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锂电2025年有望迎来业绩估值双击。
1)业绩层面,碳酸锂周期拐点+部分环节格局边际优化,带来较高的业绩增长确定性。高成本锂矿今年来纷纷减产、停产,行业边际成本增加,锂盐价格有望迎来触底回升,碳酸锂链条冶炼、正极、六氟等环节有望从库存亏损转变为库存收益,业绩迎来改善。从供需平衡表来看,磷酸铁锂、负极、六氟、铝箔等环节25年供过于求情况有望改善,在行业产品高端化的趋势下,头部厂商的产能更加紧俏,高端产品供需情况优于行业水平,头部企业盈利有望提升。推荐尚太科技、天赐材料,建议关注湖南裕能、天际股份、鼎胜新材。
2)估值层面,欧美市场25年下半年有望迎来积极催化,固态电池、4680、钠电等新技术25年预计迎来新进展,相关受益标的迎来估值扩张逻辑。
2.1)25年海外电池厂新产能相继转固,有望提升锂电出海链估值水平。通过产业链跟踪,LG、三星、SK等海外电池厂新产能有望在25年迎来投产转固潮,以满足26年欧美EV及储能的需求。海外锂电产业链盈利水平高,相关公司有望迎来第二成长曲线,推荐宁德时代、科达利、容百科技、中伟股份,建议关注龙蟠科技。
2.2)固态电池2025年离商业化更进一步,全年利好不断。2025年初国内头部固态电池厂商有望推出能量密度更高的半固态电池,及更高容量的全固态电池。下游动力市场预计有更多车型配备半固态长续航电池,储能市场预计有更多半固态电芯出货,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荐三祥新材、曼恩斯特,建议关注纳科诺尔。
2.3)4680沉寂两年,预计2025年迎来量产元年。特斯拉在24Q2业绩会公开表明公司已突破干法电极工艺,从生产第5000万颗到第1亿颗仅用3个月时间,公司在快速提高生产节拍,预计25年会有明显产能爬坡。同时,三星、LG的46系列电池预计也会在25年初量产。推荐科达利、亿纬锂能、容百科技,建议关注东方电热、新坐标。
2.4)碳酸锂涨价周期+钠电池技术进步,钠电有望重新迎来市场关注。钠离子本身技术进步,BOM成本快速下降,叠加25年碳酸锂价格预计触底反弹,钠电替代效应提升。另外,宁德发布骁遥增混电池,引入钠离子提升低温性能表现,钠电商业化进程有望提速。建议关注同兴环保、维科技术。
2.5)电池降本带来的边际效应降低,高性能优势凸显,产业链头部企业也享受了高端产品带来的溢价。我们预计25年快充负极、高压实铁锂、硅负极等高端产品会继续放量。建议关注中科电气、湖南裕能、贝特瑞。
2.6)头部充电运营商盈利性有望逐步释放。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快速提升是推动充电桩建设及运营的根本动力,车网互动受到政策鼓励长期发展空间较大。推荐特锐德、绿能慧充,建议关注盛弘股份、道通科技等。
风险提示:新技术产业化进展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
一、24H2电新板块明显回升,电池7月以来上涨超50%
1.1 今年以来电新板块小幅上涨,7月以来电池板块大幅上涨
电新板块今年以来小幅上涨,7月以来电池板块大幅上涨。2024年初至11月20日,电力设备指数上涨5.23%,跑赢沪深300指数5.05个百分点。24H2市场情绪明显好转,7月1日至11月20日,电力设备指数上涨40.67%,跑赢沪深300指数40.52个百分点。按申万二级行业看,电力设备行业中电池和光伏设备7月以来涨幅最高,分别上涨56.83%/45.85%。按申万三级行业看,今年7月以来,蓄电池、锂电池、锂电设备和电池化学品板块涨幅均超过50%。
1.2 电池板块Q3持仓市值环比回升,龙头公司加仓较多
截至2024年11月20日电力设备行业PE(TTM 中位数法,下同)为26.10倍,相对沪深300估值溢价31.38%。在电力设备二级分类中,电池PE为24.10倍,处于电力设备二级分类适中位置。电池三级分类中,蓄电池及其他电池PE为17.50倍,在电池分类中估值最高,电池化学品其次,锂电池、锂电专用设备PE分别为15.45/13.38倍。
从公募基金持仓角度看,根据iFinD数据,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电力设备2024Q3公募基金持股市值约为3418.04亿元,环比+41.66%,变动金额位居板块榜首。其中,电池板块24Q3持股市值约为2036.76亿元,环比+46.06%,电池三级分类中,锂电池板块持股市值约为1885.61亿元,环比+50.68%,持股市值在锂电板块中占比最高。
从电池行业持仓市值前二十的公司来看,截至2024Q3,宁德时代仍为电池行业第一重仓股,亿纬锂能、科达利、新宙邦和欣旺达位列第2-5位。集中度方面,2024Q3的集中度维持稳定,TOP20持仓市值比重占电池行业公司比重为99.66%,环比+0.29pct。
从加仓情况来看,宁德时代、新宙邦和欣旺达24Q3加仓市值分别为595.55/26.94/14.75亿元,位列前三位,科达利和亿纬锂能位列4、5位。持仓市值增长前十中,受益于锂电主链景气度提升,业绩稳定的龙头公司加仓市值增量明显。
从减仓情况看,24Q3业绩表现一般、且行业供需未有明显改善的璞泰来、天赐材料、当升科技减仓变动金额较大。锂电板块24Q3整体减仓规模明显小于加仓金额,各环节标的出现一定程度分化。
行业景气度提升,供需格局有望改善。根据我们分析,电池板块24Q3机构持仓市值环比上升,截至11月20日,电池PE为24.10倍。我们认为,24H2以来下游电动车、储能需求强劲带动中游排产提升,部分头部企业近期已处于满产状态、高端产品供不应求,铁锂、六氟、铜箔等环节长期亏损涨价意愿强烈,后续新增产能扩产放缓,行业供需格局有望迎来改善。
二、国内电动车持续增长,海外电动化长期向好
2.1 国内新能源车: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426万辆,同比+25%
2024年1-10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保持稳定增长,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根据中汽协数据,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143万辆,同环比+49.6%/+11.1%, 新能源车渗透率46.8%, 同环比+13.3/+1.0pcts;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146.3万辆,同环比+48%/+11.9%。1-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975万辆,同比+33.9%, 新能源车渗透率39.6%, 同比+9.4pcts;1-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977.9万辆,同比+33%。
受欧洲关税影响,新能源车出口有所放缓。10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2.8万辆, 同环比+16%/+3.6%,其中,纯电汽车出口10.4万辆,插混汽车出口2.4万辆;10月汽车整体出口54.2万辆,同环比+11.1%/+0.5%。1-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105.8万辆,同比+6.3%,其中,纯电汽车累计出口83.6万辆,插混汽车累计出口22.2万辆。1-10月汽车整体累计出口485.5万辆,同比+23.8%。
24年以旧换新成果显著,25年国内新能源车增速有望接近25%。11月21日,商务部在2024汽车金融产业峰会上表示,目前全国汽车报废更新申请量、全国汽车置换更新申请量均已突破200万份,累计超过400万份,日均补贴申请量持续保持在高位,受此带动1-10月全国报废汽车回收量同比增长超过50%,我们预计24年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含出口,下同)有望达到1141万辆,同比+37.6%;目前,25年新一轮政策时间节点尚不确定,我们认为如果25年新补贴政策落地时间前置,有望进一步提振下游需求,预计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426万辆,同比+24.92%。
2.2 海外新能源车:预计2025年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19.59%,2026年增速提高
2025年欧洲电动车有望重回正增长,美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中低收入国家电动化加速渗透,我们预计2025年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43万辆,同比+19.59%:
欧洲:碳排放考核趋严,对华关税取消或带动下游需求。2024年受宏观经济、新能源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欧洲整体电动车销量放缓。根据Marklines数据,24年1-9月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198.5万辆,同比-3.6%;据路透社11月23日报道,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兰格(Bernd Lange)在接受德国NTV电视台的最新采访中表示,欧盟同中国正接近就取消对华加征的进口电动汽车关税达成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当前欧洲面临电动化转型困境,25年欧盟碳排放考核趋严给予车企较大压力,欧洲或更迫切寻求与中国在电动车和电池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加速电动化转型。我们预计2025年欧洲电动车销量有望重回正增长,全年销量有望达到321万辆,同比+15%。
美国:电动车产业本土化要求提升,大选后短期政策引导存在不确定性。5月美国通过301条款对中国锂电及电动车环节加征关税,而核心环节天然石墨以及永磁体关税上调将在 2026 年生效。此前,美国 IRA 法案对负极材料等环节放松限制,本质上是部分核心环节在美国扩产艰难,短期难以形成本土化替代。根据Marklines数据,24年1-10月美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130.6万辆,同比+7.3%;美国大选后,短期IRA政策及新能源补贴存在不确定性,对25年电动车需求影响较大。中性预期下,2025年美国电动车销量有望达到184万辆,同比+15%。
全球其他:受南美、澳洲及东南亚需求推动,预计25年全球其他地区新能源车销量138万辆。2024年以来受当地经济恢复以及新能源政策等因素推动,巴西、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明显提升,目前各国电动车基数较低,25年有望延续快速增长趋势。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其他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38万辆,同比+40%。
2.3 动力电池: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产量有望达到1226GWh,同比+22.09%
24年1-9月中国电池厂占据全球6成份额,宁德时代龙头地位稳固。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4年1-9月全球动力锂电池装机量达到599.0GWh,同比+23.4%。从TOP10公司来看,中国公司占据6席,市占率合计达64.9%;其中,宁德时代龙头地位稳固,1-9月全球装机量219.6GWh,同比+26.5%,市场份额36.7%,同比+0.9pct。明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持稳定增长,海外电动车销量有望回升,中游电池装机量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产量有望达到1226GWh,同比+22.09%。
三、材料价格涨价预期强烈,供需格局25年有望改善
11月澳矿减产供给端改善,锂盐价格有所回升。Q4以来,多家澳矿宣布减产或停产,10月,Pilbara宣布关停Nungaju采选厂,将FY25产量指引从82万吨下调至72万吨;11月,Mineral Resources宣布旗下项目Bald Hill的15万吨锂精矿产能关停;Liontown发布减产计划,将2027财年末的矿石产量目标从每年300万吨下调至280万吨。目前,下游排产处于高位、订单需求饱满,锂盐价格有所回升。根据SMM数据,截至2024年11月22日,锂盐主要原材料锂辉石精矿(6%,CIF中国)价格达806美元/吨,同比-57.47%,较9月9日低点回升8.92%;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7.91万元/吨,同比-44.30%,较9月9日低点回升9.48%。目前,供给侧增量释放有所减少,我们预计明年新增有效供给在20万吨左右,随着下游需求保持稳定增长,锂盐供需格局有望逐步改善,根据我们对全球锂盐供需统计和测算,25年全球锂盐LCE需求量有望达147.7万吨,有效供给为161.4万吨,供需比109%。
镍钴:价格保持区间震荡,前驱体价格有所下降。24Q4印尼镍资源产能集中释放,下游不锈钢和三元电池需求疲软,短期库存上升,价格或保持区间震荡。根据SMM数据,截至2024年11月22日,电池级硫酸镍/硫酸钴价格为2.63万元/吨和2.72万元/吨,同比-11.74%/-22.43%,相比2024年1月初价格分别下降0.38%/14.49%。三元前驱体523(单晶/动力型)和811(多晶/动力型)价格分别为6.30/7.91万元/吨,同比-15.41%/-15.84%,相比2024年1月初价格分别下降10.48%/4.62%。
正极材料:铁锂加工费上涨预期强烈,盈利水平有望触底回升。24Q3以来下游需求明显提升,铁锂头部厂商相继满产,高压实铁锂产品凭借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优的快充性能受下游客户青睐,目前仅部分头部厂商能够实现供应,产品相较普通铁锂产品有较强溢价。进入Q4上游碳酸锂价格逐步企稳,铁锂均价呈现小幅上涨。根据SMM数据,截至24年11月22日,三元材料523(单晶/动力型)/三元材料811(多晶/动力型)/磷酸铁锂(动力型)/磷酸铁锂(低端储能)价格分别为11.39/14.02/3.44/3.02万元/吨,磷酸铁锂(动力型)/磷酸铁锂(低端储能)较9月9日/9月23日价格低点回升6.01%/4.14%。24Q3仅有龙头厂商盈利,二线厂商普遍处于亏损状态,目前下游订单饱满,头部厂商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高端产品给予头部厂商较强议价权,铁锂加工费有望触底回升。三元材料景气度有望随海外电动车需求修复而提升,我们认为正极材料供需格局有望在25年迎来改善。
负极材料:价格有望触底回升,新产能扩张进度放缓。根据SMM数据,截至24年11月22日,低硫石油焦、油系针状焦生焦、煤系针状焦生焦价格分别为2745/4950/5225元/吨。其中煤系针状焦生焦价格相比年初下降0.48%,低硫石油焦、油系针状焦生焦价格相比年初分别回升7.02%/3.13%。负极石墨化价格8687.5元/吨,相比年初下降8.55%。中端天然石墨和中端人造石墨负极价格分别为3.24/2.82万元/吨,相比年初分别下降7.30%/7.99%。进入Q2后,头部厂商实现满产,快充类产品放量带动盈利改善,目前二线厂商仍处亏损状态,部分新增产能投产时间顺延,我们认为负极供给增速已小于需求增速,供需格局有望在25年逐步改善。
隔膜:价格保持稳定,头部产能利用率较高。根据SMM数据,截至24年11月22日,湿法基膜(7µm)/湿法基膜(5µm)/湿法涂覆基膜(7µm+2µm)/湿法涂覆基膜(5µm+2µm)价格分别为0.83/1.60/1.11/2.00元/平米,价格自9月起保持平稳。今年以来隔膜价格处于下行态势,主要是隔膜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小厂通过降价抢占市场份额;11月25日,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电池薄膜专委会发布关于促进电池隔膜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书,倡导隔膜行业健康发展。我们认为隔膜行业短期仍处供给过剩状态,但价格已保持平稳,头部产能利用率较高,随着尾部厂商出清,行业供需格局有望逐步改善。
电解液与六氟:六氟价格回升,行业新增产能有限。根据SMM数据,截至24年11月22日,三元动力型电解液和磷酸铁锂型电解液价格分别为2.51/2.10万元/吨,相比9月2日价格低点回升2.97%/5.39%。六氟磷酸锂价格受上游原材料价格影响有所上涨,目前行业仅龙头厂商盈利,下游订单需求饱满,头部厂商基本满产,展望25年行业新增产能有限,供需格局有望改善;尾部厂商受限成本问题逐步退出,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铜箔铝箔:铜箔加工费上涨,铝箔短期仍承压。截止到24年三季报,铜箔行业处于全行业亏损,11月9日,行业协会发布合理调整铜箔价格倡议书,行业涨价意愿强烈。根据SMM数据,截至2024年11月22日,锂电池铜箔加工费6/8µm分别为1.75/1.70万元/吨,同比-10.26%/-10.53%,环比上周分别上涨1000元;锂电池铝箔12/13/15µm加工费分别为1.65/1.55/1.45万元/吨,同比+3.13%/+3.33%/+3.57%,较年初下降2.94%/3.13%/3.33%。目前,铜箔行业稼动率稳步提升,加工费上涨后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改善。铝箔加工费目前仍处底部区间,短期竞争激烈叠加铝材出口退税政策影响,价格预计仍保持在底部区间。
四、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锂电环节迎来新机遇
4.1 固态电池:技术变革带来新需求,产业化进程加速
固态电池凭借其高安全性、高比能量优势,有望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突破的关键。锂离子电池主要分为液态与固态电池两种类型,液态锂电池包括液态电池、凝胶电解质电池,固态锂电池包括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电池三种。其中,半固态锂电池(液体含量5-10wt%)通过减少液态电解质含量、增加固态电解质的方式,兼具安全性、能量密度和经济性,有望成为当下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最优选择;而准固态锂电池中液态电解质占比进一步减少,全固态锂电池则由固态电解质完全取代原有的电解液和隔膜,有望成为液态锂电池的终极形态。
4.1.1 电解质:固态电池性能核心
电解质可分为聚合物固态和无机固态,主流四条固态电解质材料路线各有所长。根据固态电解质的材料不同,主要可以分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和卤化物体系。其中,聚合物电解质起步早,其具有良好的界面相容性和机械加工性,但常温离子电导率低(<10-6S/cm),限制其大规模应用;氧化物电解质目前发展进度较快,其稳定性好、电化学窗口宽、机械强度高,但界面相容性差、电导率一般且加工困难;硫化物电解质最理想的材料,其电导率高,接近液态电解液水平,但化学稳定性差、成本高加工难度大;卤化物电解质具备高柔韧性、易加工、氧化电位较高等优势,但与负极兼容性低,电导率需进一步提升。
半固态率先量产,混用方案或成共识。半固态电池相对于液态电池减少了电解液的使用量,并采用了氧化物+聚合物复合体系,聚合物以框架网络的形式填充,氧化物主要以隔膜涂覆和正负极包覆的形式添加。其中,聚合物体系可卷对卷生产,量产能力最好,但离子电导率最低,而氧化物相对离子电导率较高,但硬度高难以加工,二者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以清陶能源第一代半固态电解质为例,电解质中液体含量在5%-10%,氧化物电解质为主,辅之聚合物形成复合电解质,能量密度达到368Wh/kg。
全固态硫化物潜力巨大,与卤化物混用前景广阔。硫化物凭借较高的离子传导速率和较宽的电化学窗口,能够支持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电池系统,在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领域展现巨大潜力。而卤化物电解质具有电导率高、界面稳定等优点,可以有效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例如哈佛大学曾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发文称,氯掺杂在一定范围内能同时提高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与电化学稳定性,混用方案或成未来主流趋势。
4.1.2 锆材是固态电解质的关键成分,国内供给较为稀缺
锆材主要氧化物和卤化物电解质的关键成分。氧化锆具有高离子电导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氧化物电解质体系中的锂镧锆氧(LLZO)和锂镧锆钛氧(LLZTO),氧化锆是关键成分,对于提高固态电池的整体性能有重要作用。卤化物综合性能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相近,但成本更低,更适合产业化应用;四氯化锆可以作为前驱体材料来合成含有锆的氯化物固态电解质,这种固态电解质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宽电化学稳定窗口,是固态电池成功的关键之一。
我国是全球最大锆矿资源进口国,供给侧格局长期偏紧。作为全球的锆消费大国,中国消费了全球近70%的锆供应量,据USGS,2023年全球锆矿储量约7400万吨,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与南非,占比为74.32%和7.57%,我国储量为7.2万吨,占比仅0.10%,消费量与储量的巨大缺口导致国内锆英砂的供应严重不足,进口依赖度高达90%。
4.1.3 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新技术突破,产业化进程加速
固态电池新技术突破,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24年以来,多家电池厂和车企公布固态电池相关进展,且规划装车时间,随着政府首次对固态电池研发进行规模资金支持,行业有望加速发展,产业化时间或将提前。今年固态电池发展时间线:4月8日,智己汽车发布全新纯电车型智己L6,首发搭载“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4月12日,广汽集团宣布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6年上车,将首先搭载于昊铂车型;5月17日,国轩高科发布全固态电池—金石电池;5月24日,上汽集团宣布将于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27年实现装车交付;10 月 18 日,奇瑞宣布正在研发固态电池,计划 2026 年投入定向运营,2027 年实现批量上市。
各国企业技术路线侧重不同,中国以氧化物电解质为主。全球核心固态电池产业区域为欧美、日韩和中国。欧美地区以自主研发固态电池技术的创业型公司为主,在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都有布局;日韩地区以传统车企与电池企业合作开发为主,主要技术路线为硫化物;中国以市场为主导研发投入巨大,且以科研机构或院校为支撑,主流采用氧化物路线,产业化进程较快。其中,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进展较快,半固态电池已率先实现量产上车。
4.2 4680电池:特斯拉4680量产提速,大规模装车在即
特斯拉4680采用全新技术路线提效降本,近期在规模量产上取得重大进展。4680 电池指的是直径46mm、高度 80mm 的圆柱电池,于 2020 年特斯拉电池日上首次亮相,4680电池计划采用大圆柱+全极耳+干电极等全新技术,公司宣称其单体容量可以提高5倍、功率提升6倍、续航里程增加16%,每kWh电芯成本下降14%。但实际的技术难度、成本投入较高,直到2023年4680才开始小规模量产,2023年6月特斯拉第1000万颗4680才正式下线;今年6月,特斯拉第5000万枚4680电池下线,9月15日特斯拉宣布第1亿颗4680电池正式下线,从第5000万颗到第1亿颗仅用3个月时间,特斯拉在4680电池规模化生产和制造工艺优化方面实现较大进展。
干法电极有效降低生产能耗,年底有望实现全面装车。传统的电极涂布采用湿法工艺,而干法电极直接将电极粉末与粘结剂混合,通过辊压的方式涂布在集流体上,省去了高能耗的烘干以及回收溶剂NMP的环节,可以节约38%-40%的能耗,但实际上负极是相对柔软的石墨材料,干法工艺更易量产,正极材料硬度较高、粒径较小,在干法工艺量产进展上落后于负极。2023年,特斯拉已在Cybertruck上采用了4680电池,但只有负极采用了干法电极,而生产成本更高的正极依然采用电池厂的传统湿法正极,经过1年左右的突破,双干法电极有望在年底实现量产装车。
大圆柱电池产能规划已超500GWh,2025年有望迎来放量节点。自特斯拉2020年提出4680方案后,各家电池厂也宣布相继跟进。其中,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和远景动力已成为宝马大圆柱电池供应商;LG新能源今年8月开始试生产4680电池,年底有望实现量产;三星的46系电池将于2025年初具备量产能力。目前大圆柱动力电池的产能规划已超500GWh,2025年有望迎来大规模放量。
4.3 钠电池:兼具性价比与低温性能,聚阴离子或成为主流路线
钠电池优势在于性价比、安全性及低温性能,有望率先在小动力领域应用。钠离子储备相对丰富、成本低,在-40℃-80℃温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容量保持率,相比锂离子电池,钠电池熔点高、材料稳定,安全性更高。2021年,由中科海纳打造的 1MWh 钠离子储能系统,实现了钠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全球首例规模化应用实例,随后多家企业加速布局钠电储能领域;同年,爱玛科技发布全球首批钠离子电动自行车,之后雅迪科技、台铃集团相继发布钠电产品;2023年,钠电池逐步向A00级新能源乘用车应用。我们认为碳酸锂成本企稳回升,钠电性价比优势凸显,产业化应用有望加速落地。
宁德发布骁遥增混电池,加速动力钠电商业化应用。10月24日,宁德时代发布“骁遥”超级增混电池。骁遥超级增混电池续航达到400km以上,兼具4C超充功能,能够实现“充电十分钟,续航280公里”。低温场景中,宁德时代将钠离子电池技术落地超级增混电池中,首创锂钠AB电池系统集成技术,零下四十度以下电池可放电,目前已在多个品牌车企上落地。宁德时代增混电池在提升续航、快充性能的同时,引入钠离子后兼具低温性能表现,有望在混动车型实现大规模应用。11月17日,宁德时代吴凯表示:第二代钠离子电池已经研发完成,能够在零下 40 度的严寒环境中正常放电,可在极严寒地区大规模应用。第二代钠电池有望于 2025 年推向市场。
储能项目带动下,聚阴离子或成为主流路线。2024年以来,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大幅增长,GGII预计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1.5GWh,同比增长达200%。目前,钠电池主要有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和普鲁士蓝类体系。其中,聚阴离子(NFPP)具有稳定的框架结构,在技术快速迭代和大规模储能项目的带动下,聚阴离子钠电池有望凭借高倍率、高安全、低成本、以及优异的低温性能等优势,有望成为钠电池主流技术路线
4.4 高性能材料:快充负极、硅负极、高压实铁锂
宁德神行电池快速放量,材料环节迎来升级。2023年宁德发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神行电池,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今年一季度迎来放量;今年4月,宁德发布神行PLUS电池,快充性能进一步提升,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600公里”,此后吉利、蜂巢也相继发布自研的铁锂超快充电池。近年来,磷酸铁锂电池占比迅速提升,续航及快充性能突破后性价比优势明显,下游订单需求明确,目前快充负极、高压实铁锂等环节产能紧张,高端产品溢价优势明显,相关企业有望受益。
硅负极高比容量提升能量密度,已率先应用于消费电子。现有石墨材料理论克容量可达365mAh/g,接近上限372mAh/g,硅材料理论克容量可达4000mAh/g以上,能够大幅提升能量密度。目前,硅碳负极已应用于手机领域,2021年小米11 Pro成为首款搭载5000mAh硅氧负极电池的智能手机,而后华为、荣耀、vivo相继发布硅基负极电池,硅负极电池技术有望在消费领域加速普及。
CVD法可改善膨胀问题,或成为硅碳负极主流趋势。现有硅碳负极用传统研磨法生产,CVD法生成的复合材料膨胀率更低,对应循环性能得到显著提升。Group 14的硅碳负极材料SCC55TM已逐步开始商业化生产,目前材料已交付给全球超过100家电动车及消费电子电池制造商;国内璞泰来、贝特瑞和一级企业兰溪致德、天目先导等均重点布局CVD法硅碳技术。
五、充电桩:全国公共充电量高增,车网互动发展潜力大
24年以来中国车桩比数据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充电矛盾凸显。根据中汽协、中国充电联盟数据,24年以来新能源车月度销量维持较快增长,充电桩建设持续推进但整体增速不及新能源车销量增速,因此车桩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4M1-M10中国新能源车销量975万辆,同比+35%,中国充电桩销量328万台,同比+20%,车桩比达3.0。24年以来公共充电桩以及公共直流桩月度车桩比数据整体也呈现上升趋势,24M1-M10中国公共充电桩销量67万台,同比-9%,公共车桩比达14.7,中国公共直流充电桩销量33万台,同比+1%,公共直流车桩比达29.4。24年充电桩建设速度有所放缓,25年随着下游需求提升,充电桩建设有望恢复高增长。
24年以来中国充电桩保有量车桩比有所提升,整体车桩比数据逐步提升至2.5左右。根据公安部、中汽协、中国充电联盟数据,24年以来新能源车保有量及充电桩保有量同步提升,车桩比整体逐步提升至2.5左右,截至24M10,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约为2953万辆,充电桩保有量1188万台,车桩比达2.5。24年以来公共充电桩及公共直流充电桩保有量车桩比数据有所提升,截至24M10,中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339万台,车桩比达8.7,中国公共直流充电桩保有量达154万台,车桩比达19.2。
24年以来全国公共充电量同比维持高增。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24年以来全国月度公共充电量上升趋势明显,24M1-M10全国公共充电量达446亿度电,同比+56%,其中24M10全国公共充电量达50亿度电,同比+56%。
四大充电运营商充电量快速提升,CR4维持70%以上较高集中度。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四大充电运营商充电量也快速提升,24M1-M10特来电、小桔充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充电量分别达105/88/80/52亿度电,市场份额分别为24%/20%/18%/12%。24M10特来电、小桔充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充电量分别为11.6/10.3/8.6/6.3亿度电,同比+44%/+60%/+39%/+77%,均保持高增速。24M10特来电/小桔充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市场份额分别为23.1%/20.6%/17.2%/12.7%,CR4达73.6%。
四大充电运营商装机功率稳步提升,整体装机功率维持70%左右市占率。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24年以来四大充电运营商装机功率稳步提升,截至24M10,特来电/小桔充电/星星充电/云快充装机功率分别为2351/1362/1521/2231万KW,同比+47%/+53%/+43%/+84%,占全国市场份额分别为22.1%/12.8%/14.3%/20.9%,CR4达70.1%,维持较高水平。24M10四大充电运营商公共充电量市场份额高于其装机功率市场份额,表明头部运营商整体运营效率高于其他中小运营商。
中国新能源车单车平均公共充电量稳步上升,预计2024年可达到2100度电以上。根据公安部、中汽协及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我们利用全国充电量以及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计算可得中国新能源车单车平均公共充电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单车平均公共充电量达2086度电/年,同比+2.4%,我们根据2024年前10月数据年化可得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单车平均公共充电量达2104度电,达到历史新高,同比+0.9%。我们认为中国新能源车普及率越来越高,单车带电量提升、智能化水平提升以及长途出行将不断提升中国新能源车单车平均公共充电量,公共充电服务市场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车网互动发展潜力大,特来电已经实现部分商业应用。国家四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推动新能源汽车有序充电,扩大双向充放电(V2G)项目规模,丰富车网互动应用场景。特来电作为充电行业的先行者,在这一领域已经探索出商业闭环运营路径。特来电通过充电网深度链接电动汽车、光伏、储能等分布式资源,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预测系统对充电量、充电功率以及光伏输出功率等进行精准预测,参与电网互动,多维度优化调度策略,实现能源增值业务。截至2024年6月底,特来电已经实现与28各网、省、地级电力调控中心、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或负荷管理中心的在线信息交互,具备虚拟电厂条件的可调度资源容量超过470KW。2024年1-6月,公司在上海、深圳、江苏、福建等地区参与调峰辅助服务、需求侧响应等电网互动业务,参与规模超过5万kW,特来电上半年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电量超过6亿度电。
六、风险提示
1. 新技术产业化进展不及预期:固态电池、高压快充、AI以及复合集流体产业化推进需要政策、技术、企业等多方积累和支持,如上述环节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新技术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
2.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下游汽车、消费电子具有一定周期属性,终端需求受经济环境、政策等影响,若出现终端需求不及预期情况,电池及材料供需失衡问题将加剧,价格及盈利情况也会出现波动。
3. 行业竞争加剧:目前上游材料及电池仍处于供给过剩阶段,若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供给端产能无法及时出清,将加剧行业竞争,盈利空间可能进一步恶化。
4. 原材料价格波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等原材料受锂、镍、钴等大宗商品或化工原料价格影响较大。受相关材料价格变动及市场供需情况的影响,各公司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及规模也会出现一定波动。
证券研究报告:《电动车2025年度策略报告:锂电有望双击,拐点愈加清晰》
对外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2日报告发布机构: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杨敬梅(S0800518020002)yangjingmei@research.xbmail.com.cn
刘小龙(S0800523100001)liuxiaolong@research.xbmail.com.cn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复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制作。本报告仅供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机构客户使用。本报告在未经本公司公开披露或者同意披露前,系本公司机密材料,如非收件人(或收到的电子邮件含错误信息),请立即通知发件人,及时删除该邮件及所附报告并予以保密。发送本报告的电子邮件可能含有保密信息、版权专有信息或私人信息,未经授权者请勿针对邮件内容进行任何更改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复制、转发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使用,发件人保留与该邮件相关的一切权利。同时本公司无法保证互联网传送本报告的及时、安全、无遗漏、无错误或无病毒,敬请谅解。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本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在出具日外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同时,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对于本公司其他专业人士(包括但不限于销售人员、交易人员)根据不同假设、研究方法、即时动态信息及市场表现,发表的与本报告不一致的分析评论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义务向本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并非作为购买或出售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保证。客户不应以本报告取代其独立判断或根据本报告做出决策。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必要时应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业财务顾问的意见。本公司以往相关研究报告预测与分析的准确,不预示与担保本报告及本公司今后相关研究报告的表现。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及本公司其他相关研究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可能与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对于本报告可能附带的其它网站地址或超级链接,本公司不对其内容负责,链接内容不构成本报告的任何部分,仅为方便客户查阅所用,浏览这些网站可能产生的费用和风险由使用者自行承担。本公司关于本报告的提示(包括但不限于本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微信、微博、博客、QQ、视频网站、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仅为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投资者对本报告的参考使用须以本报告的完整版本为准。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西部证券授权,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力。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610000719782242D。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