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车载激光雷达作为关键感知设备,正日益受到市场重视。随着高阶智能驾驶的规模化落地,各大车企对激光雷达的需求快速增长。低成本化、高性能化、轻量化成为激光雷达发展趋势。
基于此背景,盖世汽车研究院从产业概况、市场分析、发展趋势、重点公司四个维度对车载激光雷达行业进行研究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700/w960h540/20241125/3161-31f1763ecb2f9d923af69a6b141e6214.pn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700/w960h540/20241125/3ac8-1ac30f50c7fe5de51e3ae8ea749ba3b2.png)
本报告核心观点如下:
一、产业概况
车载激光雷达产业链较为复杂,且应用场景广泛,上游主要由激光器、探测器、信息处理器等零部件构成。中游为激光雷达的集成制造,主要有机械式、半固态、固态激光雷达几类。下游为应用,包含了无人驾驶、高级辅助驾驶、具身智能等应用。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700/w960h540/20241125/b7bb-ae4daf196b2038db515bd2bb80c18c76.png)
从上游来看,激光雷达由发射模块、扫描模块、接收模块和控制模块组成,其核心在发射和扫描模块,二者成本共占55%,核心部件为激光发射器和探测器。
从中游来看,相比其他传感器,激光雷达具备测距远、精度高、环境适应性好等性能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例如产品价格较高、数据解析复杂、体积较大不易安装。
从下游来看,目前主要的智驾感知方案有纯视觉、车路云一体化、多传感器融合路线三种。纯视觉路线成本低,但是稳定性较差,对于算法要求较高,车路云一体化具备较高安全性,还可以提升全社会效率,但是目前行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较多难点。多传感器融合路线虽然成本较高,但稳定性安全性较好,中长期来看,纯视觉和多传感器融合路线将处于共存状态。激光雷达作为多传感器融合路线的重要传感器,未来仍难以被取代。
二、市场分析
近年来,高阶智能驾驶加速渗透,带动激光雷达渗透率和装载数量上升,激光雷达正在加速“上车”。国内渗透率由2022年的0.5%快速增加至2024年的5.5%,2024年1-8月装机量已达83万,相较于2022年增加72万。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700/w960h540/20241125/5779-ddee4c572adfdee7612bd679048d592a.jpg)
从价格区间来看,随着价格下降,激光雷达开始向30万/20万以下价位快速渗透,60万以上车型小幅度增长。在基于成本和性能角度综合考量,单车搭载1颗方案成为主流趋势。以2024年1-8月销量TOP10车企的方案来看,几乎全部选择了搭载1颗激光雷达的方案。
从竞争格局来看,经过数年的激烈竞争,目前激光雷达国内市场,国外厂商已退出竞争行列,由国内厂商主导,主要厂商有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华为技术、图达通四家。其中,速腾聚创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700/w960h540/20241125/c7bf-1c4ac3621b4f914334e78321b981b854.png)
从产品角度来看,禾赛AT128、速腾M1 Plus获得热门车型青睐,安装位置常见的为车顶。速腾聚创MX已发布,为整机厂提供了新的可安装方案-舱内。从热门产品的技术方案来看,TOF和905nm等技术业内已达成一致,但在光束操纵方式和探测器方面目前仍难达成共识。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700/w960h540/20241125/36b3-82bd1f016e534be3f0e932026af188ed.png)
从龙头企业的财务表现来看,近年来,激光雷达价格大幅度下降,国内外企业厂商盈利承压,普遍亏损。随着下游需求放量,国内外龙头企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亏损逐步收窄,未来或将实现盈利。未来,随着激光雷达降本和技术升级,渗透率将会进一步提升,预计激光雷达渗透率2030年将达到40%,增长34.5%。
三、发展趋势
激光雷达技术方案目前处于多路线并行阶段。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700/w960h540/20241125/1c49-aa6b0bef3936e479dc2c1b1babdce922.jpg)
从测距原理来看,FMCW产品推出提速,FMCW的性能已获得业内认可,未来将会成为重点探索方向,推动技术发展和产品商业化。2020-2028年将会是FMCW路线的渗透期,2028年后有望成为主流路线。
从发射模块来看,VSCEL优化峰值功率问题,提升了905nm测距性能,905nm方案目前已达到与1550nm相当的性能,且具备成本优势,或将成为未来重点的技术方案。例如之前一直主攻1550nm的图达通,近些年也推出了905nm路线的产品。
从扫描模块来看,机械化减少、芯片化加强,采购成本降低已经成为趋势。目前产业链多家企业基于产品芯片化推出相关固态激光雷达产品,固态激光雷达开始逐渐进入商用市场。
从接收模块来看,SiPM 是目前激光雷达主流方案,未来性能更优的SPAD 有望成为主流,2024年-2026年将会是SPAD的迅速普及阶段。
/ 获取完整报告 /
本报告共32页PDF
更多报告推荐
产业研究报告
智能网联 | |
1 | 智能汽车OTA产业报告(2024版) |
2 | 智能汽车HUD产业报告(2024版) |
3 | 智能座椅产业报告(2024版) |
4 | 智能车灯产业报告(2024版) |
5 | 车载声学系统产业报告(2024版) |
6 | 车载显示产业报告(2024版) |
7 | UWB车载应用产业报告(2024版) |
8 | 人形机器人产业报告(2024版) |
9 | 车载T-Box产业报告(2024版) |
10 | 车联网C-V2X产业报告(2024版) |
11 | 智能汽车全景天幕产业报告(2024版) |
12 | 软件定义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
13 | 车联网V2X产业报告(2023版) |
14 | 智能汽车HMI产业发展趋势(2023版) |
15 | 智能驾驶及座舱SoC芯片行业报告(2023版) |
16 | 车载语音交互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
17 |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
18 | 汽车产业ChatGPT技术应用展望(2023版) |
19 | 座舱监测产业报告(2023版) |
20 | 汽车氛围灯产业报告(2023版) |
21 | 飞行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
22 | 汽车网络安全研究报告(2022版) |
23 | 智能驾驶传感器产业报告(2022版) |
24 | 车载操作系统产业报告(2022版) |
25 | 汽车液晶仪表产业报告(2022版) |
26 | 汽车基础软件产业报告(2022版) |
27 | 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产业报告 (2022版) |
28 | 智能汽车云服务产业报告(2022版) |
29 | 车规级芯片产业报告(2022版) |
30 |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2版) |
自动驾驶 | |
1 | 空气悬架产业报告(2024版) |
2 | 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产业报告(2024版) |
3 | 车路云一体化产业报告(2024版) |
4 | 自动驾驶数据闭环产业报告(2024版) |
5 | 智能驾驶操作系统产业报告(2024版) |
6 | 车载摄像头产业报告(2024版) |
7 | 车载毫米波雷达产业报告(2024版) |
8 |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产业报告(2024版) |
9 | 城市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4版) |
10 | 自动驾驶感知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
11 | 高精地图与定位报告(2023版) |
12 |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3版) |
13 | 港口场景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
14 | 车载激光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
15 | 车载毫米波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
16 |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
17 |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报告(2023版) |
18 | 干线物流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
19 | 智能辅助驾驶趋势展望(2023版) |
20 | 车载计算平台产业报告(2022版) |
21 | 主流车规级芯片企业对比报告(2022版) |
22 | 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
23 | 智能汽车线控底盘产业报告(2022版) |
新能源 | |
1 | 电驱动市场研究报告(2024版) |
2 |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研究报告(2024版) |
3 | 大圆柱电池产业报告(2024版) |
4 | PHEV与增程式技术产业报告(2024版) |
5 | 磷酸铁锂电池产业报告(2024版) |
6 |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产业报告(2024版) |
7 | 动力电池产业与技术动态研究报告(2024版) |
8 | 智能底盘产业报告(2024版) |
10 | 乘用车热管理产业研究报告(2024版) |
11 | 新能源汽车超级快充产业报告(2024版) |
12 | 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产业报告(2024版) |
13 |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4版) |
14 | 一体化压铸产业报告(2024版) |
15 | 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业研究报告(2024版) |
16 | 乘用车混动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
17 | 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
19 | 动力电池产业与技术动态研究报告(2023版) |
20 | 800V高压平台产业技术报告(2023版) |
21 | 新能源汽车BMS研究报告 (2023版) |
22 | 氢燃料电池产业研究报告 (2023版) |
23 |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报告 (2023版) |
24 | 新能源乘用车驱动电机产业研究报告 (2023版) |
25 |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及展望 (2023版) |
26 | 钠离子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
27 | 动力电池安全性产业报告(2022版) |
28 | 电驱动系统技术趋势展望(2022版) |
29 | 新能源汽车空调热管理系统行业报告(2022版) |
30 | 中国乘用车动力总成电气化研究(2022版) |
市场分析报告
国内市场分析 | |
1 | 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报告 |
2 | 2024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回顾与展望 |
3 | 2024年电气化市场展望报告 |
4 | 2023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与未来展望 |
5 |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与展望(2023版) |
6 |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
海外市场分析 | |
1 | 马来西亚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4版) |
2 | 匈牙利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4版) |
3 | 俄罗斯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4版) |
4 | 2023年中国乘用车出口市场总结与展望(2024版) |
5 | 泰国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4版) |
6 | 墨西哥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4版) |
7 |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海外市场研究与成功实践分析报告 |
8 | 东南亚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3版) |
9 |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3版) |
10 | 中东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3版) |
11 | 拉丁美洲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3版) |
供应链报告
供应链报告 | |
1 | 主动悬架供应链报告(2024版) |
2 | UWB数字钥匙供应链报告(2024版) |
3 | 像素大灯供应链报告(2024版) |
4 | 零重力座椅供应链报告(2024版) |
5 | 汽车芯片供应链报告(2024版) |
6 | 车载冰箱供应链报告(2024版) |
7 | 激光雷达供应链报告(2024版) |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40627/655959900_20240627.png)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