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小偷”与工艺设计美学

“草莓小偷”与工艺设计美学
2024年06月29日 01:45 21世纪经济报道

19世纪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居住在英格兰牛津郡的乡村里。在一个闲暇的早上,他偶然看见小鸟们蹦跶着跳上枝桠,偷偷地采摘他院子里的草莓。他顿时被这个鲜活可爱的画面打动,决心要把这一幕长久地留下来。于是,他把这几只“草莓小偷”细致地画了下来,画面上有轴对称呈现的活泼小鸟、有细密柔韧的夏日藤蔓、有灿烂绽放的花蕊,还有鲜艳的草莓。后来,莫里斯把自己设计的图案雕刻到了印版上,用靛蓝植物染料,还有胭脂虫红、木樨草黄等印制出了一件图案繁复精致却又有自然意趣的漂亮纺织品。这件“草莓小偷”最终也成为了莫里斯最著名、商业上最成功的纺织品设计之一,被永久收藏在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中。

而如今,这一片制作工艺精美的“草莓小偷”纺织布料连同当年的印版,以及同时期的工艺美术大师们的多件作品,于这个暑假期间“空降”羊城。在由广东省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合作推出的特展中,与广州的市民朋友们见面。

6月18日,“指间栩栩——威廉·莫里斯带领下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正式开幕,展期将延续至10月30日。本次展览通过展示来自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包括威廉·莫里斯、查尔斯·沃塞、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威廉·德·摩根等多位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以及各工艺美术行会的过百件图案设计、纺织品、书籍、珠宝、家具、家居用品等设计杰作,为我们回顾了英国设计史中这个丰富多彩而又充满创造力的时期,带领我们用心感受精益求精的手工艺如何追逐美的力量。

伊丽莎·西门斯为道尔顿公司绘制的陶瓷花瓶。 本报记者 梁信 摄伊丽莎·西门斯为道尔顿公司绘制的陶瓷花瓶。 本报记者 梁信 摄

创造服务于所有人的美学

19世纪中期,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历经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家居用品的制造日益工业化。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水晶宫举办的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展品中的工业产品工艺粗糙、过度矫饰并缺乏对实用性的考虑,受到了包括设计师、艺术家和教育家在内的专业人士们的批评。

在批评的声音中,就有来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理论指导者——艺术理论家、教育家约翰·拉斯金的声音。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现代设计基础理论,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及社会功能性,主张从大自然中学习。然而,虽然这些千篇一律的工业品在美感和设计上与传统手工业产品存在较大差距,但彼时精致的手工艺品仍多为权贵使用,生产速度和成本对比工业产品在市场上优势较弱。后来,受拉斯金理论的启发,威廉·莫里斯在19世纪下半叶发起了一场设计改良运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这场设计改良运动希望通过汇集一群艺术家、设计师和制造商来改变设计与技术的对立,能够复兴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重塑工匠们的尊严。英国的设计界,由此迎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

1861年,莫里斯与画家福特·马多克斯·布朗,爱德华·伯恩-琼斯,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工程师和业余艺术家彼得·保罗·马歇尔和查尔斯·福克纳一起创立了莫里斯·马歇尔·福克纳公司,专门设计和生产手工制作的金属制品、首饰、墙纸、纺织品、家具和书籍。后来,这家公司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壮大,并最终在1875年由莫里斯买下了合伙人的股份,将公司重组为莫里斯公司(Morris & Co.)。

莫里斯公司强调使用手工而非机器生产,创造出了非常高质量的产品。他希望最终通过激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为当时的社会提供更多的美育和就业机会,让工人们的劳动带来快乐,体现“服务于所有人的生活美学”。莫里斯的设计和公司的成功,激发了许多人组织并创建了多种多样的工艺美术行会(Guild),共同推崇“工艺美术”风格。

1888年,艺术与工艺展览协会(Arts &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在伦敦成立,连续在英国本土举办了一系列的展览,向公众提供了解好的设计的机会,也大大地促进了“工艺美术”风潮的发展。这个协会还有计划地举办外国设计展览和组织英国的设计作品到国外参展,对英国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交流和提升作用。直到1896年莫里斯去世,设计师威廉·阿瑟·本森接手了莫里斯公司的工作,并且继续推动“工艺美术”风潮的发展。

埃尔顿陶器花瓶。 本报记者 梁信 摄埃尔顿陶器花瓶。 本报记者 梁信 摄

以自然为引 以实用为根

自然是许多工艺美术从业者的灵感触发点,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自然和季节被当时的人们奉为拥有超凡力量的存在。但是在“工艺美术”的风潮之下,这批工艺设计师心中最佳的选择绝不是写实地照搬或精确地复制来自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他们会通过一定的调整,让图案适应不同产品自身的样式和功能,反映出与其自身产品相适应的特质。

走进第一个展厅,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两幅植物设计图。它们分别是威廉·莫里斯所设计的第一张深色印刷的大型图案壁纸设计“茛苕”的设计手稿和印刷样本。但是有意思的是,与那个年代大多数模仿自然而设计的家居纺织品不同,莫里斯设计了这种“茛苕”叶形装饰图案并非是写实的,而是通过想象后精细构思加工而成的。他希望自己的设计是来源于对自然的密切观察,而非刻板的复制模仿。这种微妙的“学习模仿”,正是体现了“工艺美术”风潮时期最大的特征之一——设计和制造之间的互相成就关系。同场看到的猫头鹰挂毯、柜面有着两棵高大植物交织的衣柜、马丁兄弟设计制造的花瓶、埃尔顿陶器花瓶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工艺设计师们所追求的“与自然形态相结合而不拘泥”的设计风格。

后来,工艺美术从业者以威廉·莫里斯作品中的许多图案为基础进行了改造和发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个人风格。除了自然题材外,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文学、建筑和艺术为莫里斯和后来的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像是在展览现场,记者就看到了一个制作精美的首饰盒。这个首饰盒由纽卡斯尔行会会长设计,由其成员制作。珐琅饰板描绘了1950年出版的英国诗人埃德蒙·斯宾塞为伊丽莎白一世写的史诗《仙后》中的场景。这首诗用骑士代表不同的美德,而设计者也以此为主题作为呈献给威尔士王妃的礼物。

莫里斯设计的“茛苕”壁纸设计图。 本报记者 梁信 摄莫里斯设计的“茛苕”壁纸设计图。 本报记者 梁信 摄

英国工艺美术设计师遵循悠久的欧洲传统,研究和欣赏欧洲以外其他国家的工艺和设计。而莫里斯自己也很崇尚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艺术,包括西班牙、土耳其、印度和波斯(现伊朗)等。其中,中东和西班牙的工艺特别吸引他,并启发了莫里斯及其合作伙伴分别去重振手编地毯和虹彩陶瓷的生产。而东南亚的工艺则为那些试图模仿中国和日本陶瓷形状和釉面的陶艺家提供了另一处灵感来源。在本次的展览中,策展人还特地设置了一个组合了世界各地文化陶艺花瓶的展柜,向观众们展示受到日本木刻版画启发而设计的花瓶、形状源自中东的陶瓷花瓶,以及可能源于古埃及虹彩陶瓷烧制技术制作而成的盘子等。

在展览现场,记者还发现了策展人特地还原了一座工艺美术之家——“红屋”,大到客厅和睡房,小到一张床、一个壁炉,一件衣领都把那个时期细腻感知艺术和手工艺的精神再现观众眼前。这些跨越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工艺美术品最终被呈现在它们的共同舞台“住宅”之中,正如莫里斯及其好友菲利普·韦伯当年设计这座19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力的建筑“红屋”时的初衷:把“实用与美观结合”的设计思想带入千家万户。

时至今日,尽管时移世易,人们的时尚和美学品味已然发生了变化。但是追求美好和通过有意义的工作实现生活价值的理想依然闪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也依然意义重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