和的终极目标,当前在政策上还需要做哪些准备?

  董忠云:碳中和的外部性使得经济个体很难自发进行减碳活动,所以更需政府层面明确的政策规划,为实体经济达成“两碳”提供指引。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基本已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但政策并未特别聚焦于居民层面。

  我们认为,未来一些政策方向可以合理引导居民对“两碳”目标做出贡献,如在金融领域的ESG投资、交通领域的低碳出行、消费领域的责任消费等。

  新浪财经:短期看,走往碳中和的路途中,是否会影响到当前的GDP增速?

  董忠云:因为某些行业产业转型相关成本的增加,短期内确实会对GDP增速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但应该不会明显。前期经济层面的成本付出是为未来碳中和所能带来的巨大回报而做出的必要投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下,我们认为更应该着眼于碳中和进程所带来的科技进步,以及在实现以高效清洁能源作为依托的工业体系和经济系统后所能释放的巨大红利。

  高能耗行业迎供给侧改革  长线看好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新浪财经:您如何看待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目标给不同行业带来的风险和机遇?

  董忠云:风险与机遇共存,碳排放降低在机理上,如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单位能耗、清洁化等必然会增加传统高耗能行业的成本与风险,但节能减排和产业转型的同时也意味着新一轮供给侧改革的开始,生产端减碳将压缩产业供给,加速行业中小企业的出清,而产能高、技术先进且资金雄厚的龙头公司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对如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来说,“两碳”进程确实为行业带来了较强的增长确定性和较高的增速,如我国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未来10年的能源装机量CAGR有望分别达到15%和11%以上,新能源汽车销量CAGR在未来5年有望达31%至34%,动力电池在2025年前的CAGR有望达44%以上,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处理好高增长背后所蕴含的问题。

  新浪财经:您曾经提到,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来说,要提升环保要求,这将给行业带来什么变化?是否会加速行业的整合?对相关企业来说,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立于潮头?

  董忠云:碳中和对传统工业的影响短期类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长期相对利空。考虑碳排放对环境的外部性,将提高能源价格和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短期内,由于大型企业的边际成本较低,节能减排和碳交易将继续提升规模经济的边际收益,提升行业集中度,利好行业龙头;

  中长期内,由于能源替代效应,一旦边际减排成本达到阈值,或将会出现快速的能源替代浪潮。

  在此背景下,高耗能企业必须依赖技术进步来迎接挑战,实现低碳环保技术升级,保持相同生产规模条件下可以降低碳排放的绿色溢价,还可以借助大规模储能、碳捕集的技术研发作为辅助手段,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新浪财经:借着碳中和的“东风”,很多相关行业都迎来了大涨,您认为,其中有哪些行业的涨幅是不可持续的?哪些行业是真正将迎来机遇?

  董忠云:碳中和涉及到的碳税、碳交易等政策落地将对行业和公司产生显著差异。能源、交通和工业构成了碳排放的主体。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三个领域都将出现明显的投资机会,但是三者投资逻辑不同。投资能源和交通板块下的光伏和新能源汽车,逻辑是发展空间大,竞争格局好。而投资工业板块的钢铁、铝和水泥等板块逻辑是存量供给收缩,市占率提升。长期来看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业绩确定性非常强,并且市场已经给予了估值溢价,长投资时限投资者可以继续坚定持有这两个赛道,无惧短期估值扰动。

  新浪财经:近期,不少行业巨头纷纷表示跨界造车,您认为,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赛道拥挤吗?这对行业是好事还是坏事?

  董忠云:产业要想有活力,需要有新进入者推动充分竞争。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汽车产业的新风口,目前尚处于快速成长期,增速较高但远未达到成熟阶段,要更多的企业进入才能够达到成本效应的平衡,在经历了优胜劣汰之后才能浮现出真正同时具有生产制造优势和自主品牌优势的新能源车领军企业。

  近期,我们观察到很多跨界造车的企业都来自于不同行业,将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丰富的技术和资源,但需要深耕供应链的上下游,坚持系统思维打牢基础,而不是为资本市场短期热炒带歪方向,如此才能迎接新的智能制造时代,为碳中和产业升级注入动力。

      绿色金融尚需统布局  加强信息披露

  新浪财经:您如何评价当前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态势?您是否测算过,要实现碳中和的终极目标,大概需要多少投资?要实现这个目标,在绿色金融这块,政策层面还需要做哪些准备?

  董忠云: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据高盛估计,到2060年,中国清洁能源技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4万亿元。我们测算,未来30多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绿色低碳投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元以上,甚至可能达到数百万亿元。目前很多全球资产配置机构,如挪威主权基金、加拿大养老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都纷纷将绿色金融纳入投资决策框架,积极开展ESG投资实践,助力实现碳中和。

  而当前我国绿色金融还存在法律体系有待健全、服务体系相对滞后、金融市场大而不强等问题。未来我国绿色金融政策面还应当统筹布局,加强企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制定绿色金融财税支持政策、提升国内外投资者参与积极性、用市场化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绿色业务比重,从而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新浪财经:在实操阶段,绿色金融要做到扶持真正的节能环保企业,但目前我国对企业这块的信息并不是强制披露,应该如何鉴别一家企业在节能环保行业的真正成色?

  董忠云: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还处在起步阶段。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2017年6月,证监会与原环境保护部签署《关于共同开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合作协议》,证监会也已经着手制定规则对上市公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们看到已经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因在年报或半年报出现环保信披问题被立案调查。未来监管部门可能还需完善绿色金融的标准体系,统一披露标准,增加定量指标占比,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产品,提高披露内容可信度和透明度,分步分级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

  近两年,大量环保企业转让股权,部分国资接力入场,使环保企业资金压力得到缓解,环保行业基本面已经悄然变化。

  从长期看,环保产业仍然是朝阳行业,并且存在整合的机会。在碳中和时代,运营管理能力是降本增效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来行业整合的重要支撑。建议还是重点关注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方案提供商,以及有长期经验积累的运营型公司。

  ——访谈结束——

>>>>>>点击了解更多新浪财经中国碳公司评选信息

股民福利!金牛、茅台、手机……任务“豪”礼,等你来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仙

碳公司评选 碳中和 董忠云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19 果麦文化 301052 --
  • 08-18 上海港湾 605598 --
  • 08-16 悦安新材 688786 11.76
  • 08-13 超越科技 301049 19.34
  • 08-13 雷电微力 301050 60.6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