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灏最新对话:行情可能并未走完,房地产单纯放开限购或无法释放潜在需求

洪灏最新对话:行情可能并未走完,房地产单纯放开限购或无法释放潜在需求
2024年05月06日 15:37 市场资讯

  来源:六里投资报

  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在最新一期对话交流中,就近日大涨的港股、以及房地产市场分享了自己的最新观点。

  可以看到,过去三周,恒生指数涨了20%,重新站上18000点;恒生科技指数同样反弹30%,回到4000点左右,从全球最差到领跑全球市场。

  就此,洪灏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港股市场的反弹,并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交易和资金的因素,资金不是港股反弹的根本原因;

  相反,是港股基本面的边际改善带动了资金的流入。

  从基本面角度来讲,无论是各大城市开始逐渐放宽限购,还是传言将使用资金购买商品房作为储备,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这些都是边际上的利好。

  相比之下,美、日两国市场都存在各自的不确定性,伴随港股基本面的改善,这也促使了资金的流入。

  洪灏表示,由于港股的基本面正在改善,市场行情可能尚未走完。

  精选洪灏分享的精华内容如下:

  1.港股此轮上涨的真正原因在于其基本面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从而吸引了资金流入。

  同时,日元贬值给日本金融系统带来了不确定性;

  而美国由于通胀预期持续高企,美联储无法立即降息。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港股基本面的边际改善,资金开始流入。

  2.最近北京和天津都放宽了限购政策,南京、成都等地也在陆续放开限购。

  但放开限购的问题在于,人们对房价走势的预期已经改变。

  即便是有资金或需求的人可能也会选择观望,因为普遍认为房价还会继续下跌。

  如果市场周期没有回暖,单纯放开限购可能无法释放潜在的房地产需求。

  3.至于使用公有资金购买开发商手中的商品房,也未尝不可,但这相当于公有资金向开发商的财富转移。

  这样的操作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目前提出的(房地产)方案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随着港股基本面

  出现边际改善资金开始流入

  问:近期股市表现还算不错,恒生指数在4月中旬成功突破了整盘的行情,短短两周内涨幅超过10%。与此同时,恒生科技指数的涨幅也接近20%。

  据国际投资银行的信息,近期海外基金实际上在适度减持以科技股为主的美股以及部分日本股票,并将资金重新配置到中国市场。

  洪灏总,您认为未来哪些因素将决定中国市场的表现?

  此外,对于投资者而言,在资产配置过程中,他们应该注意哪些要点?

  洪灏:事实上,资金流向是忽左忽右、瞬息万变的。

  资金往往是逐利的,当市场有所表现,资金会迅速流入。

  因此,我并不认为资金本身是市场上涨的直接原因——

  它可能是市场上涨的动力,但根本原因不应简单归结为资金回流即导致市场上涨。

  我认为这背后有更深层的含义。

  港股的估值确实相对较低,但它在过去三四年中一直在下降,为何低估值在这个时候,它产生了一定的效应?

  这个才是更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二点,今年初,市场对港股普遍持悲观态度,情绪非常压抑,

  甚至在春节前,港股指数一度跌至16000点左右,回到了2022年10月开始反弹的低点。

  目前,我们站在18000多点的位置,从16000点涨了2000多点。

  由于美股和日股最近都在回调,很多媒体又开始宣称港股可能领跑全球市场。

  由此可见,情绪和资金面都是极其捉摸不定的。

  因此我们不应将交易和投资建立在这些不稳定的基础上,否则我们将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

  对于港股而言,除了我们之前提到的低估值和压抑的情绪外,实际上港股边际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尤其是房地产板块,

  尽管房地产板块一季度的数据仍然不佳,但似乎随着有关部门的帮助,一些城市开始逐步放宽限购政策。

  同时,有传言称可能会使用资金购买二手房或商品房作为储备,用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项目。

  这些边际上的变化,对房地产行业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因此,我反而认为,港股此轮上涨的真正原因,在于其基本面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从而吸引了资金流入。

  同时,日元贬值给日本金融系统带来了不确定性;

  而美国由于通胀预期持续高企,美联储无法立即降息。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港股基本面的边际改善,资金开始流入。

  我认为这可能是资金流入的顺序。

  由于港股的基本面正在改善,市场行情可能尚未走完。

  中美息差并非主要矛盾,

  中美关系有边际修复可能

  问:在股市政策层面,特别受到关注的可能是新的国九条以及支持香港市场的五项政策。您认为这些政策的实际作用有多大?未来,我们还能够期待哪些政策能够对市场产生支持作用?

  洪灏:我认为这些政策都是在长期上面去帮助市场的,都是长期的利好。

  但是你说短期的效应有多大?

  我觉得,可能也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大。

  毕竟,港股市场波动很大,我们目前甚至领跑全球市场——从年初表现最差的主要市场之一,转变为表现最好的市场。

  美股在经过一轮调整后,基本上回吐了年初至今的涨幅,这些都是巨大的变化。

  如果我们仅用长期利好的消息来解释短期波动,似乎并不充分,因为港股本身更为关键。

  第二点,在过去几年,我们一个一个因子去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中美的息差。

  大家认为,如果美联储今年开始降息,那么中国的降息空间将打开,这将对港股构成利好。

  其次,中美关系也是我们每次讨论都会提及的话题。

  第三,还有港股本身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仙股和投资结构的变化等。

  当然,这三个因子是相互关联的。

  以中美息差问题为例,去年底以来,市场就一直在讨论这一问题,认为中美息差的缩小将减轻港股的压力。

  但如何解释从去年底到今年春节前,尽管这一逻辑在当时并未被证伪,但当时却跌了呢?

  显然,中美息差问题可能并非影响港股前期熊市的最主要的矛盾。

  至于中美关系,美国是个大选年,它出现了三场战争,

  一个是俄乌,一个是中东巴以冲突,还有就是中美贸易战。

  前两个已经把美国忙得手忙脚乱了,而且给美国财政烧了个巨大的赤字。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是否有能力同时应对三个战场?

  我相信是没有的。

  而且,今年是美国的选举大年,如果和中国打贸易战,美国的通胀压力将不堪设想。

  因此,考虑到美国的国内情况,中美关系在今年有可能出现边际修复的可能。

  或者说,市场对中美关系的预期已经非常低了。

  在大选年,由于美国忙于应对前两场,中美关系反而有可能比预期的要好。

  最近,我们也看到,美国官员陆续访华,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发明家、商人如马斯克。

  他访问中国后,受到了非常高级别的接见,

  并在会议结束后获得了中国的数据国家安全认证,表明他可以在中国推广自动驾驶技术。

  这些都是中美关系在关键年份边际修复的迹象。

  所以,这三个因子中间,中美息差,以及中美关系,其实是比大家想象得要好的。

  投资者结构

  已经发生了改变

  最后就是投资者结构的问题。

  由于合规要求,许多投资者无法购买中国资产,甚至需要减持。

  在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时,当时美国的合规要求投资经理不能够再买俄罗斯的资产。

  一些投资经理觉得俄罗斯很便宜,所以买了俄罗斯资产,结果损失惨重。

  一次错误的话,一般是可以被容忍的。

  但是如果这些投资经理再一次不顾合规要求,做多地缘政治上有争议的市场,那就是在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赌博了。

  我相信很多人不会这么做。

  这就是许多投资经理选择低配香港市场最重要的原因。

  但,这并非因为资产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有些人不能买。

  到现在,该跑的投资者已经跑掉了,

  同时,今年表现良好的那些公司,有些甚至是他们restriction list上的公司。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结构已经发生了清洗和改变。

  在那些不能买、不该买的人都离开之后,剩下的不就是最强的手吗?

  你可以看到,这个涨势实际上是从中字头和国字头的股票开始蔓延的。

  许多这些股票今年创下了新高。

  但从股息分红率来看,它们仍然非常便宜。

  房地产已不再是

  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问:自年初至今,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些经济复苏的迹象。例如,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以上,同时,其他数据,包括第一季度的GDP以及假期期间的出行数据,都还不错。政策方面也强调了要避免前紧后松。

  目前,在经济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乐观的一派认为经济形势已经稳定下来;而另一派则不那么乐观,他们担心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可能会再次拖累经济增长。

  您如何看待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长?

  洪灏:我觉得,今年实现5%的增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许多人认为房地产仍然是一个拖累项,但在每次讨论中,我们都提到,解决房地产问题是一个长期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立即解决。

  同时,观察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现状,每年下降幅度达到1/3甚至一半,请问,这样的下降趋势还能持续多久呢?

  如果继续下跌,可能五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将趋近于零。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当普遍情绪悲观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实际数据。

  尽管数据依然糟糕,房地产显然不会立即复苏,比如4月份百强房企的销售下降了近一半,表现非常糟糕。

  然而,话又说回来,房地产已经不再是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这一角色已经让给了制造业。

  制造业的强劲表现,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的汽车、新能源、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行业的出口增加值已经远远超过了房地产的增加值。

  因此,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这就像是盲人摸象的故事,不同的人触摸大象的不同部位,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如果你“摸到”制造业,你会觉得中国经济非常红火;

  如果你“摸到”假期出行数据,你也会感受到中国经济的热度。

  所以,看你看哪个部分。

  房地产是一个长期问题,虽然重要,但已经不是唯一的焦点。

  我们也看到,三中全会已经设立了几个议题,大家都知道,三中全会是一个关于长期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讨论的会议。

  在这个重要的会议里面,房地产问题被列为议题之一,显示了解决房地产问题的重要性。

  我们中国人都说,办法总比问题多。

  经过这么多年的下行,尤其是四年的剧烈下行,房地产已经跌至比较低的位置了。

  如果此时能够获得一些额外的帮助,比如帮助开发商信用展期、再融资,以及利用公共资金消化一些房地产库存,

  我相信这将为这个已经饱受风霜的行业带来边际上的积极影响。

  单纯放开限购

  或无法释放潜在房地产需求

  问:最近金融市场热烈讨论的是4月底会议的政策结果,其中有两项特别受到关注。

  首先是房地产政策方向,虽然目前尚不明确,它是否标志着一个政策转向,但通报中提到了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并未再提及三大工程。

  去库存的问题已经在学术界经过了大量讨论,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作为经济学家,您如何看待这些观点?您认为实施难度确实很高吗?

  洪灏:实施难度确实很高。而且我们用常识来分析就可以了。

  许多细节尚未透露,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的城市实践,来思考这个救市策略怎样进行。

  首先,放开限购,

  比如最近北京和天津都放宽了限购政策,南京、成都等地也在陆续放开限购。

  但放开限购的问题在于,人们对房价走势的预期已经改变。

  即便是有资金或需求的人可能也会选择观望,因为普遍认为房价还会继续下跌。

  如果市场周期没有回暖,单纯放开限购可能无法释放潜在的房地产需求。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4月份百强房企的新房销售量下降了一半,这一数据确实触目惊心。

  但如此低迷的销售数据,相信也会促使决策者更加重视这一问题。

  第二点,河南郑州等地提出,使用政府资金帮助居民家庭以旧换新,

  即居民可以将二手房卖给政府,拿到钱去买更大更好的房子。

  这个想法本身是好的,但涉及到资金来源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房地产市场下行,地方是没什么钱的,需要中央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来支持地方做这个事情。

  你可以想象,这个事情非常贵,需要很多钱。

  如果要在市场出售二手房,问题在于需求仍然很弱,谁去买呢?

  如果要求卖家降价销售,他们不愿意,因为不希望亏损出售手中的房产。

  至于使用公有资金购买开发商手中的商品房,也未尝不可,但这相当于公有资金向开发商的财富转移。

  这确实能够帮助开发商,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的操作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过去几年,房地产周期的下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开发商自身急功近利、高杠杆和缺乏契约精神造成的。

  如果在当前他们自食其果的情况下,我们使用公有资金帮助他们纾困,可能会在道义上引起很多争议。

  因此,确实有一些新的想法,更多的讨论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点子,比如将商品房证券化,让其在市场上交易等等。

  这都是有可能的,这将变成市场行为,使用市场资金来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房地产难题。

  我们现在也只能进行猜测,因为缺乏更多的细节,但目前提出的这些方案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何俊熹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