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丰投资吴星:快速加息对美国形成负反馈,2023年不排除资金再回流到欧洲和中国等相关资产(全文)

凯丰投资吴星:快速加息对美国形成负反馈,2023年不排除资金再回流到欧洲和中国等相关资产(全文)
2022年11月17日 10:43 新浪财经

专题:2022新浪财经金麒麟分析师大会

  11月17、18日,2022分析师大会暨第四届新浪财经“金麒麟”最佳分析师颁奖盛典隆重召开。凯丰投资首席投资官吴星分享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状况。

  吴星认为,今年海外通胀,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2020年至2021年疫情期间欧美央行大放水;二是放水期间居民主要购买耐用品,导致耐用品成为本轮通胀最先起来;三是2020年4月负油价,导致2021年4月至今油价上涨,对通胀的贡献较大。

  吴星指出,加息对经济的影响有滞后性,加息会影响6到12个月以后经济,从今年3月份到现在11月份,美联储快速加息8个月,加400个基点,这在历史上加息速度是非常快的,需要重点关注后市影响。

  美联储加息后,会在这个利率高位横多久,这才是2023年很核心的问题。整个加息对经济的影响最少应该会持续到2023年。所以,2023年海外经济可能是低增速。

  由于通胀导致加息,导致强势美元,从而引发一系列在金融市场各种资产的表现。这是今年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的核心。未来美元的强势跟资金流向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观察项。

  吴星判断,短期看,美元的强势短期是利于美国的一些相关资产,但随着美元的强势,会导致美国经济进一步地恶化,对美国长期来看是非常不利的。

  在这种背景下,第一轮已经反映了美元强势对全球资产的看法。而到2023年,最重要的是美元可能稳定在这里,形成美国的负反馈,可能在2023年要重点关注,不排除资金再回流到欧洲跟中国等相关资产,这样的话形成另外一个在2022年的一个相关的反向的一些变化。

  新浪财经立足“研究改变世界,构建分析师资本话语权体系”,以提升证券研究行业水平、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举办第四届“分析师大会”,聚集王忠民、刘纪鹏、窦玉明、管涛、黄燕铭等50+位专家、学者、行业掌舵者、顶级基金经理、金牌分析师,共同探讨2023年的机遇与挑战。

  附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凯丰投资的吴星,在此我简单地对全球的经济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纵观这几年全球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全球通胀的形成导致的一连串的一些变化,同时引起一些资产相关的因素以及未来影响通胀的因素如何地演变,这些问题是比较核心的问题。

  首先,通胀的起因。大家比较清楚,新冠疫情以来,以美国为核心的欧洲、日本包括中国连续地放水。而随着经济不断地出现问题,放水的持续时间在欧、美、日包括中国的持续时间不一样,而美国这一轮放水是最明显的,而且是直接投放到居民手上,导致了整个居民的购买力在新冠疫情下并没有明显的下降。由于居民购买力的大幅增加,而从居民购买的方向来看,明显是以耐用品为核心,因为在疫情下,消费的影响会明显一点。所以,耐用品成为本轮通胀最先起来的一个成因。耐用品起来就导致船运费的价格包括供应链形成了影响,从而引发了比如美国港口的堵港跟欧洲港口的堵港,这个背景下加剧了通胀的问题。

  另外,在新冠疫情下,2020年4月份,WTI出现了负值,导致2021年4月份以后,原油慢慢对通胀的反馈就非常明显,原油从2021年的4月份开始不断地上涨,涨到今年6月份,最高峰曾经涨到接近120左右的价格,这样对整个通胀的影响贡献非常大。

  所以,整个通胀简单梳理,一个是大幅的放钱,一个是居民的耐用品消费,另外一个是原油同比相关的价格所形成的通胀最初的核心因素。而随着通胀持续的叠加,导致各国必须出现加息。而在这个加息过程中,实际上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干扰项,就是下一届美联储主席的人选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在2021年11月份才定下来,导致本来应该早一点加息的行为,由于人选不定,就推迟到今年的3月份,美国才开始第一字率先加息。开始加息的时候起步就比较大了,50个bp。随着近期通胀持续维持在8%点多的时候,美国的加息持续幅度非常大,连续6次已经加了75个bp,在今年加了400左右的bp。而快速加息就会对未来经济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有非常大的滞后性,因为加息会影响6到12个月以后经济,而从3月份到现在11月份,快速加息8个月,加400个基点,这在历史上加息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对整个欧美也好,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影响,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大家要重点地去关注。而欧洲的加息本来是在2020年不准备加息的,但是随着美国大幅度地加息,欧洲形成了被迫加息,7月份以来也明显加息,整个欧洲的经济其实很难承受整个欧洲大幅加息的背景。

  在第一轮的时候,欧洲形成了汇率明显的贬值,这也是因为欧洲加息晚于美国,速率也低于美国,形成的这个问题。

  快速的加息实际上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比如美国也好,欧洲也好,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表现、消费,明显在5月份以来都出现了快速的下滑。而制造业指数PMI,欧洲也好,美国也好,都逐月往下走,欧洲已经连续4个月在50以下,美国已经接近或者说正在50左右的位置。所以,整个加息已经在工业制造上开始形成影响了。

  随着欧美大幅地加息,通胀并没有随着加息而迅速下滑,反而是在高位稳住,比如美国的通胀持续维持在8%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欧洲的通胀受欧元汇率的影响,实际上欧洲的通胀还在一个加速的过程中,百姓的感受就非常不好。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工资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而欧洲的工资实际上从主观意愿上不太愿意上涨,但是随着各地罢工相关的活动越来越多,导致被动地调加工资,已经在欧洲的英国、法国等国家有明显的反应。所以,未来的欧洲可能是被动型的工资的增长,是一个主线。

  随着工资的上涨,还有一条很重要的主线是房租,房租的问题实际上滞后于大概十几个月。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房租的价格上涨,在今年的3、4月份到了一个相对的高点以后,如果考虑到它会滞后12个月到18个月,所以,未来12个月或到18个月的时间,房租对整个通胀的影响还在持续。

  人力工资也跟通胀的联系非常大。

  所以,极有可能在2023年,短期来看通胀很难下来。加息要快速回落或者稳定,其实也是不容易的。在今年鲍威尔最新的一次讲话里,他讲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是大家要关注三个点:

  第一,加息的高度,最核心的是时间,还有未来的宽度,它会在这个高位横多久,这才是2023年很核心的问题。这样来看,整个加息以后对经济的影响最少应该会持续到2023年。所以,2023年整个经济可能是增速比较低的情况。这是从整个通胀引发的加息而形成的一个变化。

  另外还有一个核心因素是原油对通胀的影响。2020年因为WTI曾经一度出现负值,到2021年3月份以后,原油对通胀的压力开始明显起来。美国一直希望致力于控制原油价格来影响通胀的速率,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今年以来美国原油上的外交成功的情况不是特别好,最明显的以美国总统去沙特拜访,希望沙特增产原油,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8月份象征性地增产了10万桶,9月份减少了10万桶,而在10月份做出了大幅减少200万桶配额的供给量,这个问题实际上对未来的原油价格是形成一个巨大的支撑作用。还有一个原油比较重要的关键因素是美国的抛储,美国致力于控制原油,在今年一直选择抛储,每天平均抛大概100万桶左右的原油,而这个抛储量随着不断地抛,到了11月份左右,美国的抛储基本上告一段落了。也就是本来还希望沙特增产,最后沙特在11月份跟欧佩克选择了减产200万桶配额,而美国的抛储实际上到了11月份基本上告一段落,也就是本来还希望沙特增产,最后沙特在11月份跟欧佩克选择了减产200万桶配额,而美国的抛储到了11月份又基本上告一段落。所以,未来整个原油的供需结构实际上是一个紧平衡或者是一个持续去库存的过程。

  所以,从整个供需平衡表的理解来看,原油的供给在11到12月份以后有可能会进入一个紧平衡去库存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原油不容易下跌。而今年还有一个因素,实际上对通胀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为今年整个大家看到了夏季欧洲的莱茵河的水位,包括最近四川的停电,鄱阳湖、长江的问题,包括最近美国出现了密西西比河的船运问题,都是因为干旱形成的各大河流的运输形成问题,导致了相关地方的运力出现了一点紧张,导致运输价格有所抬升。

  另外一块也对农产品形成了供应上的影响。整个来看,由于原油跟天气的问题,在农产品上刚刚开始反映在市场上。所以,这两个因素合起来,实际上对通胀未来的判断,我觉得短期都不容乐观。

  另外一个方面,随着通胀加息在资本市场形成的反应,各国的反应表现完全不一样。美国作为一个主要的发达国家,它加息又快,相对又比较早,导致大量的资金不断地回流美国。从这些年来看,大量的资金不断地买入美国的股票,欧洲、英国的资金都出现明显的流出。而中国、日本、韩国净买入量持续下降,跟去年同比出现明显的下降,导致中国、日本、韩国的资产表现并不是特别好。另外,由于大量资金回流美国,形成了强势美元,而强势美元导致了更多的问题,实际上是在市场上形成了一个金融持续的反馈。一方面形成了欧元的贬值,由于欧元的贬值,导致欧洲的通胀目前还在持续地上升,就是因为欧元的贬值其实有很大的贡献。另外,美元的强势导致人民币、日本、韩国的资产出现下跌。另外,欧元的贬值形成了对欧洲债券的压力。因为欧央行加息晚于美国,在7月份才开始加息,欧元又贬值,导致了欧债的问题在今年的6月份就突破了前期的高点。由于6月份的突破,到了7、8月份的一波调整,8月份再次往上走,就形成了9月底,英国的养老金风险爆发了。其实在6月份突破欧债的相关高点的时候,就引发了市场的一些对资产的抛售。我们回到国内的一些资产,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晰,如果我们重点去关注香港的抛售,其实起源于就是6月份欧债的突破,导致了港股的海外资金大幅的流出,形成了港股的大跌。

  我们根据数据流跟资金流的关注来看,实际上由于通胀导致加息,导致强势美元,从而引发一系列在金融市场各种资产的表现。这是今年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的核心。未来美元的强势跟资金流向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观察项。

  美元的强势短期是利于美国的一些相关资产,但随着美元的强势,会导致它的经济进一步地恶化,对美国长期来看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背景下,第一轮已经反映了美元强势对全球资产的看法。而到2023年,最重要的是美元可能稳定在这里,形成美国的负反馈,可能在2023年要重点关注,不排除资金再回流到欧洲跟中国等相关资产,这样的话形成另外一个在2022年的一个相关的反向的一些变化。

现在送您60元福利红包,直接提现不套路~~~快来参与活动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涵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08 康希通信 688653 10.5
  • 11-07 夏厦精密 001306 53.63
  • 11-06 泰鹏智能 873132 8.8
  • 11-02 中邮科技 688648 15.18
  • 11-01 纳科诺尔 832522 1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