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药物研发的高景气,也促进了CRO/CDMO需求的快速增长,相关外包服务市场持续繁荣。
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ADC)技术加速迭代,在肿瘤等疾病治疗领域大放异彩,尤其是第三代代表药物Enhertu的优异临床数据,吸引了越来越多资金争相投入这一赛道,全球ADC产业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
中国ADC创新药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正不断获得全球市场认可,对外授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通过首创新药(First in Class,FIC)率先在未被占领的细分赛道获得市场份额,成为国内ADC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策略。
ADC赛道的持续火热还促成了ADC CDMO行业的高景气。依托一体化服务能力建设,国内众多CDMO企业正加紧在ADC赛道构筑核心竞争优势,有望分享行业高成长红利。
Enhertu成功引爆ADC赛道
由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联合研发的ADC药物Enhertu(DS-8201)日前在国内获有条件批准新适应证,应用于HER2阳性成人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治疗。这是该药物在国内获批的第三个适应证。
凭借创新的小分子毒素、高于平均水平的DAR值以及旁观者杀伤效应等诸多优势,Enhertu在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适应症方面展现出显著疗效,在后续的临床试验中,该药物还在多种HER2阳性实体瘤治疗方面展示出了巨大潜力。
“Enhertu对细胞毒素以及连接子结构的创新非常典型也非常具有价值,是创新药领域的绝对重磅药物。”迈威生物(688062.SH)研发总裁武海评价认为。
通过不断的临床验证,Enhertu的疗效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全球销售规模也快速增长。根据已披露的数据,Enhertu自2019年获批上市以来累计销售收入已突破45亿美元,机构预测其2024年销售额有望进一步增至33.1亿美元。
ADC药物的概念最早源于免疫学之父Paul Ehrilich于1913年提出的“魔法子弹”理论,本世纪以来, ADC药物技术研发整体朝着持续扩大治疗窗口、增强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方向不断演进,目前已有15款药物获批上市。
Enhertu的示范效应下,已上市的ADC药物销售规模均出现快速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19年至2022年,全球ADC药物销售规模从28亿美元增长至79亿美元,预计2023年至2030年,全球ADC药物市场有望从114亿美元增至64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0%。
ADC药物的发展前景也被业内巨头普遍看好。即使是在全球创新药行业发展的低谷期,一些MNC布局ADC药物的速度也在持续加快,例如辉瑞收购Seagen、艾伯维并购ImmunoGen,重磅收购案例不断出现。同时,全球ADC药物授权交易也出现快速扩张,根据药明合联披露的数据,至2023年,全球ADC药物对外授权交易总额已达到555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超过60倍。
在2024年召开的JPM、ASCO等重要行业会议上,ADC药物依然是最为热门的话题,不断有收购大单出现。
国产ADC加速出海
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ADC药物研发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点从中国ADC药企不断走高的对外授权金额就可见一斑。
2023年,ADC已成为中国出海授权最多的创新药物,首付款和交易金额占比分别达到58.7%和45.1%。根据医药魔方数据,2023年全年,中国ADC药物BD出海交易达到22起,首付款总额16.8亿美元,总交易金额合计超过200亿美元。
创新药企中,百利天恒(688506.SH)、科伦博泰生物(06990.HK)都因为巨额ADC对外授权交易受到业界关注。瀚森制药、石药集团等企业也有不少ADC药物实现对外授权交易。
2022年,科伦博泰生物先后对外授权了9款ADC药物的权益,全年总交易额超过117亿美元,刷新了中国制药企业海外授权交易的最高纪录。
2023年,百利天恒就BL-B01D1与BMS达成了首付款8亿美元,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的协议,单笔交易金额创新高的同时,百利还保留了该药物美国市场的共同开发权益,有望在未来获得更大回报。
中国市场人口众多,并且随着老龄化的持续加深,癌症患者规模不断增长。长期来看中国应成为ADC企业,尤其是本土ADC企业布局的重点。为何国内ADC药物竞相出海?
业内人士表示,相对欧美发达市场,国内创新药市场仍处于发展早期,支付体系尚不成熟,无法承担ADC药物因成本因素导致的高昂定价,导致ADC药物目前在国内市场尚难以获得可观的回报,ADC创新药企业通过对外授权等方式推动产品在海外市场发展成为必然选择。预计国产ADC药物对外授权交易规模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不同于PD-1单抗时代的高度内卷,ADC药物靶点众多,且适应证也相对分散,可供开发的差异化赛道非常可观。在Enhertu这样重量级产品的强势竞争下,从源头创新,通过首创新药(First in Class,FIC)率先在未被占领的细分赛道获得市场份额,成为国内ADC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策略。
据了解,国内ADC药物已出海的管线中,除传统的HER2靶点之外,还覆盖c-Met、B7-H3、MSLN、CLDN18.2、B7-H4、HER3、TROP2、GPRC5D、HER2、nectin-4、CDH6 等多个靶点。中邮证券指出,国产ADC药物在HER2、Nectin-4、CLDN18.2、B7-H3 等靶点上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得到认可。
目前已有多款在研的国产ADC新药获得了FDA开通的“优先审批”“突破性疗法”“快速通道”以及“加速审批”等特别通道的认定,有望加快相关研发进程,此类药物在全球市场的商业化前景值得关注。
头部ADC药企寻求自建产能
得益于海外合作方对于国产ADC分子潜力的看好,在持续增加的海外授权交易中,多数国产ADC药物项目尚处于临床早期。
据Insight数据库统计,2019年至今,国产ADC药物对外授权交易达成时,有24%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29%处于临床I期研究阶段。这意味着通过对外授权交易,众多ADC创新药企业提前数年实现了在研药物的商业价值变现。
对于创新药企业而言,提前变现可以极大程度规避研发风险,但缺点是只能带来短期的偶发性收入。从长期发展来看,只有将研发管线最终推进到商业化销售,制药企业才有机会真正获得稳定且可观的现金回报。
要保障ADC药物的商业化销售,规模化生产能力是重要基础。虽然前期投资规模较大,但有助长期的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包括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在内,越来越多头部ADC药企积极寻求产能扩张,荣昌生物、迈威生物、科伦博泰等国内ADC制药企业也在加快核心产能搭建。
科伦博泰生物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公司的ADC制剂中心年产能已达到50批(或140万瓶)冻干ADC或100批(或200万瓶)ADC注射液,未来还将通过扩大内部能力或通过与业内知名合约制造商合作,不断增强生产能力。
乐普生物(02157.HK)在上海投建的12000L抗体药物生产设施已于2023年初步竣工验收,并获得了单抗及ADC的生产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后续将为该公司ADC及单抗产品的销售提供产能支持。
迈威生物自2017年成立后即启动了泰州、上海等地产业基地建设,2021年该公司在科创板IPO时,募集资金的重要投向即是年产1000千克的抗体产业化建设项目。此外,迈威生物还在泰州建立了大规模ADC商业化生产基地,截至目前ADC产能达到了公斤级的放大生产规模。
“拥有自己的生产体系,会给制药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优势,同时质量管控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升,这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武海如是解释自建产能的必要性。
ADC外包服务市场迅速繁荣
ADC药物研发的持续高景气,也促进了CRO/CDMO需求的快速增长,相关市场持续繁荣。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3年,全球ADC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已达到20亿美元,较2018年实现数倍增长,预计2030年还将进一步增至110亿美元。
ADC远高于传统药物的外包渗透率是ADC CDMO产业迅速繁荣的重要因素。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普通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外包渗透率一般为30%-40%,而ADC药物整个研发和生产制造的外包渗透率达到70%以上。在目前已获批上市的15款ADC药物中,仅有辉瑞旗下两款药物完全没有寻求外包服务,剩余13款药物中半数以上甚至同时寻求了多名外包供应商的合作。
一方面,创新药企要推进ADC药物的研发和生产制造,需要全面掌握跨学科的药物能力以及专业知识。随着差异化创新需求日益强烈,多数企业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和研发能力投入到技术开发和项目创新中,而将临床研究及生产进行外包。
另一方面,ADC药物进入商业化生产后产能需求将快速增长,药企短期往往很难保证药物的稳定供应,当多项生产任务同时推进的情况下,寻求外包服务更是不可或缺。
在此背景下,国内ADC CDMO需求仍有较大增长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企业在这一赛道进行布局。对ADC外包服务企业而言,服务能力的多样性是赢得客户订单,实现收入增长的关键。
服务能力的构建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种类和功能的极大丰富,随着项目研发的持续推进,客户需求将逐渐从早期的研发端逐渐向IND申报服务、临床研究外包服务、商业化生产等领域拓展,这要求外包服务企业具有较强的注册申报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长期来看,一体化的服务能力越来越成为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目前国内ADC CDMO企业有近20家,其中药明合联(02268.HK)无论是从综合服务能力还是收入规模来看都属于全球头部企业。
该公司自2020年披露业绩数据以来,营收和净利润规模持续高速增长。2023年,药明合联营收规模达到21.69亿元,净利润达2.8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4.26%、82.07%。在此基础上,该公司还在进一步加大ADC产能建设力度,位于无锡和新加坡的ADC相关产能有望先后于2024年末至2026年间投产。交银国际认为,该公司独特的CRDMO业务模式持续为下游导流高附加值订单,长期成长路径清晰。
东曜药业(01875.HK)近年来逐渐推进从创新药企业向ADC CDMO领域进行转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近日该公司披露2024年半年报,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59%,净利润自2019年上市以来首次实现扭亏。根据公告,上半年该公司新增项目中ADC项目占比达到85%,ADC项目带来的收入占比达到88%。在能力建设方面,目前该公司已建立了单抗原液和制剂、ADC原液、冻干制剂一体化生产及商业化车间,ADC CDMO团队也在迅速扩容,报告期内人数同比增长27%。
睿智医药(300149.SZ)是国内较早布局ADC CDMO的企业之一,拥有有效载荷-连接子研发、抗体发现及偶联等相关技术,ADC项目开发经验以及一体化研发能力位居国内前列。在历经一系列波折后,该公司正将业务发展方向重新聚焦于ADC CDMO。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