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名叫Snowflake的小公司会撼动整个数据仓库市场的根基。
它的名字听起来温和如雨,但却在技术和商业上掀起了一场惊天暴雪。短短十年间,Snowflake从默默无闻到风靡全球,成为云数据仓库的代名词。它改变了数据的存储方式,重塑了企业处理数据的逻辑,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技术生态。
Snowflake的崛起,不仅仅是“存储与计算分离”这一技术突破的胜利,更是对传统数据仓库的一次革命性颠覆。它彻底解放了企业对基础设施的依赖,让数据分析变得像开灯一样简单——随时可用、按需扩展。而它的跨云架构设计,让它在AWS、Google Cloud和Azure三大巨头的夹缝中,不仅存活下来,还逆势崛起。
为什么Snowflake能够击败AWS Redshift、Google BigQuery这些“出道即王炸”的玩家?它的技术和策略到底有多高明?而面对Databricks以Lakehouse杀入市场的挑战,Snowflake的护城河是否足够坚固?后来,Snowflake又为什么有一段时间被资本所“抛弃”?
更重要的是,在生成式AI和实时分析的新时代,这家曾经定义“批量分析”的公司是否还能继续领先?
云数仓的“天花板”是怎么练成的?
Snowflake的股市,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两个甲骨文的“叛徒”,萌生的野心。
1. 2012-2014:从甲骨文阴影下杀出的技术叛逆者
2012年,当两个甲骨文的技术精英Benoit Dageville和Thierry Cruanes决定从这家数据巨头的阴影下抽身而出时,他们并没有仅仅是要建立一家公司,而是要引爆一场行业革命。
他们曾是甲骨文最核心的技术中坚,参与了无数数据仓库系统的研发,深知这些系统的优缺点。然而,正是这种“身在庙堂”的视角,让他们越发清楚一个真相:传统数据仓库的天花板已经触顶。甲骨文、Teradata这些巨头们,固守着高利润的封闭式架构和昂贵的硬件销售模式,对大数据行业的真实需求却视而不见。
甲骨文需要的,是一个能锁住客户的工具,而不是一个能解放客户的工具。
Benoit和Thierry,是工程师中的理想主义者。在甲骨文的庞大体系中,他们看到了行业的困境:传统数据仓库架构的核心特性是“存储与计算紧耦合”,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捆绑在一起扩展。企业客户如果想提升计算性能,就不得不同时扩展存储资源,反之亦然。这种模式不仅导致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还让客户背负了不必要的成本——企业不仅买得起硬件,还得“供得起”它。
更糟的是,这一技术逻辑几乎是整个行业的共同基因,甲骨文、Teradata等传统巨头的产品根本无法应对大数据爆炸时代的需求。这不仅是技术滞后的问题,更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懒惰——巨头们的盈利体系不允许它们打破现有的规则,因为旧规则为它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利润。
Benoit和Thierry决定颠覆这个规则,他们认为,数据仓库不应该是“捆绑客户”的工具,而应该是“解放客户”的利器。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打破存储与计算的绑定,创造一种真正灵活的云原生数据仓库架构,让企业根据需求自由扩展计算或存储,而无需为了硬件的局限性买单。
就这样,Snowflake诞生了。
Snowflake的核心技术革命点在于“存储与计算分离”。这看似简单,但在当时却是一场彻底的技术叛逆,它直接颠覆了甲骨文和Teradata赖以生存的技术架构。
传统数据仓库的逻辑是:存储和计算捆绑在同一个系统中,导致任何单一模块的扩展都会拖累整个系统的升级成本。而Snowflake将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彻底分开,让它们可以独立扩展——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单独增加存储或计算能力。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资源浪费问题,还大幅降低了企业的使用成本。
这一架构不仅是对旧体系的颠覆,更是对云计算未来趋势的精准押注。在云计算逐渐成为主流的时代,这种设计完美契合了企业对灵活性和成本控制的需求,也为Snowflake开启了云原生数据仓库的全新时代。
正如Benoit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的那样:
"我们并不是为了优化传统数据仓库而来,我们是为了替代它而来。"
这种直击行业命门的技术逻辑,让Snowflake一诞生就注定不凡。
Snowflake的设计理念不仅让它从一开始就与甲骨文、Teradata等传统巨头划清了界限,还直接定义了什么叫做“云原生”。
Snowflake的成功并非偶然,除了技术上的颠覆性突破,Benoit和Thierry的创业故事也充满了坚持与挑战。作为两位长期在甲骨文打磨技术的工程师,他们并没有任何商业背景。但正是这种技术人的执着,让他们在创业初期顶住了无数压力。
在最初的几年里,Snowflake几乎是在孤军奋战。当时,市场上很少有人相信“存储与计算分离”的架构可以取代传统模式。但两位创始人用技术的迭代和市场的验证,逐渐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尤其是在2014年,Snowflake完成了第一次大规模客户部署后,它的性能表现彻底震惊了行业。
今天的Snowflake,已经不仅仅是一家技术公司,而是大数据行业的未来缩影。它证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只有打破天花板,才能真正重新定义天空的高度。
这一场叛逆的革命,也为Snowflake打开了通向行业巅峰的大门。而这,才仅仅是个开始。
2. 2015-2019:从“技术孤岛”到全行业的通用语言
2015年,Snowflake完成了技术落地,推出了其商用产品,并选择AWS作为首发合作平台。然而,这家公司很快意识到,依附于单一云平台并不符合长远战略。在AWS、Google Cloud和Azure三大巨头的夹缝中生存,Snowflake必须找到一个制胜之道。
于是,它迅速推进“跨云兼容战略”,成为少数支持多云架构的企业级服务之一。对客户而言,Snowflake的产品成了一个可以自由穿梭于各大云平台的通用解决方案,这一“平台中立”属性成为它区别于云巨头的关键竞争力。
与此同时,Snowflake没有被技术优势冲昏头脑,而是精准锁定高价值客户,通过深耕Netflix、Adobe、Capital One等标杆企业,奠定了自己的行业地位。这些企业需要处理海量数据,但传统数据仓库的瓶颈让他们苦不堪言,Snowflake的高性能和灵活性正中下怀。
这一时期,Snowflake的重心不是盲目扩张,而是以“技术+客户成功”为核心,将产品打造为行业的必选项。通过这些标杆客户的背书,Snowflake逐渐从一家技术公司转变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资本市场也敏锐地捕捉到了Snowflake的潜力。2018年,公司完成了4.5亿美元的融资,估值突破40亿美元。这笔巨额融资不仅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动力,也进一步巩固了其行业地位。
3. 2020年:IPO引爆SaaS市场的“核弹级”事件
2020年,Snowflake迎来了划时代的IPO。这家公司选择在疫情动荡时期上市,却以330亿美元的估值打破了所有人的预期。在上市当天,市值飙升至700亿美元,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SaaS IPO。这不仅是资本市场的狂欢,更是一场行业信仰的确认: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未来,正在朝着Snowflake的愿景加速靠拢。
然而,IPO的成功也让Snowflake站在了聚光灯下。它的成长故事被全行业放大审视: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在快速扩张与盈利之间,Snowflake能否找到平衡?它的按需付费模式如何在客户数据量爆炸的情况下维持增长,而不陷入亏损的泥潭?资本的热情,既是助推器,也是巨大的压力源。
4. 2021至今:从数据仓库到数据生态的野心扩张
IPO之后,Snowflake不再满足于做“存储工具”,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数据生态的全面布局。它推出了“数据市场”和“数据共享”功能,试图将自身打造为企业间数据流通的核心枢纽。这一策略,让Snowflake的价值链从单一的数据存储,扩展到了数据交易和数据增值的全链条。
与此同时,Snowflake也开始在全球化市场上攻城略地。尤其是在欧洲和亚洲市场,它凭借技术优势迅速获得了一批优质客户。
然而,全球化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各国日益严格的数据隐私和合规政策,给Snowflake的跨国业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例如,欧洲的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数据的存储和使用有着极高的要求,而Snowflake的跨云架构是否能够完全符合这些规范,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更大的威胁来自竞争者,Databricks通过Lakehouse架构将数据仓库和数据湖的功能融为一体,以高性价比和灵活性迅速蚕食市场份额。而Snowflake的老对手AWS Redshift、Google BigQuery等产品,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意图挤压Snowflake的生存空间。
尽管如此,Snowflake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竞争力。在高价值客户的深度绑定、技术迭代的持续投入,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全面扩展中,Snowflake试图将自己打造成不可替代的行业核心。
Snowflake的崛起,是技术变革、商业模式创新和精准市场定位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一个技术实验室的试验品,到云数据仓库的代名词,它的成长故事充满了挑战与传奇。然而,在竞争愈发白热化、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时代,Snowflake能否延续其辉煌,保持技术和商业上的领先地位?它的未来,依然充满未知的变量。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深刻改变了大数据行业的游戏规则,成为了数据处理新时代的象征。
Snowflake 2.0的关键是什么?
云开启了Snowflake第一阶段的辉煌,让其成为云数仓的王者。然后呢?时代在不断演进,上一个战场的赢家,不一定能赢得下一个战争。而下一个战场的名字,叫做AI。
2015年,AI技术的浪潮刚刚兴起,大数据平台纷纷尝试将机器学习嵌入产品,Snowflake却显得有些“迟钝”。当时,Snowflake的核心目标依然是打磨其云数据仓库的核心功能,AI的应用尚处于配角位置。
但几年后,当行业逐渐意识到数据与AI的结合将决定未来企业的竞争力时,Snowflake果断改变路线,开启了从“数据仓库”到“智能工厂”的战略转型。
这家公司的AI转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场在技术、市场与竞争之间的复杂博弈。今天,Snowflake已经站在了生成式AI的风口,但这背后,是一个不断调整、快速迭代的进化故事。
2023年,生成式AI横空出世,ChatGPT的出现让全球数据与AI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企业不再满足于静态的数据存储与查询,他们需要从数据中获得实时的预测、决策,甚至是洞察。Snowflake敏锐地察觉到,传统数据平台的边界已经模糊,AI必须成为数据平台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于是,Snowflake与OpenAI展开合作,将生成式AI能力直接嵌入平台。这一决定,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也是Snowflake自我变革的关键一步。通过与OpenAI的深度整合,Snowflake不再只是一个存储与分析数据的工具,而成为帮助企业从“数据到洞察”的智能引擎。
一个显著的案例是Snowflake在零售领域的应用:某全球电商平台利用Snowflake的生成式AI能力,在黑五大促前实时预测各地区的库存需求。系统通过历史销售数据、天气预测和社交媒体趋势,生成了动态的库存分配方案。这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与精度,直接提升了销量,同时将库存浪费降低了30%。
Snowflake在生成式AI领域的突破,不仅体现在内部功能的升级,更体现在生态战略的扩展。其数据市场成为AI生态的天然土壤。通过数据市场,企业可以共享并交易AI模型,而不仅仅是数据。
比如,在医疗领域,某制药公司将其经过训练的药物研发AI模型上传至数据市场,其他企业可以直接调用这一模型,用于自己的研发流程。这种创新不仅节省了开发成本,还极大地加速了行业合作的效率。Snowflake的数据市场,正在推动“数据与AI共享”的新产业范式。
这种生态模式的关键在于:Snowflake不仅是工具提供者,更是行业智能化的赋能者。它的价值,正在从“卖工具”转向“建平台”。
然而,Snowflake在AI领域的成就,并非没有挑战者。它在生成式AI领域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激烈的竞争。Databricks、Google Cloud和AWS,正是它的最强对手。
● Databricks——AI领域的“开源军火库”
Databricks通过开源工具(如MLflow)和大模型训练的灵活性,迅速吸引了大量企业客户。与Snowflake不同,Databricks的开放生态允许企业以最低成本、自定义训练AI模型,这让它在技术开发者群体中备受欢迎。
更重要的是,Databricks在AI模型的性能与优化上走得更远。比如,它的Lakehouse AI已经成为大规模模型训练的标准化平台。
与之相比,Snowflake虽然在生成式AI上更注重即用性和生态协同,但面对那些需要大规模个性化模型的企业,显得稍显“笨重”。在高端AI研发市场,Databricks的吸引力无疑更胜一筹。
● Google Cloud——生成式AI的战力天花板
作为AI领域的技术霸主,Google Cloud的AI能力几乎覆盖了所有场景。凭借谷歌大脑和DeepMind团队,Google Cloud在NLP、计算机视觉和生成式AI领域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与生成式AI结合的实时分析中,Google Cloud的Vertex AI成为许多企业的首选。
相比之下,Snowflake的生成式AI能力依赖于与第三方合作(如OpenAI)。这种依赖可能会在短期内帮助Snowflake快速构建AI功能,但长期来看,其技术壁垒与Google Cloud存在一定差距。
Snowflake的多云兼容性曾是其核心竞争力,但随着AWS和Azure推出自有AI功能(如Amazon Bedrock和Azure OpenAI Service),Snowflake与这些云巨头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一方面,它需要依赖AWS和Azure的基础设施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这些合作伙伴又在不断蚕食它的市场份额。Snowflake如何在与巨头的合作与竞争中保持中立,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Snowflake的生成式AI战略,已经成为其未来增长的重要支柱。在这一领域,它既有数据生态和多云灵活性的独特优势,也面临来自Databricks、Google Cloud等强劲对手的围剿。
Snowflake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深度与广度之间找到平衡——既能满足高价值行业的复杂需求,又能触及中小企业的庞大市场。同时,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不断迭代,Snowflake能否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突破自身的瓶颈,将决定它在这场AI战争中的最终地位。
中国大数据公司能学到什么?
Snowflake,这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云数据行业颠覆的公司,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技术、商业模式和生态战略的多维胜利。对中国大数据公司而言,Snowflake不仅是标杆,也是对行业未来的一次精准“预言”。
它的崛起路径充满了策略的巧妙与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而它面临的挑战同样暴露出行业发展的本质规律。结合中国市场特性,Snowflake的经验为中国大数据公司提供了四个核心启示。
1、云原生架构是大势所趋,但差异化能力是致胜关键。
Snowflake的崛起,以“存储与计算分离”的云原生架构为技术支点,彻底打破了传统数据仓库的性能瓶颈。然而,中国大数据公司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模仿,更是找到技术差异化的突破口。Snowflake选择了从云原生切入,而非沿袭传统模式,这是其成功的底层逻辑。它让企业客户告别了资源浪费和扩展僵化的痛点,真正实现了“用多少付多少”的灵活性。
但仅仅追随云原生的脚步并不足够,中国市场有其独特性,例如数据合规和安全性要求高、企业客户的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等,这为中国公司提供了构建差异化能力的独特机会。例如,在金融、医疗、能源等行业中,针对垂直领域的数据敏感性和复杂需求,中国企业可以开发专门的“行业云数据平台”,不仅满足行业需求,还能将技术壁垒转化为市场护城河。
与此同时,Snowflake的成功也揭示了“工具化困境”的危机。很多中国大数据公司依然沉迷于单点功能的研发,而忽视了客户需要的并非单一技术,而是贯穿从数据存储到分析、预测、决策的完整价值链。
未来的竞争,不是比拼谁的功能强,而是比拼谁的解决方案更完整,谁能为客户带来“端到端”的高价值。
2、生态化是未来,但要警惕“数据孤岛”。
Snowflake的转型轨迹清晰表明,大数据行业正从单一功能工具向平台化、生态化方向进化。其数据市场功能无疑是行业颠覆性创新,它不仅让企业能够在平台上共享数据,还首次赋予数据资产化的实际意义。然而,中国企业在模仿这种生态化路径时,必须同时警惕“数据孤岛”的风险。
中国企业在构建数据生态时,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 数据共享的信任与隐私问题:在中国市场,企业之间普遍存在数据不信任感,这使得Snowflake式的数据交易逻辑难以直接复制。中国企业应更多依托政策和产业联盟的力量,推动跨企业的数据合作。
● 从封闭系统到开放平台:大多数中国大数据公司依然停留在“自家产品闭环”的设计逻辑中,而Snowflake证明,开放的平台才是未来。这不仅意味着企业需要开发支持多云兼容的技术,还需要构建“第三方开发者友好”的生态。
此外,Snowflake的按需计费模式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重要参考。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往往缺乏灵活性和透明性,这在预算紧张的中小企业市场中尤其不利。
未来,中国企业可以探索更丰富的定价策略,如按数据使用量、事件量或功能模块收费,降低客户进入门槛的同时,扩大市场规模。
3、轻量化与场景化,是中国企业的AI破局之道。
Snowflake近年来在AI领域的探索,标志着大数据公司从“分析工具”向“智能决策引擎”的全面跃迁。从生成式AI工具到嵌入式AI预测功能,Snowflake不仅提升了平台智能化程度,更通过AI深度赋能,推动数据价值向决策链条的最前端延伸。
然而,其AI布局也暴露了一个致命难题:技术强大,但推广难度高。对于许多客户而言,Snowflake的AI功能过于昂贵,且实施复杂,这给了竞争者(如Databricks)以可乘之机。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恰恰是一个反向启示:AI技术的推广,核心不在技术本身,而在如何让客户“用得起”“用得好”。
中国企业在AI工具开发上,必须注重轻量化与场景化。例如,降低AI工具的技术门槛,通过预置模型、自动化流程等方式,让中小企业也能轻松部署和使用AI功能。此外,还需要聚焦行业场景化需求。例如,在供应链优化、智能运维、金融风险控制等领域,中国企业可以将AI功能深度嵌入到具体业务流程中,让技术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不是仅停留在“技术展示”的层面。
4、全球化,是中国大数据企业不得不走的路。
Snowflake的全球化战略强调跨云兼容性,这种技术灵活性为其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客户。然而,面对不同市场的复杂性,这种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Snowflake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布局较弱,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独特的切入机会。
对于中国大数据公司而言,全球化必须围绕两点展开:
● 深度本地化:相比欧美市场,中国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最大优势在于对本地化需求的适应性。例如,针对东南亚市场可以开发支持多语言、多币种的轻量化产品,并针对新兴市场的行业痛点(如物流、金融普惠等)设计专属解决方案。
● 生态化合作:Snowflake证明,单打独斗的企业很难在全球市场中胜出。中国企业应通过与国内云服务商(如阿里云、华为云)、AI公司(如百度、月之暗面、智谱、百川智能等)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行业级生态。这种“生态联盟”将有助于企业快速获取技术和市场资源,实现规模化扩张。
Snowflake的成功,是大数据行业技术、商业模式与生态布局三重进化的缩影。它不仅颠覆了传统数据仓库的定义,还用其数据市场功能、生成式AI能力与全球化布局重新定义了行业的竞争规则。对中国大数据公司而言,Snowflake的故事是一种标杆式的存在。
Snowflake的背后是全球大数据行业的进化,而这场进化才刚刚开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最大的机会不在复制,而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路径。
文:一蓑烟雨 / 数据猿
责编:凝视深空 / 数据猿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