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中有深意评电影《默杀》的得与失

“默”中有深意评电影《默杀》的得与失
2024年07月18日 15:07 法治周末
图为电影《默杀》海报。图为电影《默杀》海报。

主创们在接受采访时说:想要揭示冷眼旁观的沉默与暴力有同等的伤害力。但影片显然超越了这样的预设,赋予了“默”更为丰富的内涵

□ 李佳

今年暑期档电影中,柯汶利导演的《默杀》表现不俗:票房一骑绝尘,登顶“冠军”宝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影片成功掌握了“商业密码”,汇聚了超强感官刺激、大尺度话题、极具张力的反转等“卖点”;另一方面,亦因影片主创的强大阵容,不仅主演团队是“清一色”的实力派,而且有金士杰、蔡明等老戏骨助阵。导演柯汶利虽作品不多,但电影《误杀》《唐人街探案》的成功,令他的“再度出手”足以引起一波好奇。

至于电影本身,的确有“锐度”,能够调动起观众心理与感官的双重“爽”觉,激发紧张、愤怒、同情等诸多情绪。然而,总的来说,它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密集的“卖点”和支线,使得叙事内核偏“散”,从而缺乏力度;过多的伏笔和暗示,又有故弄玄虚之嫌。尽管如此,影片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暴力的真相。

“够味”却禁不起“回味”

《默杀》有聚焦社会热点、揭露现实问题的勇气。其将矛头对准校园霸凌,既展现了霸凌之恶,又探讨了由此引发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悲剧。这样的主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校园霸凌正以各种方式进入公众视野,公众关于出台相关法律规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电影讲述了一个由霸凌引发的仇恨和复仇故事:在一所女子中学,处处笼罩着霸凌的阴霾,自女生惠君意外坠楼后,接二连三发生了女生失踪事件……创作者意在揭示:得不到重视的“恶”和无法回归的正义,最终破坏的是社会整体秩序,必将引起一连串的“失控”。

影片正面描写霸凌的细节,有不少大尺度的血腥画面:铁锤爆头、钢钉扎手、玻璃刺脸……正是在不断展现“失控”,以暴力的形式揭示暴力的结果。通过各种触目惊心的场景,让所有人意识到:人一旦沦为情绪的奴隶,将会是怎样的面目全非,将面临何种的万劫不复。

诚然,影片“直击”霸凌;但这个“直”仅限于表面,并未击穿内核。对于霸凌等暴力行为的表现,仅止于它们的发生过程,即施暴行为与表层伤害,看似纤毫毕现,实则并未走心,甚至有些潦草。如,校园霸凌“四人组”几乎是脸谱化的,4位高中女生只是纯粹“恶”之代言,至于她们恶的原因、通往恶的途径,乃至霸凌行为产生的空虚感,霸凌致死后应有的负罪感或恐惧感……皆未触及,以至于她们像4具行尸走肉,活过、发泄过、死了,没人知道是为什么。纵然她们面容俏丽,但笔者相信,看完电影后,很少有观众能够区分或记得她们,她们几乎是可以混同的。不仅她们,其他施暴者身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影片很少敞开施暴者的内心,他们都“恶”得很单纯。

故而,影片中的暴力虽然“够味”,却经不起“回味”。比起今年同样充斥着暴力美学的另一部电影——《周处除三害》来,显得苍白而空洞:对于暴力背后的个体缺乏关怀;对抗暴力的方式,也仅仅是复仇、以暴制暴而已。无论在美学层次,还是在救赎意蕴上,《默杀》皆稍逊一筹。

无所不包的野心

影片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除了前文所说,暴力画面引人联想起《周处除三害》外,校园霸凌的主题,又神似韩国热剧《黑暗荣耀》。而两位父母间的以命相搏,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涉过愤怒的海》。结局的彩蛋,小女孩的眼神像极了《唐人街探案》里的张子枫。而彩蛋所揭示的真相,又让人不寒而栗地想到东野圭吾小说《白夜行》……总之,无所不包,似乎是这部影片的突出特点之一。

《默杀》主创人员的野心很大。显然,这部聚焦校园霸凌的电影,不满足于只讲霸凌,而是纳入了诸多元素:雨夜秘杀、偷窥狂魔、家庭暴力、陈年凶案、“邪教”蛊惑等,几乎是一部人类恶的“万花筒”、犯罪的“大杂烩”。恶行不断刺激着观众的心理和感官,让人应接不暇,甚至产生窒息之感。影片总体而言——就像片中数次出现的海和不间断的雨——有种风雨飘摇、无家可归的“不安定感”。

影片的类型归为犯罪、悬疑,但是其“悬疑性”却并不充分。片中埋藏了不少伏笔,也制造了一系列混淆,如,雨夜杀手的黑色风衣,曾接二连三地出现,不仅在小彤妈妈的身上,也在偷拍者的身上,当几个画面不停切换,确实营造出一种真假难辨、虚实难分的效果,在观众心底打上一连串不安的问号。然而,观众看悬疑片的“爽”,是通过捕捉零星线索,跟随主人公一起思索推理、趋近真相的过程。但该片除了感官刺激之外,根本没留下足够的参与空间,观众还来不及思索,其已忙不迭输送出了关键线索。以至于绝大多数人在影片未过半时,就猜出了凶手。

“忙不迭”,是因为想说的太多。影片在密集的感官刺激之外,还增加了不少支线人物和故事。偷拍者是其一,市侩的房东徐妈妈、伪善的方老师等也是。他们的出现,令故事不断偏离主线、“反转”丛生、旁生新的关系。比如,偷拍者与戴警官之间的父子冲突,房东对各种悲剧的窥探和放任,方老师对小女孩冤死的明知和推波助澜。

然而,所有的支线故事,在制造意外之余,对于主线发展并无实质帮助,甚至与其逻辑关联不强。每一次答案揭晓时,都让人有种虚惊一场之感。这些支线的存在,让影片叙事涉及面虽广,力度却不足。不仅如此,所有人物在支线中变得面目全非,几乎“全员恶人”,令人无所适从。

唯有“默”字意味深长

影片最意味深长之处在于“默”字上。主创们在接受采访时说:想要揭示冷眼旁观的沉默与暴力有同等的伤害力。但影片显然超越了这样的预设,赋予了“默”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默”的背后,潜藏的是普通个体对权力的无奈妥协与同化。霸凌现场众人的退却、惠君死后大家的沉默,乃至保安、监控等“守护符号”集体失语,无不揭示了权力(影片中具体化为校长)那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影片用沉默的形式,描摹了在校园这样一个“小世界”里,权力如何悄无声息地编织其运作之网:当权力具有绝对性,足以影响个人的命运,大多数人就与当权者达成默契,并自发地为权力的不公与伤害提供理由。在这样的体系下,人人都会变成沉默者、亦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

更进一步的,是语言的苍白。当下,许多人迷信“发声”。尤其是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人人都试图表达自己。殊不知,语言最为空洞、乏力。影片尖锐地触及了这一层。

最富深意的一幕,是凶手落网后,无数声音发起了“进攻”:诘问者、斥责者、不解者、哀号者,甚至还有试图劝说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罪人”心如死灰的神情。最为讽刺的是,没有哪位“言语进攻者”不是从自己角度出发的,亦没有哪位“道德谴责者”真正了解“凶手”的痛苦。这一幕,让一个真相昭然若揭:人类的情感并不相通,人与人最基本的状态就是互不理解。这是世间最大的荒谬之一,而所有人都必须背负着这样的荒谬,在沟通的迷雾中寻找着共存的可能。

影片对于人类语言的空洞乃至情感的肤浅,予以了冷酷的戏谑。纵观全片(彩蛋尤为重要),唯一看清真相并主导了一切的人,是一位失语者。她的沉默,爆发出最强的力量,亦产生了最大的伤害。从这个角度上看,影片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暴力背后的人性本源,这也是其最有创见之处。

责编:尹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