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世界中的不变之道——读《一如既往:不变的人性与致富心态》

变化世界中的不变之道——读《一如既往:不变的人性与致富心态》
2024年06月24日 02:30 上海证券报

  《一如既往:不变的人性与致富心态》   (美)摩根·豪泽尔 著   宋红波 符李桃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4年4月出版
 

◎南 芃

常常有人问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未来10年会发生哪些变化?“但是几乎没有人问过我,未来10年里有什么事情不会改变?”贝佐斯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一如既往:不变的人性与致富心态》这本书就是致力于解决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变化世界中的不变之道。这本书不提供对未来股市走势的预测,因为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不会改变;本书也无法预言未来10年哪些公司将脱颖而出,因为同样的故事会在商界反复上演——赢家被成功冲昏头脑,最终跌下神坛。这不是一本关于投资理财技术的书,它探讨的是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去理解和把握不变的法则。

本书作者摩根·豪泽尔是合作基金合伙人、畅销书作家、《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曾获《纽约时报》西德尼奖,著有《金钱心理学》,该书被译为51种语言在全球出版发行。本书的内容由23篇独立的文章组成,内容涉及财富、心理、历史等多个领域。

那些没人预料到的事

为何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作者在书中先从一段历史插曲说起。

1933年2月15日,一个名叫朱塞佩·赞加拉的砌砖工人在迈阿密的一场政治集会上试图枪杀美国当选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由于赞加拉身高才一米五三,他需要站在椅子上瞄准罗斯福,赞加拉开了5枪,正在与罗斯福握手的芝加哥市市长安东·瑟马克不幸中弹身亡。而真正的枪杀目标罗斯福于两周后宣誓正式就任总统。

罗斯福在就职后迅速通过“新政”改变了美国经济,并且至今还在影响美国。如果赞加拉当时没有失手,就任总统的就应该是副总统候选人约翰·南斯·加纳。加纳反对罗斯福的经济政策,或许美国会从此走上另一条经济发展道路。

世界上很多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件湮灭在故纸堆中的小事,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就个人的遭遇而言,亦是如此。本书作者少年时代酷爱滑雪,2001年的冬天,在他和两位好友决定第二天出发去滑雪时,忽然出于说不上来的原因,不想去了。没想到的是,就在那一天发生了雪崩,作者的两位好友命丧雪场。

这次的侥幸,很长时间都困扰着作者:为什么一个偶然、漫不经心的举动,却成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作者认为,从经济走势到个人的命运,都逃不出偶然和意外造成的影响。至此,作者抛出了本书立论的两个前提:一是要根据人的行为而非具体事件进行预测。虽然无法预料未来的世界是何种面貌,但是人类在应对贪婪、恐惧、机会、风险、不确定性等问题时的方式不会改变;二是要敢于想象。无论今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到了明天,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事件的发展就像金钱的复利法则,一个微小的事物也有可能会演变成庞大事物。

相较于预测未来,作者认为预测意外才是关键。因为最大的风险往往来自那些没有人预料到的事。

1929年10月,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前夕,股市泡沫高涨,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断言:“股价已经达到高点,看似将长期保持高位!”不仅费雪没有预测到经济大萧条,其他专家也没有预料到灾难的降临。当时人们坚信,下一个10年将有无限可能,人们做出了各种预期,但就是没有预料到一场长达10年的大萧条。如同今天的我们不可能预测未来10年将发生哪些重大的风险。

“黑天鹅之父”纳西姆·塔勒布说:“投资的重点是准备工作,而不是预测工作。”如果我们只为可预见的风险做准备,当发生无法预见的风险时,就会措手不及。在个人理财中,当你对存款额有疑虑,觉得是不是存得有点儿多了时,这正是对你来说合理的存款额度。

奇迹也在悲剧中发生

身处大变局时代,人们会感到惊慌失措、焦虑不安: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后果将不堪设想。压力、痛苦、不适、震惊、憎恶……都是意外与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奇迹也在悲剧中发生。

人们常说,只有了解历史,才能预知未来。作者认为,纵观历史长河,人们会发现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最重大的变革、最重要的创新不会发生在和平盛世。困难与挫折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动力。

1932年,近1/4的美国人失业,股市暴跌89%。鲜有人提及的是,在大萧条的10年里,同样也是美国历史上生产力最高、科技进步速度最快的10年。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即经济产出与工人劳动时长和投入资金之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电气化比例大幅提升。经济学家亚历克斯·菲尔德写道:“截至1941年,在工作时长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美国的经济产出相较于1929年已经增加了40%。每个人都变得非常高效。”

如果没有经济衰退,人们就不会竭尽全力让其复苏。如果企业不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企业家和创业者就不会迫切地寻找新的方法提升效率。在经济欣欣向荣的时候,管理层不会对员工说:“尝试下新东西,换种方式,我不介意!”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急速、重大的变革才会发生。

甚至,经济衰退导致的消费疲软并不一定都是坏事。人们在生活支出方面开始精打细算,追求物超所值。过去,人们购买食物的方式是去肉店买肉,去面包店买面包,去农产品摊买菜。在四分之一的人口失业之时,美国第一家超市开业了,它把各种商品汇集到一个地方,供顾客自行挑选,这种食品零售方式非常适合当时的经济形势。经济衰退同样导致了洗衣机销量下降,于是提供租赁服务的自助洗衣店应运而生。各行各业面对萎靡不振的销售状态,纷纷开始思考:“我们要做什么才能维持生存?”

“大萧条的重创并没有减缓美国发明创造的脚步,”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写道,“如果非要说造成了什么影响,那就是创新的节奏加快了。”

比重振经济更困难的事

经济衰退之后会复苏,战争结束之后会迎来和平,但是,创伤依然存在。

一项研究对来自13个国家的2万名二战亲历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他们患糖尿病的概率比平均水平高出3%,患抑郁症的概率高出6%。与那些未经历战争的人相比,战争亲历者结婚的可能性更低,对老年生活的满意度也更低。

人们在回顾历史时,常常有一种“后见之明”的视角:要是坚持下去,目光长远一点儿,事情总会好转,生活也会继续。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心态的恢复比修复建筑和重振经济难多了。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巴普洛夫的狗,我们都很熟悉。这位俄罗斯心理学家在给狗喂食前摇铃,狗学会了将铃声与喂食联系起来,从而引发了唾液分泌反应。这个实验的后续故事对很多人来说,却是陌生的。1942年,一场大洪水淹没了巴普洛夫的实验室,其中几只狗被淹死了,其他的狗游了几百米保住了性命。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发生了,当铃声再次响起的时候,这些幸存的狗似乎忘记了之前学会的条件反射,它们的性格变了,有的狗甚至拒绝进食,一直盯着门口,烦躁不安。

巴普洛夫总结了这一现象,并且阐述了这种规律在人类精神世界的运用:产生极度兴奋的不同条件往往会让神经和心理活动产生长时间的严重失衡。假如一个人曾经遭受过毁灭性的打击,这种经历可能会彻底改变一个人对生活的预期,以及之前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美国最高法院前大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曾说:“人的心智一旦因为新的体验得到拓展,就永远回不到过去的思维模式了。”对一个社会群体、一代人而言,这个规律依然有效。

1947年,《外交事务》杂志这样描述欧洲的生活景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想办法寻找足够的食物、衣服和燃料以维持第二天的生活。什么东西都缺……

在饱受战争摧残的那些国家里,人民“极度渴望社会安定和人身安全”。历史学家托尼·朱特指出,欧洲战后的境况十分糟糕,只有国家才能给饱经蹂躏的黎民百姓带来生活的希望。二战后,无论是慷慨的失业保险还是惠及全民的医疗保健,各种福利制度在欧洲普及程度很高,甚至连美国都望尘莫及。

我们可以在阅读与学习中,去总结历史的规律,但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真正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要什么,愿意为之付出何种代价。压力之下,人们能够很快接受他们在其他情况下永远不会接受的想法和目标。

经济衰退时,资产价格下降,消费不振。这可能会削弱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因此,很多人会把投资重心由增长转为保值。而在经济蓬勃发展时期,人们却很难理解这种心理转变。

很多人认同巴菲特“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的名言,却不见得真正付诸行动。如果我们把做成一件事的时间跨度定位为10年,这并不意味着长期主义者就不会经历股市暴跌、市场崩盘等事件。真正践行长期主义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区分何为永久性的规律、何为有时效性的信息。

作者提供了一个区分方法:阅读的时候问自己,一年后我还会在意这个吗?10年后呢?80年后呢?举例来说,有时效性的信息是:“微软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的利润是多少?”。永久性信息是:“人们在遭遇意外风险时会如何应对?”有时效性的信息能够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而永久性信息能够让你知道某事为什么发生、为什么会继续发生。

面对不确定性,与其执着于预测未来的微小变化,不如研究那些过去避无可避的重大事件。当开始聚焦于永恒不变的常识时,我们就不会在一时的失望和恐惧中,丧失对未来的希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罗斯福 历史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