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见习记者 蒋力 北京报道
多年来,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始终坚守着“三不原则”——不卖药、不自建线下医院、不做医疗广告,将医疗服务作为业务核心。如今,这位理想主义者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企查查显示,今年9月中旬,好大夫在线的运营主体互动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完成股东变动。股东变更后,蚂蚁集团持有互动峰科技100%股份。这标志着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全资收购好大夫在线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此次收购不仅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还引发了关于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入讨论。有人提出,互联网医疗企业被大厂收购是终极归宿,但如果好大夫在线也卖药,结果会不会更好?然而,对于大举进军医疗领域的支付宝来说,能否摆脱大厂做医疗只有“卖药才能赚钱”的怪圈,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一位深耕互联网医疗多年的从业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如果说互联网逻辑和医疗逻辑是天平的两端,‘卖药’实际上具有消费属性,更偏向的是互联网逻辑,有流量就能实现快速变现;而对于问诊等医疗服务而言,更需要遵从医疗逻辑,提升整体服务质量,这远远比卖药复杂得多。”
现实的情况是,尽管好大夫在线在医疗服务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盈利问题一直困扰着这家企业。由于坚持“三不原则”,好大夫在线错失了互联网医疗最为“简单粗暴”的快速变现模式——卖药。与此同时,其他互联网医疗企业,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纷纷通过药品销售实现了盈利。
自2014年互联网医疗爆发元年以来,已经过去了十年。然而,互联网医疗企业仍然普遍深陷盈利困境中。在这期间,“医药电商”或者说“卖药”成为了唯一被验证过的商业模式。一些企业经过多次创新尝试后,最终选择转身卖药,但仍难以解决盈利困局。而像好大夫在线这样的企业,虽然高举“不卖药”的理想主义旗帜,但最终也难以抵挡现实的骨感。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宿命
好大夫在线成立于2006年,十多年来,创始人王航一直坚持“三不原则”,即不卖药、不自建线下医院、不做医疗广告,将医疗服务作为业务核心,只靠医生在线问诊服务收费。在王航的带领下,好大夫在线专注于医生在线问诊服务,致力于打造一个优质、权威的线上医疗服务平台。
好大夫在线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11日,好大夫在线收录了全国10497家正规医院超过93.38万位大夫的职业信息,有超过28.41万位公立医院医生提供在线解答。
然而在业内看来,王航的理想虽然很丰满,但显然避开了互联网医疗最为“简单粗暴”,可以快速变现的商业模式——卖药。
事实上,即便是大厂们在互联网医疗方向的布局,最后也难逃“卖药才能赚钱”的命运。
以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为代表的巨头,先后在港交所上市且都已经实现盈利,都是以药品销售作为主要营收来源。
公开资料显示,2020财年至2024财年,阿里健康总收入分别为95.97亿元、155.2亿元、206.8亿元、267.63亿元、270.27亿元,其中来自医药自营和医药电商平台业务的收入合计分别为93.04亿元、134亿元、199.07亿元、258.30亿元、260.69亿元,卖药收入占比基本达到近九成以上,而医药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收入占比仅为个位数。
京东健康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为283.44亿元,其中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收入239.10亿元,而平台、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仅为44.34亿元,卖药收入占比高达84%以上。
相比之下,好大夫在线的盈利状况并不理想。尽管王航曾在2023年表示,好大夫在线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了收支平衡,全年将会盈利,但这一盈利状况并不稳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运营成本的不断攀升,好大夫在线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
盈利,盈利,还是盈利
在业界看来,好大夫在线被收购的主要原因是其盈利困境。近年来,互联网医疗行业普遍面临盈利难题,除了少数通过卖药实现盈利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互联网医疗企业中,以药品零售为核心的几家头部企业,如方舟健客、叮当健康等,仍深陷亏损的泥沼。
以方舟健客为例,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13.23亿元,其中线上零售药店服务收入占比50.9%,另外向第三方分销商批发药品的收入占比21.1%,而综合医疗服务带来的收入及其占比大幅降低,由2023年上半年的6.12亿元,占比47.4%;下降至3.21亿元,占比24.2%。
尽管如此,主营“卖药”的方舟健客业绩也并不好看,亏损在持续扩大,2024上半年净亏损8.19亿元,同比扩大432%。
一项值得关注的数据对比是,阿里健康2024财年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为17.77亿元,销售费用率仅6.5%;京东健康2024上半年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为14.04亿元,销售费用率不到5%;而方舟剑客2024年上半年销售成本达10.57亿元,销售费用率高达近80%;即便是叮当快药,销售费用率也长期在20%以上。
由于医药电商市场主要被大厂蚕食,多数人更倾向于线下购药等原因,其他互联网医疗企业想要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只能不断加大营销费用投入以占据用户心智,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成本压力。
上述从业者告诉本报记者,“国内卖产品和卖服务本来就有C端接受度的差异,卖药固然是一个能很快看到钱的商业模式,但是大厂能赚钱还是得益于电商流量优势,如果一家互联网医疗企业没有这些,很难说会不会更好。”
好大夫在线作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拓荒者之一,其盈利难题尤为突出。
在一位曾参与好大夫在线收购洽谈的投资人看来,好大夫在线的真实情况比大家预想的要难,不管是活跃用户数量、平台运营能力,还是网络基础设施,“说白了就是没有人力和成本支撑,只能勉强维持。”
不卖药,无法扩大营收;卖药,难以扭亏为盈。互联网医疗企业陷入两难抉择的“卖药怪圈”。
对此,上述从业者表示,“好大夫在线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互联网医疗离盈利还有很长一段路。对于好大夫在线来说,被大厂收购或许不失为一次重振旗鼓的契机。”
当梦想照进现实
事实上,好大夫在线并非没有尝试过盈利模式的创新。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好大夫在线曾多次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但始终未能找到一条稳定盈利的道路。王航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好大夫在线仍处于商业化探索的第一阶段,即打磨每一项产品和服务,并为之定价,远没到规模化盈利的阶段。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盈利压力下,好大夫在线不得不考虑寻求外部支持。近年来,市场上不断传出好大夫在线寻求并购的消息。
早在2023年8月,就有市场消息称,互联网大厂想收购好大夫在线,百度、京东健康等主动接触过好大夫在线,但因为价格、业务融合、价值观匹配等因素,最终并没有达成合作。今年4月,市场再次传出消息,阿里健康目前正与好大夫在线洽谈收购事宜,双方已就一些关键问题的谈判取得实质性突破。然而,这一收购计划最终并未成型。
伴随着好大夫被收购的传闻,不少业内人士也表达了对于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惋惜:如果好大夫也卖药,会有更好的结果吗?
直到8月,谈判方由阿里健康转变为蚂蚁集团。经过多轮谈判和协商,最终蚂蚁集团成功收购了好大夫在线。
对于此次收购,蚂蚁集团方面并未进行公开回应。但业界普遍认为,蚂蚁集团收购好大夫在线,旨在增强其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实力。
卖药尽管“简单”,但终究盘子过小。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最近财报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营收增速来看,“卖药”似乎已经触及市场天花板。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医药电商市场规模在每年3000亿元上下,增速呈下降趋势。随着抖音、美团、快手、小红书的接连入局,市场份额也将被进一步瓜分。
支付宝显然有着更宏伟的“医疗梦”。今年9月以来,支付宝在医疗领域的动作不断。先是在9月5日的外滩大会上正式推出“AI健康管家”,首批入驻20多个医疗智能体,为用户提供找医生、读报告、陪看诊、问医保、管健康等30多项健康服务,王航作为合作伙伴嘉宾出席了当天的新产品发布会。而后,收购好大夫在线的传闻落实。
业内人士认为,支付宝此次收购好大夫在线,主要看重的是好大夫在线在互联网医疗服务积累的深厚经验和丰富的医生资源。毕竟作为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蚂蚁集团在医疗行业,至少在医生群体中很难快速建立起口碑和彼此间的信任。
事实上,支付宝早在2014年就开始布局互联网医疗,推出“未来医院”计划,意在打造一个移动就医平台。而后,其目光逐渐聚焦在了“医保”上。2016年,支付宝与深圳市人社局合作开启医保无卡支付;2018年,支付宝参与医保电子凭证标准制定;2019年,支付宝协助国家医保局上线全国第一张医保电子凭证……
在“不卖药”这件事上,支付宝和好大夫在线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殊途同归。
随着收购好大夫在线后在问诊等“医疗服务”端的补齐,借助同为阿里系的阿里健康在“医药零售”端的优势,支付宝有意打造“医疗+医药+保险”的商业闭环。加上在医疗大模型和智能体上的发力,支付宝摆脱“卖药怪圈”的决心和跑通创新商业闭环的野心昭然若揭。
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这条路上仍然布满荆棘,例如如何划清医学伦理的界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跑通付费逻辑等等;而已然看到的是,由于医疗自身的特殊性,以往在医疗服务上做出尝试的大厂已纷纷折翼,京东健康“砍掉”家医事业部、字节跳动旗下小荷健康被曝业务并入抖音,传闻称腾讯旗下腾讯觅影项目也处于搁置状态……
搭上AGI时代的便车,互联网医疗能否讲出新故事?
蚂蚁集团内部员工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医疗是支付宝绝对不会放弃的业务。”
见习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