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上海指数:用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监测体系,为城市发展深度“体检”

详解上海指数:用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监测体系,为城市发展深度“体检”
2024年11月03日 21:29 第一财经

上海指数正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深度“体检”的监测体系。

近期台风频频袭来,提醒着人们气候变化挑战的严峻,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如何应对种种城市问题?全面、客观、公平地衡量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是更好展开行动的基础和前提。

上海指数正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深度“体检”的监测体系。

10月31日,以“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上海主场暨2024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开幕。活动现场发布2024版《上海手册》及《上海指数综合指标使用指南》。其中,《上海指数综合指标使用指南》包括上海指数的背景、定位,指标遴选机制和原则原则,解释了核心指标和适应性指标的双重思路,并对上海指数的47个综合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进一步提升了上海指数的影响力和可操作性。

作为以上海命名的世界城市日的重要公共产品,上海指数有何特点?又对于城市治理具有怎么样的重要意义?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指数研究院总协调人吕培明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见解。

共性与个性指标相结合

城市的发展因历史、地理位置、文化环境千差万别。要想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体检”,制定靠谱的标准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上海指数,全称为“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上海应用指数”,是基于联合国城市监测框架下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评工具。

之所以以上海这座城市命名,吕培明表示,这实际上是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监测框架在上海的应用版本,包含了综合、共性的指数,也同时包含了可供城市自己选择的个性指标,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这也意味着,这一监测框架,不仅包含通用的核心指标,而且还包含了适应性指标。

就核心指标而言,上海指数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治理等多个领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衡量,比如经济领域可能涉及城市的GDP增长、产业结构合理性、就业机会提供等;社会领域包括教育水平、医疗保障覆盖、人口结构与社会公平等;环境方面涵盖空气质量、水资源管理、废弃物处理等;治理领域则关注政府管理效率、政策制定与执行、公众参与度等。

在此基础上,专门设立的适应性指标,会对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人口规模、文化背景等进行分类分级。因此,不同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地理与经济等因素差异而选择个性化的目标。这使得 “上海指数” 能够更灵活地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充分考虑到城市之间的差异,更准确地反映出每个城市的独特发展状况和面临的挑战。比如,对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可能会更关注交通拥堵缓解、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指标;而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指标的权重可能会更高。

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是高度契合的。吕培明介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定义,正是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种需求是合理的,克制的,代际之间是公平的”。根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个目标,不管是消除贫困、消除饥饿,还是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以及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等,都立足于围绕人的需求满足和更好发展。

吕培明认为,上海指数未来可用作联合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高级别奖项——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的评奖依据,也可用作世界城市日重要知识产品——《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遴选案例的重要标准。

目前,上海指数正在全球不同层级、不同等级的城市中试点应用,其中国际城市涉及东京、纽约、伦敦、巴黎等20多个城市;中国城市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和长江中游等5个城市群,在上海还涉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

到2030年,上海指数计划在参与旗舰项目的全球1000个城市开展实践应用,并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上海指数的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知识共享与合作网络。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探索先行

在吕培明看来,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本身就是个典型的样本,不仅人口众多,流动性大,而且还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海派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生长出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这些特色里可以找到很多有特色的指标,来进一步彰显上海的特色和优势”。也就是说,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可以率先运用上海指数率给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做一次全面、深入的“体检”。

他提出,在过去的近20年里,上海一直处于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自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开始,上海就一直在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上海对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最典型的即“一江一河一带”等重点区域的变迁,同时,上海在城市历史文脉及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上亦不乏亮点,

顺应群众对更多公共空间、更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上海近年来大力推进黄浦江、苏州河还岸于民、还绿于民,推动“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一江一河”岸线贯通超过100公里,生态空间规模增至1200公顷,建设“千座公园”达832座,六成以上全天候开放,111家企事业单位开放附属绿地。

上海“一江一河”岸线也被视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代表性空间和标志性载体。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期末,黄浦江沿岸地区基本建成体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展示区,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公共客厅和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滨水生态走廊。苏州河沿岸地区通过城市更新、人文建设和生态修复,初步建成超大城市宜居生活典型示范区,基本建成多元功能复合的活力城区、尺度宜人有温度的人文城区、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城区。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吕培明认为,过去5年里,上海努力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这也与上海指数“以人为本”的战略定位不谋而合。

“上海自身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还强调城市的发展要以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作为目标。另外,我们城市发展的成效,评判者也是人民。这是我们所坚守的人民立场。”根据他的观察,上海过去5年里还围绕城市更高品质的运行、更优质的治理大做文章。其中的一个缩影即通过一网通办的创新,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全面及个性化的服务;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多个方面,上海也陆续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关于未来,吕培明提出,上海指数的开发和研究目的,就是要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和实际效果。通过这样全面且深入的“体检”,可以找出上海在发展中的不足。对于特大型城市而言,如何确保城市的韧性,并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更好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等方面,都需要持续发力、深化探索。

“韧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城市的管理运行中,要有足够强的抗风险能力,比如台风对城市的影响,技术上、防范措施、应急能力上是否有足够的储备,这就是韧性的其中一个方面。城市遭受洪涝灾害后又能否迅速消除,能否保证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不受影响等,都有待于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不断增强其韧性。”他这样举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上海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08 金天钛业 688750 --
  • 11-08 壹连科技 301631 --
  • 10-29 聚星科技 920111 6.25
  • 10-25 港迪技术 301633 37.94
  • 10-25 健尔康 603205 14.6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