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电工程国际公司总经理刘壮:构建以绿色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国际电力合作新格局已成全球趋势

专访中电工程国际公司总经理刘壮:构建以绿色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国际电力合作新格局已成全球趋势
2024年06月28日 15: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 澳门、北京报道

“构建以绿色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国际能源电力合作新格局已成全球趋势。”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海外事业部总经理、中电工程国际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壮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工程”)创立于1950年,是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二级核心子集团。作为能源勘察设计咨询企业,中电工程长期为政府部门、投资方等主体提供高端规划咨询、能源电力转型、能源融合发展等全方位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与服务。

中电工程不断完善和推进12个国际业务区域布局建设,搭建并推进国际业务平台建设,澜湄、东盟、西北非、中东、拉美等主要业务区域逐步实现均衡发展,并以此为中心有效辐射各自周边国家市场,实质推动各区域属地化深耕。2023年,中电工程海外绿色转型成果丰硕,重点布局的新能源、非电业务签约占比超85%。

刘壮指出,未来,中电工程将强根立本、创新驱动,锚定“两商”定位,进一步融入全球基建行业,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与此同时,中电工程开展国际业务的绿色发展底色预计更加鲜明。

(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海外事业部总经理刘壮 资料图)(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海外事业部总经理刘壮 资料图)

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

《21世纪》:请谈谈你对参加第15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的感受。

刘壮: 本届论坛以“绿色创新 数智联通”为主题,聚焦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为全球基建合作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这是国际社会普遍的共识,也是我们此次参展的核心观点之一。

在此次论坛上,中电工程国际公司海外市场实现三连签,分别签署赞比亚伊鲁特25兆瓦光伏电站总承包合同、马拉维140兆瓦燃机调峰电站EPC总承包合同,两个项目合同金额近14.7亿元,并与吉尔吉斯斯坦投资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同时,中电工程国际公司承办了第15届国际基建高峰论坛9个平行论坛之一:“全球绿色低碳能源数字转型发展平行论坛”,旨在立足全球范围不同国家(地区)的国情实际、资源禀赋与电力供需,分享最具安全性、可靠性与经济性的能源电力架构优化方案,探讨能源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之间的关系,推动“能源+”融合发展,数能融合推动能源行业智慧低碳转型,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

《21世纪》:请谈谈中电工程自开展国际业务以来取得的成果。

刘壮:目前,中电工程在全球设立了180余个分支机构,业务范围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家海外子企业,分别是西班牙易安和盖飒公司 (EAG ),以及紫荆国际能源(香港)有限公司。西班牙易安和盖飒公司 (EAG )成立于 1971 年,2020年,被中电工程全资收购。

中电工程国际公司成立于2014年,2021年12月进行了重组。国际公司作为中国能建“一体两翼”海外业务坚强“一翼”,是中电工程国际能源电力工程业务的重要经营平台与对外窗口。

中电工程曾完成世界最大风光储输工程、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特高压输电工程等众多“世界之最”和“中国之最”工程,能源电力综合实力国际领先,深度参与政府和行业政策标准制定,是走在前列的“走出去”企业。2023年,中电工程国际板块实现新签合同额近900亿元,营收近100亿元。国际业务经过多年发展,业务模式逐渐多元,PM、EPC、EPC+F、BOT、绿地投资、并购等模式广泛应用、经验丰富。在ENR2023年度“中国承包商80强和工程设计企业60强”排名中,中电工程再次位列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榜首,已连续4年稳居中国工程设计企业第1名。

《21世纪》:中电工程在海外市场参与了哪些有代表性的项目?

刘壮:全球范围内,中电工程投资、设计、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绿色新地标”。中亚最大在建风电厂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风电场、中东北非最大光伏电站沙特阿尔舒巴赫2.6吉瓦光伏项目、巴西第一条、世界第四条±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巴西美丽山±800千伏直流输变电项目,为当地带来繁荣和幸福,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能建贡献。同时,澳大利亚光储项目、苏格兰垃圾电站项目成功签约,高端市场新领域实现突破。菲律宾三描礼士省光伏、埃及康翁波光伏等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生效,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21世纪》:中电工程在海外市场与本地企业开展合作的方式以及合作成果如何?

刘壮:中电工程聚焦国际新能源投建营一体化,逐步建立健全覆盖从投资开发到投后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境外投资业务管理体系,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当地政府、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携手各方伙伴,推动更多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工程项目落地,为全球能源绿色发展和降碳减排做出贡献。

突破高端市场需紧密围绕本地化

《21世纪》:未来,中电工程对于不同区域和国别市场将有何侧重?预计在哪些行业领域进行重点布局?

刘壮:目前,中电工程不断完善和推进12个国际业务区域布局建设,搭建并推进国际业务平台建设,澜湄、东盟、西北非、中东、拉美等主要业务区域逐步实现均衡发展,并以此为中心有效辐射各自周边国家市场,实质推动各区域属地化深耕。

未来,中电工程将强根立本、创新驱动,锚定“两商”定位,进一步融入全球基建行业,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

一要聚焦“四新”产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紧紧围绕中国能建“创新、绿色、数智、融合”核心发展理念,充分依托中电工程技术中心与五大研究院科研体系,充分发挥中电工程在核电、海上风电、光热电站、综合智慧能源等方面优势,加大在储能、氢能、燃机、海水淡化,特别是绿电、绿氢、绿氨、绿甲醇等新兴领域研究与资源投入力度,全力开辟新赛道。积极推动“能源+”“数字+”“绿色低碳+”产业跨界融合,拓宽业务领域,在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等方面为当地产业赋能,助力中国能建建设“绿色发展一体化解决商”。

二要发挥“大策划”规划牵引优势和高端规划咨询研究优势。依托各国资源禀赋,从能源供给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低碳发展机制化、碳中和责任协同化“五化”方面,提供一系列原创观点和变革路径,全方位服务国际绿色能源合作。加快规划咨询走出去速度,加强中外标准的对比研究和吸收融合,加快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标准制定,推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标准对接。

三要强化科研资源整合,推动国际业务走到科研前沿。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各所属企业开展海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利用中电工程西班牙易安和盖飒公司 (EAG )在核电、新能源、非电等领域技术优势,积极开展新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项目选题和申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交流,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开放合作“生态圈”,加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21世纪》:在你看来,包括中电工程在内的中企要在欧洲等市场取得突破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刘壮:我认为需要考虑以下四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中资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超大市场规模应用场景下,企业自身产品,模式,服务的快速迭代的最新成果,在欧洲市场中的本地化应用。

二是紧密围绕本地化。包括管理模式本地化,企业文化建设本地化,品牌推广本地化,要向西方跨国公司模式学习,采用适合当地国别、当地习惯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本地化改造。

三是全方位考量的成本优化。研发、生产以及供应链的优化方案,不仅考虑成本因素,也要从ESG层面影响深入考量。

四是全方位的绩效考核指标方案设计。不仅要关注本地团队的经营业绩指标,也要重点关注外方团队与中方管理团队协作绩效,以充分发挥国内集团业务优势等方面综合考量本地团队的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一定要将本地团队与中方团队的价值目标合二为一,真正发挥本地团队与集团本部的协同经营效应。

构建国际能源电力合作新格局

《21世纪》:展望未来,你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为基建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刘壮:虽然目前全球政治形势变幻莫测,但总体来说,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我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基建行业来说仍然创造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对于基建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共识加速形成。全球已近150个国家、超过8000个机构宣布“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并已开展务实行动。绿色发展的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每年将新增100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以中国能建为例,2023年中国能建海外新能源业务新签合同额1255亿元,同比增长65%。

第二,创新驱动发展是关键路径。模式创新引领产业加快“出海”进程。2023年,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和新材料“走出去”投资、建设项目数量显著增加。技术创新引领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相比于十年前,2023年,全球新建风电和光伏的转化效率翻了一番,光伏、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平准化度电成本分别下降90%、75%和70%,绿色发展的经济可行性将大幅提升。

第三,共享融合发展是主要方法。能源领域脱碳的进程明显提速,“能源+”或“+能源”的方式已成为各行各业加快脱碳的重要选择。以中国能建为例,发布“交能融合”的方案,将绿色电力转化为绿色运力,加速交通领域的脱碳;通过“风光水火储氢”一体化,将绿电转化为绿氢,通过绿氢供热、绿氢冶炼助力建筑和工业领域的脱碳。通过将绿电转化为绿氨绿醇,助力航运领域的脱碳。

《21世纪》:从全球来看,如何看待可再生能源(比如光伏、储能、绿氨)的发展与合作前景?

刘壮:从能源电力行业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首次达成协议推动各国减少化石燃料,可再生能源迎来快速增长期。预计未来五年,将新增近3700GW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

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投资超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7%,氢能、储能、碳捕获和储存等新兴领域投资增长强劲。从发展趋势来看,新能源与消纳经济性优势逐渐显现,电网及配套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加,“能源+”、综合能源发电、“源网荷储”等一体化业务将获得进一步规模化推广。

最近几年,我几乎每个月都会到国外调研考察,与当地政府部门、行业龙头企业等围绕能源转型、新能源、储能等领域深入交流对接。我认为,构建以绿色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国际能源电力合作新格局已成全球趋势。就中电工程而言,我们2023年海外绿色转型成果丰硕,重点布局的新能源、非电业务签约占比超85%。未来,我们开展国际业务的绿色发展底色预计更加鲜明。

《21世纪》: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未来中企在推动能源转型等方面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刘壮:未来,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金色十年,结合中电工程的实践经验,我谈三点思考。

第一,加快规划咨询走出去速度。一是加强中外标准的对比研究和吸收融合,加快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标准制定,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准对接。二是将规划咨询合作列为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加大援助资金对规划咨询“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绿色项目,拓宽规划、咨询的应用场景。三是加大投资、建设、装备制造对规划咨询的反哺,目前中资企业产业链多集中在投资、建设环节,要充分发挥其具有大市场的优势,加大对中国规划、咨询走出去的推动作用,实现共建“一带一路”金色十年与规划咨询“走出去”同频共振。

第二,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一是要积极推广和应用无追索或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模式,鼓励中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联合开展项目融资,加快融资渠道多元化建设。二是要探索非主权项目使用“两优”的模式,对高质量可持续的项目,允许“两优”用于商业项目,一方面可以降低工程成本,规避主权债务风险,另一方面也能够助力经济收益率较低但社会效应显著的项目快速上马,切实提升沿线居民的获得感。三是要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人民币国际化的节奏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统筹起来,尤其是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宣布共计78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实现共建“一带一路”金色十年与人民币国际化协同发展。

第三,提升“软联通”和“心联通”的水平。一是加大绿色技术的共享与转化。中国能建在新型电力系统技术、高空风能技术、新型储能技术、CCUS(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绿色氢氨醇一体化技术、交能融合技术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拓展技术在海外的应用场景,提高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指导企业加快构建ESG体系。2023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在年会上发布了ESG指引,下一步要加大推广和应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要求的ESG体系,树立中资企业良好的形象和口碑。三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加大对中资企业面临负面舆情的统筹应对,指导企业更好地用“外嘴”讲好中国故事,持续提升中资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实现共建“一带一路”金色十年与民心相通的美美与共。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国际业务 能源电力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