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珠海、苏州报道 近年来,企业普遍加大了研发投入,越来越多硬核科技企业也涌现出来。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突破3.3万亿元,规模稳居全球第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占GDP比重)为2.65%,这个比重在稳步提升。
加大研发投入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路径。不过,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产出成果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产品还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很多研发团队等不到公司盈利的那天。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调研了广东、江苏的一些企业,这些科技企业经过漫长的研发投入,拥有一些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走向了更大的舞台。回顾企业成长历程,创始人或高管均提到了“耐心”,得益于耐心地坚持研发攻关,得益于耐心资本的早期支持,得益于园区政策的耐心支持,才让企业相对幸运地走了出来。
10年熨热“慢产业”
英诺赛科2015年12月在广东珠海成立,主要从事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芯片的研发与制造,主要产品是氮化镓功率芯片,现在珠海和苏州建有两座晶圆厂,是全球首家实现量产8英寸硅基氮化镓晶圆的公司,也是全球产能最大且是唯一能同时量产高、低压硅基氮化镓芯片的公司。
氮化镓功率芯片是电池充电、功率转换、电机驱动等场景的关键元器件,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数据中心服务器等多个领域。
英诺赛科作为氮化镓芯片龙头企业,从2018年引入A轮融资以来,后续经历了多轮融资,于2024年6月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招股书信息显示,英诺赛科2023年在全球氮化镓功率半导体公司中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占比为33.7%。2021年、2022年、2023年英诺赛科实现营收分别为0.68亿元、1.36亿元、5.93亿元。
珠海高新区发展改革和财政金融局二级调研员李凤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5年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得知在国外有一个做三代半导体的项目团队,立即由区管委会主要领导率领小分队前往国外招商,当时项目还在国外一个条件比较简陋的写字楼实验室里。对于要引入这样一个全新的项目,珠海高新区管委会邀请了各类专家进行论证,讨论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事宜,并决定由区属国企高新创投公司管理的天使基金和战略风投基金给项目投2.1亿元,在当时来说确实是承担着较大的压力,是干成了一件很有魄力的事。
“2.1亿元对高新区而言不是一笔小钱,其中1亿元为天使投资,其实政府这笔钱可以理解为耐心资本。风投或者商业资本愿意投的项目,主要是中后期相对成熟的项目。作为政府出资的天使资金,投早投小,并不追求高回报,但在科技型企业起步初期起了重要作用。”李凤屏表示。
英诺赛科集团首席财务官钟山表示,2015年氮化镓半导体还处在产业探索期,商业化程度不高,珠海高新创投2.1亿元的早期投入意义重大。此后,珠海基金还给予2亿元的可转债,珠海科创投给子公司一个8000万元左右的投资——这些总计约5亿元资本支持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当然,未来随着英诺赛科上市,这笔投资也能实现较高的回报。
“作为半导体设计和制造一体化的公司,创业之路是非常艰辛的。因为半导体行业是资本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前期设备购买和研发投入很大,过程中还有大量设备维护费用、资产折旧等,加上芯片这样的关键部件,下游客户采购前还有较长时间的测试,比如手机芯片的测试需要8个月到1年,汽车芯片的测试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芯片设计制造一体化公司的盈利周期相对较长。公司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路程,我们预计很快就能实现盈利。”钟山表示。
对于硬科技产品如芯片,政策层面若能助推新产品的应用推广,一定程度上能帮企业更快收回投资。钟山表示,因为半导体技术迭代很快,加强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这是企业每天都会做的事情。英诺赛科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半导体企业,如果政策能鼓励下游用户更多地使用氮化镓芯片,这有助于下游产品性能的提升,能推动氮化镓芯片成本进一步下降,也有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
培育投资英诺赛科这样的硬科技龙头企业,无疑是地方乐于见到的。近年来,珠海市政府加大了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比如,珠海市政府设立了珠海新质生产力基金,市财政首期以增资方式出资10亿元,推动快速形成60亿元基金群,未来将携手社会资本打造总规模800亿元的基金群,用以支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珠海新质生产力基金相较以往政府投资基金的期限要更长,从原来的10—15年调整为20年,注重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致力于做创新企业的“长跑搭档”。
“长跑搭档”
纳微科技是一家从事纳米微球研发和生产的企业,纳米微球作为一类新材料,小颗粒的纳米材料聚在一起拥有巨大的表面积,通过表面改造可进行选择性吸附,进而达到分离层析的目的(即为“色谱”),因此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分析检测、体外诊断等行业。
纳微科技创始人2007年创业,经过十几年的研发和沉淀,开发出世界领先的微球精准制备技术,在微球粒径均一性制备、大规模生产这两方面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填补了国内下游层析介质的空白,推动了世界层析介质精准制造技术的进步。纳微科技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家可以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为全球色谱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纳微科技2021年登陆科创板。纳微科技2023年的年报数据显示,实现营业收入5.87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69亿元;2023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78%,与上年基本持平;2023年研发费用1.62亿元,占年度营收的27.5%。
该公司创始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纳微科技在二氧化硅微球的科研攻关上花了十多年时间,这种科技突破是需要时间的,不是说投入多少资源、投入多少人就能立马解决的。尤其像纳米微球这样的关键材料,它在下游厂商(包括生物制药、医疗诊断、液晶显示屏等)的产品成本中占比很低,但是对下游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下游厂商不会冒险采用低质量的材料,这要求企业把材料做到极致,这也造成这种高端材料容易形成高度垄断、容易被卡脖子的状况。
纳微科技在持续十多年的攻关中,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无疑是极其幸运的。该创始人直言,纳微科技算是比较幸运,总是有一些产品能帮助养活整个公司。比如,疫情期间因为国外微球厂商需要优先供应其国内疫苗生产,因此国内微球供应存在短缺,这时纳微科技的产品顶了上来,推进了国产替代进程,也助推了企业的发展。正因为总有些产品能养活整个团队,所以此前并没有要资本的钱。因为如果只靠资本输血,一个研发项目不可能坚持十几年,资本投资一般不会容忍项目投入十几年没有回报。
此外,苏州工业园区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也是纳微科技成长至此的重要原因。苏州是个工业重镇,形成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还拥有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055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4.1%左右,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居于前列。近年来,苏州市级财政推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奖补、工业企业有效投入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有力保障苏州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纳微科技创始人表示,来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几方面原因。一方面,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相关领导跑去深圳(该创始人当时在深圳的一所高校任职)好几次,体现了地方政府对人才的重视,非常让人感动。另一方面,苏州2007年就明确要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当时苏州这两个产业的基础很薄弱,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做到全国领先,还在于有耐心。生物医药和新材料都是硬科技,需要长时间研发攻关,需要政策耐心支持。苏州工业园区的营商环境很好,不需要企业刻意去维护与政府的关系,企业可以安心科研;园区为纳微科技提供了三年场地支持,还给了人才支持政策,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有财政学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出台了系列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的政策,包括优惠税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亏损弥补、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针对国外竞争企业的打压(比如国内企业一旦加大研发,国外相关产品立马降价),国内还有针对需求端的政策,比如鼓励政府采购、加大财政支出等。要给科技型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安排,包括财税、金融政策等,还跟地方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密切相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