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渐近投研)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无非源自四个引擎,上节课我们讲了前两个:第一大引擎是劳动力(L):人是最重要的生产主体,人多力量大,有人口红利的国家通常经济增长较快;具体包括数量型红利、质量型红利以及移民型红利;第二大引擎是资本(K):主要指狭义的金融资本,不管是劳动力还是其他生产要素,都需要资本的投入,这是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燃料。具体包括储蓄资本、杠杆资本以及国外资本。今天我们继续讲后两个引擎。
一是土地,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适性的资源。有了土地,才能搞房地产开发、搞基建、建厂房,土地资源越丰富,开展经济活动的空间就越大。比如,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丰富的土地资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各地通过廉价的工业土地来招商引资,推动工业发展;其次,通过土地招拍挂一方面为房地产提供商业及住宅用地,直接推动房地产产业链发展,另一方面为地方政府赚取了数以万亿计的土地出让金,形成土地财政,间接推动了基建产业链的发展。
二是石油、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围绕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可以发展资源导向型经济。比如国际上的中东地区,自身既没有人口红利来发展工业也没有技术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但依然可以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实现经济的跃升,比如阿联酋的人均GDP超5万美元,比德国还富裕。又比如国内的东北、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很多城市都是靠“家里有矿”来赚钱,鄂尔多斯、克拉玛依、榆林这几个资源型城市一直是全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之一,甚至超过了京沪深,鄂尔多斯更是常年排名第一。
三是海洋及港口资源。如果有沿海的优质港口,那就可以围绕国际贸易来发展外贸导向型经济。比如国际上的新加坡,就是依靠马六甲海峡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了国际贸易中心,目前仍是全球第二大港口,人均GDP超过8万美元。又比如国内的上海、宁波、青岛等沿海城市,也都凭借港口优势充分享受了中国融入全球化贸易的红利,现在也都位居全球前十大港口。
大部分情况下,资源对于经济的拉动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除了土地,其他的资源大多是区域性资源,只能拉动中小型经济体或者大型经济体的局部增长,对像中国、美国这种超大型经济体的增长很难发挥主力作用;其次,大部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即便开发的时间周期较长,也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矿产资源,一旦开发殆尽,经济可能就会陷入资源枯竭的陷阱。
第四大引擎是全要素生产率(TFP):这不是一种生产要素,而是指所有生产要素投入形成最终产出的综合生产效率。即便劳动力、金融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变,经济也可能通过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来实现增长,这是最高级的经济增长,也是一个经济体发展的最终理想形态。
要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有两种路径:
一是制度改革。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同样的生产要素,放在不同的制度体系之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生产效率。比如,我们中国经济之所以在过去四十年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改革开放。通过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改革,我们成功的激活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了更多外资,盘活了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这些进步都属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二是科技创新。制度改革的本质是解开对生产要素的束缚,释放生产要素既有的活力,而真正让生产要素的效率有增量提升,最终还是得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同样一群劳动力,同样一片土地,同样一套体制之下,不同的科技水平会带来指数级的生产效率差异。
长周期来看,科技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核心要素,没有之一。张维迎教授讲过一个伯克利的研究:人类历史上97%的财富是在过去250年也就是0.01%的时间里创造的……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