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北大开讲:年轻人需要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

梁建章北大开讲:年轻人需要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
2024年05月23日 11:52 市场资讯

  来源 绕梁说

  北大国发院传播中心主任 王贤青:中国自古以来就喜欢创新,倡导创新,古代出过一本书就是《大学》,《大学》里有一句话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流传至今。回到我们中国经济的当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现在要由要素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中央明确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创新不仅排在第一位,而且是其他四大理念的根本支撑。二十大报告里也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其实都在讲创新的重要性,创业的非凡意义。到底什么是创新?为什么我们今天比以往要更强调创新?更依赖创新?个人、企业、国家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

  虽然对于创新我们都很熟悉,但是把“创新主义”组合在一起,我们就有点陌生了,这本身也许就是一种创新。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一定不是为创新而创新,梁老师提出来的创新主义,究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上升到主义的高度?我们如果要切实转向创新主义的话,哪些有关的理念和体制需要调整?都非常值得思考。

  以下是梁建章在北大国发院承泽论坛上,创新的深层意义与方略暨《创新主义》新书悦读会上的分享全文,部分内容有删减。

  《创新主义》作者 人口经济学家  

  梁建章

  我写了很多人口方面的书,疫情期间写的《创新主义》。首先生命的意义是一个永恒的哲学的问题,几千年的哲学一直在解答这个问题。随着社会赋予我们更多的财富,人们就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且现在新的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出来以后,据说能够替代所有的工作,人到底应该去干什么,应该追求什么?越来越引发更多思考。

  生命意义的答案,在于创新和传承

  哲学问题的答案,有各自不同的解读,但这本书很明确提出新的答案,生命的意义在于创新和传承,创新和传承不光是经济上的核心活动,而且可以上升到一种价值观,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和视角。

  创新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定义,它不仅包括基础的科学理论、产品技术的创新,也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文学艺术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做一个新的游戏或者是一个短视频内容,一部新的小说,都是创新。消费者写了一则新的游记,给其他人的消费体验带来某种借鉴和参考,也是一个创新,所以内容方面的创新其实更加广泛。还有基因方面的创新,比如生孩子也是创新,因为孩子的基因是独一无二的。

  创新的方式通常是很多研发人员直接参与创新,这部分人员的增长很快,研发的投入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就增长得很快。创新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像作为医生、保姆,他们实际上是让其他人能够更健康地,有更多的时间去创新,也是为创新做贡献。就像人工智能,其实是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创新,一方面它提供的工具让很多非专业的人士能够变得很专业;另外人工智能会自动总结数据。

  创新和传承是一体两面,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人生哲学

  传承表面上听起来是跟创新矛盾,但传承和创新实际上是同一事件的两面,因为传承首先是创新的一个结果,创新要有影响力,要成功,肯定是要传承,我们知道的学术创新成果,有很多人引用;你拍了一个电影或者视频,很多人看,这其实就是传承,是创新的一个结果。

  传承跟创新是互相成为条件和补充的,创新要成功要有很多的传承,传承的同时,必然有一定的创新,只是简单的复制,没有乐趣,就像是抄老祖宗的东西,没有任何的改进。

  生孩子是一种基因的创新,生育是两性繁殖,必然是一个传承加上一个创新,每个新生儿的基因组合都是非常独特的,把创新、传承定义清楚,通过创新和传承来追求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这是人类文明的长期追求目的。

  我们(地球)现在有几十亿人,这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多少年积累下来的,如果说用人工智能算法来做类比的话,我们既要有软件算法,又要有算力,算力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基因,如果人口减少的话,我们其实承载不了这么大的一个知识库的。

  我们今天是得益于过去的祖先知识和基因的积累,我们这一代人就需要把我们的接力棒传下去,继续接力赛,来实现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它时间长、空间广,可能去到其他星球;人口数量要多,而且还要很有趣。

  有趣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如果不考虑有趣的话,可能细菌(繁衍)也挺繁荣的,但这不够有趣。创新和传承,代表了一种比较正能量的人生哲学,更加进取,更有探索欲望,更加理性,更加平等、宽松和协作,这样的一种价值观。

  当代年轻人的迷茫,创新和传承是解法之一?

  确实当代年轻人有这样的一种迷茫,就是说躺平、绝后等问题,这些我觉得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的复杂问题,为什么说在中国,更需要这样的讨论?讲讲我们创新主义的价值观?

  我们都知道创新是财富创造的一个核心,如果看世界上最有钱的或者价值最高的这些公司的话,近几年的数据都可以得出,最有价值的公司,几乎从原来的各种类型的公司变成是高科技公司了,中国如此全球也是如此。

  对个人来讲,学历和能力的差异会被放大,因为创新是赢家通吃的,只要它不断地创新,它(财富)还是有流动性的,下一个公司来颠覆上一个公司的话,它可能创造了新的一批的财富,新一批的企业家,流动性增加;如果没有这样一种造富的机制,不断有新的公司涌现,这个社会就容易固化。那有钱人永远是有钱人,这样的话反而使年轻人更加迷茫,更加没有机会,也更容易躺平。所以创新是一个很好的解决社会流动性的问题。‘

  还有创新跟利润的关系,创新是利润的源泉。我们知道利润,从经典经济学的观点出发,肯定是要来自于垄断,那垄断是资源垄断,行政垄断或者是技术垄断,可能只有国有企业某些特定的企业有资源垄断或者行政垄断,一般的公司都是靠技术垄断,技术垄断就是要靠创新技术,比如说是有专利或者别人一时做不出来,所以他就得到了这个利润。利润从创新角度去考虑这个事情,它实际上是一个投票的机制,就是我们整个社会这么多研发人员,我们到底投在创新的哪个方向?到底是量子计算还是新能源还是其他?每个细分领域到底投资哪个方向,这个都是有不确定性的。整个社会怎样去分配最宝贵的研发的、创新的资源,其实就是让过去成功的企业,过去创新成功的企业、企业家、科学家,他们去决定未来怎么样去分配资源。那过去成功的以什么来衡量?肯定就是利润,所以其实利润、资本主义应该叫市场经济,创新经济,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是市场经济的利润机制是最好的,虽然不是完美的,但是可以享受到最佳的资源分配的机制,就通过利润去投票,过去成功的企业,继续以他为主导,除此以外,我也想不到还有更好的方式。

  中国未来的创新力取决于人口

  怎么样去培养创新能力,可能是所有经济学家都希望去解答的一个问题,以前一个国家,从一个贫穷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缺的东西很多,比如基础设施或者是一些基础的教育,都是要做的。但到了中等收入国家以后,条件基本上有了,未来能不能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就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是没有答案的,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问题。书里就是把创新力用这样一种公式,以一个框架来思考,创新力如果类比我们说的人工智能或者大脑,它是希望有很多很聪明的大脑,有大脑的数量、大脑的能力,跟其他大脑的或者神经元的数量,神经元能力跟其他神经元的交流;用这样的模型来看一个群体的创新力,人口是基础性的要素,所以人口很重要。人口过去一直是中国的优势,内部交流也是中国的一个优势,因为中国统一的文化,基础设施现在也很不错,统一的法律,所以内部交流很好,相对于欧洲来说,作为一个整体的话,内部交流就比较差。外部交流,中国对外开放以后,外部交流提升很多。所以中国现在最主要的,从这个(创新力)模型来看,过去最大的优势是人口方面的优势,现在确实人口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创新力可能会未来随着人口的下降而下降。

  有人说人工智能出现以后,可能不需要那么多人了。这个观点是似是而非的。实际上人工智能出现以后,它会放大创新的一个财富创造能力。为什么?因为当很多工作都被人工智能取代以后,剩下的工作可能是大部分是创新性的工作,所以创新工作会是在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里面,占据更大的比例。还有很多工作是使用或者维护创新工具的。这个社会就变成两种工作了,一种仅仅是使用、维护这样的一个机器人或者是人工智能的工具;另一些人是创新型的,去研发去创造这些工具的人,从财富分配的角度来说,仅仅使用工具的人,就分到(财富)蛋糕的很小一部分,而创造工具的人分到(财富)蛋糕很大的一部分,所以贫富差距会加大。

  在一个国家里面肯定是通过税收来保障,低收入的人群没有问题,但是在国际竞争当中,肯定是创新型国家的收入,远远大于非创新型的国家。现在中国的很多产业转移,制造业的用人现在越来越少了,工厂用人越来越少,以前是1个研发人员可能有5个、10个工人,这样一个比例,现在可能是几千上万个研发人员,对应的工人几千个,而且还在减少。就看最核心的,创新的活动在哪,研发人员在哪。未来这个世界,有些国家是研发的中心,它就是创新型的国家,占据巨大的财富,有些仅仅是使用(工具)做边缘性的工作,收入差距会很远。但国家跟国家之间不太可能有什么税收跟财务的收入再分配,所以有钱的创新型的国家和一些穷国中等收入国家,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中国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是乐观的,就是因为人口规模的一个优势,创新人才非常多,市场也非常大,能够形成它的重心,就会成为高收入的国家,如果一代两代人以后,人口减少得很厉害,可能在整个创新的链条里,就会下一个台阶,可能就不会有这么高的收入了,所以为什么说人口在创新这个时代,它的重要性反而增加了。

  人口规模之于创新,为何如此重要?

  我们再简单花些时间讲讲国家政策方面的。人口规模,刚才也讲了它对于创新为什么这么重要?规模效应大家都很容易理解,无论是过去的制造业、服务业都有规模效应,但我要强调的是,就是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包括现在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平台,未来的自动驾驶机器人这些产业,它的规模效应比原来更强,为什么?因为用户参与了创新,用户越多,算法越好,数据越多,流程就会越来越好,产品越丰富,所以用户在这样的行业里面是参与了创新,所以它的规模效应比以前更强。

  举个例子,像发达国家里面,以前是日本跟欧洲的制造业也不错,到了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在美国就超强,因为美国的公司市场就比他们大一个数量级。他做出来的东西,能够更早地把它的算法做成熟,它就可以基于美国市场,去占领全球的市场。第二,它在自己本土市场获得成功以后,也可以到其他国家。

  中国也开始有很多出海的公司,所以人口规模在未来的产业里面,基本的逻辑就是用户参与了创新以后,使得大国的优势会变得更大。

  企业也是要把创新作为一个核心的战略,当然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说,创新不是企业的目的,企业的目的应该是追求利润,前面讲了利润跟创新其实是一回事,尤其长期的利润。而企业从战略角度上,根本上是怎样去分配最宝贵的也是核心的资源,就是研发的资源,就是研发资源到底去投到创新的哪个方向,企业会有它的战略核心竞争力?另外一个就是长期在客户的心智里面形成一个品牌,自我强化,用户也觉得你是最好,就形成长期的核心竞争力。当然不能神化所谓的企业的战略,因为企业的战略要抓住创新的机会,也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未来出现什么样的颠覆性技术?每个企业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创新和传承是人类更高级的精神需求,为何不属于其他动物?

  我们说要追求创新作为生命的意义,它到底有什么不同?首先我觉得创新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差别。有人说人会制造工具,社交更发达,那人类是怎样走上了一条创新的道路,制造出越来越先进的工具的,这个才是根本的差别。

  我觉得比较独特的观点,当然不一定是主流的观点,语言的作用是肯定的,大家都知道语言它就是一个创新传承的工具,因为它可以把东西记录下来传给后代,但其实也不光人类掌握很多语言,很多动物比如鹦鹉它也能发声,所以我觉得直立行走是先于语言的关键。直立行走的产生是很偶然的,正好在东非的草原上,本来是树上的一个猴子,突然因为干旱,就不得不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对创新和传承有什么好处?很简单就是它可以把工具带着走。人类需要迁徙,需要不同的地方,可以把创新的成果保存下来,跟着他一起迁徙,传给后代。想象一下,其实鸟类那时候的能力比人类要强很多,它可以飞,但是它因为太重了,它带不走工具。海洋里的海豚也是,为什么没有进化成智能生命?因为海水腐蚀性太强,所以直立行走,把手腾出来,不光是可以制造工具,而可以带着工具去迁徙,还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工具,不断地传下去,是人类更加本源的一个特性。

  所以基于人类和动物的差别,就是人类具有好奇心,人类喜欢新的东西,为什么旅游会蓬勃的发展,因为它确实是带来新奇的体验,再一个是跟本能是有关的,很多心理学社会学是讲好奇心跟多巴胺的关系,人类本身是具有好奇心跟探索欲。

  看马斯洛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为什么说创新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精神追求。大家都知道,(马斯洛需求理论)原来是分为5层,下面这几个层都是基础的,下一层满足了以后,他到上一层,再满足了就再到再上一层更高的需求,比如说基础的需求,包括安全的需求,生理的需求这些东西,它上一层最高那一层叫自我实现或者成就感,包括学习,认知上的提升,这是一个高级的精神需求。还有包括美,追求美,或者是欣赏美这样的精神需求;还有就是完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最后是超越。创新是哪个?创新我觉得几乎是涵盖了这4个层次的所有,尤其在高级的成和超越方面,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知道学习是很高的精神需求,创新不仅仅是需要学习,而且在学习的基础上要更进一步,比如要做独特的贡献,学习新的东西有感悟,有新的见解。所以一代人超越一代人的想法,创新是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也是最难的一个追求。

  未来,最有趣和最有满足感的事情究竟是什么?

  比如说我们要贡献社会,究竟什么是贡献社会?到底是我们要发展经济还是环保,怎么样平衡,到底更注重这一代人的消费还是要注重后代?还有很多人说要及时享乐,所有的美食都吃遍、所有的游戏玩一遍、所有的山去爬一遍。世界几大高峰爬一遍,你一辈子也爬不完,这个已经不是最高意义的追求了,我们应该是从对创新和传承是否有帮助的角度,来考虑这些问题。如果仅是一些重复性的游戏,每次玩都很爽,但其实对你的认知提升并不一定有好处。对下一代来说也是这样,为什么说游戏不是一个很好的享乐,并不是说游戏会影响成绩考试,而是确实不利于你自己去提升创新能力。

  而未来最有趣的事情最有满足感的事情,是你能不能从事一个创新型的工作。注重亲情和爱情也很重要。创新其实是代表一种更正能量的、更加科学理性的人生观,因为创新确实是要去影响其他人,要其他人能够验证你创新的结果。

  而且创新是很好地提升协作和包容的事情,我们说它是一个正和游戏,不是一个零和游戏。比如说考上清华北大就是一个零和游戏,但是在创新型社会,追求创新是一个正合游戏,因为你的创新会给其他后来的创新者带来启发带来好处。所以创新是更讲究协作的。

  就无神论者的话,我觉得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上帝,我们人类发展到这个阶段简直是奇迹中的奇迹。世界上有这么多星球,我们却没有看到外星人,经过多少年的发展,产生了人类智能生命,我们一定要保持下去,而且应该让它长期繁荣下去,长期繁荣最好的手段就是创新和传承,跟中华文明有一些关联,因为过去的这些哲学的流派,包括希腊,包括德国的这些近代的哲学,包括中国的这些哲学,都没有把创新作为一个核心的命题,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创新太慢了,他一个几十年他也看不到什么创新,而且很多哲学者希望社会稳定的,比如儒家文化也是说,尽量跟祖先一样就可以了,所以值得去拓展或者改良我们原来的一些传统文化。

  ChatGPT会让不少实习岗位消失,未来教育的时间或进一步加长

  总的来说,创新也好,未来生活在智能社会也好,它需要学更多的东西,对知识的能力要求是更大的,以前我们知道古代还有说像达·芬奇一样的,是一个全才,未来是不太可能的,未来如果要做一方面的研究,已经是非常累了,不太可能有全才。同时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一些专业的技术,都由机器完成的,那人要比机器做得好,就是要提出一些问题,提问变得很重要,提问就是要融会贯通很多不同的领域。所以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者,需要更广泛的支持,还有跟人的情感,跟人的伦理,包括哲学方面的思考,也需要有更深的理解。因为一方面,机器可能永远无法取代人类,或者人工智能是达不到人类对情感跟伦理的理解,只有人自己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以要求很高,既要有广泛的知识,又要会人工智能工具,又要对人的情感、交流这些能力也要加强,所以其实是要学更多东西,现在的教育体制肯定是不适合的。尤其就为了提高几分的成绩,去浪费很大的时间是不适合的,所以未来的教育,必然是要更快地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大学可能要成为一个通识化(教育),就像以前高中成为普及化和通识化,大学可能也要成为通识化,研究生可能是涉及一些专业的领域,当然这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人工智能,它跟以前的互联网技术对技能的要求,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为人工智能以前的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是让20岁的人去颠覆50岁的人。比如我那个时候29岁去颠覆传统旅行社(指创办携程),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技术,是让50岁的人不需要20岁的助理了。

  现在不光是中国的大学生,全球的大学生起步的工作的需求都下降了。未来怎么办?未来没办法,这些人原来可以在实习生的岗位,或者是工作去积累的经验,他现在不得不到学校去积累了,所以未来的话更多的人肯定是去念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教育的时间进一步加长,但是我们教育体制就没有变化,他还是18岁学的那些东西要考试,可能28岁才做第一份工作,哪有时间去结婚生子,又要去创业,所以这个(创新的)时间被压缩得很紧,尤其对于职业女性来讲。

  未来要考虑的困境解决办法,就是要利用现在的工具,有很多东西不用学精细了,很多东西其实开始就不用学了,因为有智能工具了,所以可以加速自学或者更多的实践,可以去加速我们学习的进程,就是缩短学制,把它做成智能的课程,让更多的人更快地去学习。在企业里面找不到工作去实习,可能就是要模拟实习的环境。对于学校而言,大学通识化或者(更多)研究生都是好消息。

  假如AI替代人类创新,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创新主义跟科学伦理,为什么要提创新主义的价值观?牵涉到怎样来思考技术的发展跟技术的风险。首先新能源技术现在的成本已经比传统能源的成本低了,因为全世界都在减排。但问题是,要切换到这些技术需要巨大的投入,这个巨大的投入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其实并没有获益,我到八九十岁可能也不一定(获益)。但对于现在年轻人尤其后代来说,是必须去做的,所以一定要是超越本代人的利益角度去考虑,才可能说整个社会有这样的共识,去投入巨大的资源去切换这些技术,否则是不行的。

  人工智能就比较有意思了,它是一个哲学上的震撼,他现在的能力其实离人的能力还是差得很远,但是他忽然把一些神经元连接起来,经过训练以后,就产生出一个出人意料的智能,不可解释的、不确定的、出人意料的智能。这样证明了人工智能长期来说,确实可以模拟和训练人脑的一切活动,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震撼。但是有些东西我觉得它不会跟人一样,比如说人的情感,人的这么多激素和情感,是自我意识,是经过亿万年的生存繁衍为目标的进化,就是我们说想生怕死,来作为的目标函数,来不断进化和训练。但是如果要同样的目标函数来训练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不太可能的,你要训练他去想生吗?到底怎么样叫生死,你要拔掉多少次电源?才能说他要拒绝拔电源了,是不是病毒在(就可以)?我们不会去训练人工智能朝这个方向发展,所以人工智能不会模拟人类情感和自我意识,但是他在解决问题方面,我们说人类可以做的东西,人工智能肯定可以做的。

  为什么说人类不会让AI去创新,因为首先人工智能跟人类是不一样的,至少是在情感和自我意识是不一样的。第二,AI是不确定的,不可解释的,这次虽然很震撼,但同时我们看到了智能带来的必然是不确定、不可解释的。现在的人工智能其实还挺弱的,但我们已经解释不了,它几十亿的参数到底是怎么出来的,他本身是不确定性,创新本身又是不确定的,所以两个不确定的东西放在一起,这个风险就太大了,人类不应该把创新的主导权给 AI。

  当然另外是哲学方面的考虑,人类如果把创新都给了 AI去做的话,人类究竟去干什么?刚才讲,人类最高级的乐趣是创新和传承,人类不可能把最高级的乐趣给机器去做,人类还是会自己去做这个事情。

  还有一种观点,我们如果真的让 AI去替代人类创新,那AI不就是相当于人类的创造的后代吗,就跟孩子一样,后来真的取代人类,他其实是传承了人类的文明,但我觉得也可能不成立,因为人类繁衍到现在是经过几亿年考验的。AI如果不经过考验就取代人类,它能持久地传承下去吗?他能理解创新主义这本书的意义吗?虽然它更聪明,它怎么繁殖?它是由女的AI跟男的AI两性繁殖吗?还是单性繁殖,我们知道单性繁殖肯定是远远弱于两性繁殖;两性繁殖是很好,但它到底会不会死?如果AI不死的话,不死新的也不出来,没有代际更替,人类生命能长期繁荣吗?这又是一个科幻的话题。

  所以很难说,现在的AI跟人类不一样,虽然在某些方面AI更聪明,但创新和传承是人类自己应该掌握的,一个根本的、最高的乐趣,所以应该不会让AI创新,就不会把AI朝着人类越来越像的方面去演化,就会朝着跟人类互补的方向去演化,成为人类很好的工具。人类去主导创新,需要掌握这个工具,需要更广泛的知识。

  旅行和创新强相关,马斯克远远低估了太空旅行技术的难度

  最后讲旅行的意义,我觉得旅行跟创新是强相关的东西。历史上人类发现一个新大陆,或者是迁徙到一个新的地方,它往往是伴随着创新巨大的提升,而且也伴随着传承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它可以分散灭绝的风险。我们人类从非洲走出来,到世界各个地方,很多部落都灭绝了,但实际上因为分散在各地,有些部落就成功了,未来也是,比如说我们如果走出地球以后,确实带来巨大的牺牲,但还可以创新,也意味着巨大的希望。

  当然,走出地球以后可以分散灭绝的风险,一个地球搞砸了,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地球在,但旅行技术的话是非常难的,所以我说马斯克远远低估了旅行技术的难度,他说了多少年去火星,我觉得跟其他技术领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难度。我们60多年前,已经去过月球, 60多年的飞机是什么样的,现在的飞机基本上还是什么样,它是非常难,因为(太空)旅行跟其他不一样,它根本上是受到光速的限制,它成本很高,还有生命危险,它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而且需要巨大的投入。

  这跟生孩子很像,生孩子不是说像放个卫星,首先需要非常高的投入,但你得到的回报,就是(孩子)时常发一些消息回来,要更多的钱。人口(提升),生孩子既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而且这个回报是这一代人可能看不到的,要后代才能看到。所以人类如果要真的在旅行技术上有所突破,或者保持人口的繁衍,就必须全社会有这个共识,要真正把它当作超越,自己超越这一代人,长期的追求才可以。

  小 结

  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提出了创新和传承作为生命意义的追求,一种新的哲学概念。创新和传承,其实是代表了人类更高级的追求,更加充实的追求,也是更包容的追求,也是更可持续的、长久的追求。它对指导我们个人的学习、企业的战略、企业的文化和国家政策都有一定意义。

  尤其在中国,我们说创新主义的追求不会躺赢,因为躺平很容易也很快乐,但是高级的追求更有满足感,更有意义感,但确实也是很难的。所以创新主义不会自动成为主流,需要大家去思考,去探讨。尤其国家政策方面,要向某一类的创新去倾斜,比如我们刚才说的太空的探索,比如说对生孩子要有资源和政策方面的倾斜。因为这些创新都非常辛苦非常难,更严格地说,长期的人类文明会因此受益,所以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能够促进社会共识,拿出更多的资源,来支持创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江钰涵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