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之所以要经历这么长时间的延宕,也许并不是难在具体的制度设计,而是难在如何能够达成社会共识,如何保护一线和基层劳动者以及灵活就业群体的权益。
从2013年中央文件首次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到202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我国用了11年时间来审慎研究制定退休年龄调整的方案。而积极应对老龄化和稳定劳动力市场,是其中的两大考量。
延迟退休是一项事关3.8亿人切身利益的改革,也是我国最受民众关注的公共政策之一。在这十余年中,第一财经对延迟退休的每一次政策动向都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报道。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笔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一系列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已经趋于成熟,于是就养老金领取机制的调整、退休年龄的改革方向、“婴儿潮”一代人口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延迟退休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等问题,推出了一系列专题报道。
这个专题是第一财经在延迟退休这一重大公共政策领域的独家报道,因其深度和广度以及对公众利益的深刻洞察,荣获2021年上海新闻奖二等奖。
从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之初,决策部门和学者就不断释放“要弹性不要刚性”的延退风向,2020年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方向明确为“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
今年7月22日,第一财经刊发《中央首次将“自愿、弹性”列为延迟退休原则》一稿,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关于延迟退休政策做了专业解读,引起了民众对渐进式的弹性退休制度的广泛关注。
多位长期关注我国延迟退休制度设计的专家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并不仅仅是出于养老金的财务平衡、增强社保制度的可持续性考虑,更重要的是平衡代际关系,推动人力资源的有效和利用。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认为,当面临多重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弹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能够留出很多的空间去讨论,最终形成一个有共识的方案。
在对延迟退休制度改革的持续报道中,笔者也体会到,在老龄化的倒逼之下,延迟退休已经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缓解劳动力供给短缺和遏制人口抚养比快速上升的必然选择,但真正要出台延迟退休的政策却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
延迟退休之所以要经历这么长时间的延宕,也许并不是难在具体的制度设计,而是难在如何能够达成社会共识,如何保护一线和基层劳动者以及灵活就业群体的权益。
延迟退休改革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和保障政策措施协调推进,以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和社会的稳定。人社部已经划定延迟退休配套政策重点,除进一步明确大家所关心的弹性退休怎么办理外,还将促进就业、保护劳动者权益等列为重要的配套措施。
老龄化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延迟退休也会给就业市场带来很多改变,大龄人员的就业服务、转业培训、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政府出台成套的政策措施来加以保障。此外还需考虑的现实是,我国退休人员中很大一部分要照顾孙辈和老人,延迟退休政策与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老龄友好型社会之间也需要进一步加以协同。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