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刘颂辉 每经编辑 魏文艺
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共有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96家展商参加,国别(地区)数和企业数都超过了上届,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到297家,创历史新高。
进博会不仅是展示中国开放姿态的大舞台,也是企业展商探寻商机的宝地。与国家会展中心一街之隔的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国家馆数量达到46个,还有线上贸易港平台G-Hub APP正式发布,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
作为绿地集团旗下的核心成员企业,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是绿地大消费战略的主要实施者,涵盖消费零售、进出口贸易、商业运营和物流地产等业务板块。该集团的前身是上海绿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在国家扩大对外开放、举办进博会、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逐步升级为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
连续第七年以组展商、采购商、服务商等多元身份参加进博会的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如何看到这场盛会背后的商机?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未来走势如何判断?
在每日经济新闻成立20周年之际,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薛迎杰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
NBD:作为进博会的参与方,您如何看待近几年进博会对国内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
薛迎杰:在我们和进博会的合作伙伴沟通过程中,大家的共同体验是:在这里看到了国内购物中心或者消费市场找不到的商品。
我想这种体验应该是正确的。正是因为进博会,全球最有特色、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商品才得以在一个平台上集中展示。我认为,进博会让海外商品提供者、国内消费者有了超预期的获得感,而且溢出效应在不断体现。
进博会的溢出效应,随着一届又一届的举办变得愈发立体化和多样化,从原本只有一个进口商品博览会的性质,演变成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盛会。我对这方面的感受非常强烈。我相信,今年的进博会也会得到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的发展,这也是绿地在努力做的事情。
NBD:请您介绍下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在对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优质资源方面是如何展开的?
薛迎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和高性价比的商品,无论是农产品还是日用品,对中国市场来说都是非常有力的补充。而且,这类商品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平台复购率出乎这些国家的意料。
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商贸布局的时间较早,依托绿地集团海外资源配置同步在多个海外国家落地。在有关国家驻华使领馆、商协会的支持下,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国家馆数量达到46个,包括阿根廷、伊朗、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尼泊尔、新西兰和土耳其等。
今年的进博会,我们除了将现场的展品变为商品覆盖到全渠道,还增加了更多的商品品类,采取直播带货等方式进行推广。一方面让海外的生产商、贸易商能够把商品卖到中国,另外一方面让中国消费者更便捷地享受海外商品。
进博会期间,绿地集团分别在消费品展区和食品及农产品展区设立“绿地全球食品馆”和“绿地全球品质消费馆”,组织了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共161个品牌参展,其中近八成品牌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地集团分别与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西班牙7个国家的12家企业达成采购意向,签订意向采购订单5.1亿美元。
我们今年还发布了“丝路电商”发展计划,各国客商线上讲解商品特色,介绍风土人情。其中,阿富汗青金石等首饰、尼泊尔羊绒围巾、巴基斯坦骆驼皮灯等商品销售火爆。
当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消费市场同样非常大,经济正处在迫切发展中,商品丰富化、设施便利化、设备设施更新的过程,对中国很多企业来说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NBD:现阶段,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出海?
薛迎杰:进博会是我国全球贸易的一项重大开放举措,这不仅是全球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机会,也是把中国商品推向全球的机会,企业首先要主动抓住这一商机。
其次,对于引入海外商品或是让中国企业商品走出去来说,建议能够选择好的平台一同出海。集中行业中的合作伙伴抱团发展,这样的合作模式相对更为稳健。
随着全球贸易便利化逐步推行,原来进口商利用信息不对称、售价离奇之高的现象会越来越减少。我们正在推进的是,让国内销售价格和商品原产地基本做到“同款同价”。这是未来的趋势,当然也考验进口商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流动性越来越大,越是商机无限。如果这种趋势得到推行,将要求企业既是进口商又做选品商,同时还是国内经销商,集多种身份于一身。
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真正做到不出国门,即可享受全球原产地同款同价的商品。商品丰富多彩,反过来也会拉动消费的活跃度。
NBD:当下国内消费市场有哪些变化?您对行业未来发展有何看法?
薛迎杰:国内消费市场的变化,我认为首先是消费者的观念发生变化:一部分人购物由原来挑选自己所喜欢的,变为自己所必需的。这种实用主义的观念,让消费越来越理性。
我观察到,“90后”和“00后”等新生力量已成长为一个有能力的消费群体,其所经历的成长环境与上一辈的消费群体完全相异。所以,我更多思考的是调整,包括在购物中心设置的热点场景、零售商品的供给种类都要更迭。
我认为,商业地产企业需要适应这样的新阶段。因为零售商业已从传统的大而全模式进入更细分、更个性化、更实用性的模式,而且市场会保持这种趋势。
就行业而言,伴随节假日市场回暖叠加政策利好,消费信心将逐步趋稳。比如上海,在政府采取发放消费券等一系列刺激措施之下,商业地产需求有望被进一步拉动。
NBD:本轮房地产行业调整对商业地产同样有影响,您认为未来商业地产在运营方面会有哪些变化?
薛迎杰:本轮房地产行业调整基本完成以后,我认为,商业地产也会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购物中心发生的演变,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认为是变得“柔软”。
购物中心必须是“柔软”的,要装载更加多元的“有机生命体”。换句话说,它能促成消费者、商家等各方有机繁荣,共同为区域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
购物中心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把购物中心做得更柔软、更有机、更“共存”,因为不少项目是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节点上,或在城市的副中心,有着数以万计的人流量。即便人们在绿地的购物中心没有发生消费行为,也至少让他在这里感觉到亲近,感受到服务。
以绿地商业运营板块为例,目前绿地缤纷城在北京、上海、武汉、南昌、宁波等城市开业超过10个项目,未来数量上会继续增加,但不会再像以前一张图纸建造二三十个项目的发展方式,而是瞄准细分市场,追求项目和社区消费者之间有机互动,回归到发展有感情的、有机的、“柔软”的场所,这是我们今后,包括现在在做的事情。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进行轻资产的输出,向一些合作伙伴提供商业运营服务,包括核心主题化的购物中心运营经验。目前,地方城投企业的需求量比较大。
NBD:国内有不少房企也在寻求多元化转型发展,您如何看待大消费产业的发展前景?
薛迎杰:我非常看好大消费变迁对原来狭义的购物中心带来的积极变化。未来的购物中心,可能它的配套内容,它服务的群体,它所细分的赛道会非常多,并由此带来更多功能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会让购物中心演变为各类有机生命体的集合,配套以有形的、无形的、线上的、线下的服务或产品,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大消费产业是不断迭代发展的产业。消费者决定了商家要提供怎样的服务和商品,购物中心是容纳消费者和商家的集中场所,三者永远是互动交融的。所以,只要有消费产生,相信产业的发展机会将一直存在。而且从现在来看,我们通过连续七年参加进博会的机遇,和全世界的商业伙伴交流合作,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大门。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制图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