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林淙)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1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进一步表示,要推动中央企业做好提质增效开局起步工作,努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国企改革“三年磨一剑”,当下已步入战略收获期。2020年来,央国企沿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线,不断内强质地、外塑形象。在资本市场,上交所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支持央国企稳步提升经营规模及质效,持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积极发挥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手段的作用,并持续回报投资者,上市公司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站在当前时点,预计即将出台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将把重点放在‘提质增效’上,推动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并最终体现在估值提升中。”有券商在其最新的研究报告中写道。
经营规模及质量稳步提升
截至2024年1月15日,沪市共有央国企775家,总市值合计35.89万亿元。其中,央企上市公司278家,总市值合计24.17万亿元。
2023年前三季度,沪市央国企合计实现营收29.85万亿元,归母净利润2.83万亿元,同比分别持平和增长2.61%。其中,沪市央企分别实现营收21.34万亿元、归母净利润2.23万亿元,分别贡献了沪市整体超五成的营收和超六成的净利润。超440家央国企营收同比增长,近450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在沪市业绩增长公司中的占比分别达到超三成、近四成。
2022年,沪市央国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9.98万亿元、归母净利润3.48万亿元,总量在沪市公司中分别占比78%和82%,同比分别增长近8%和约6%。央企业绩增速更加显著,合计实现营收28.55万亿元、归母净利润2.7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近9%、8%。
总体规模稳步提升。近三年来,沪市央国企由675家增长至775家,总资产、总营收、总利润规模分别由2019年末的214.39万亿元、30.77万亿元、2.75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末的284.13万亿元、39.98万亿元、3.4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9.84%、9.12%、8.12%;累计增幅则分别达到32.53%、29.91%、26.4%。
从中位水平看,沪市央国企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中位值分别由2019年的51.77亿元、2.7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65.68亿元、3.33亿元,累计增幅分别达到27%、21%。其中,实体类央国企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2.79万亿元、归母净利润1.49万亿元,占沪市实体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77%和72%,较2019年增长34%和37%。
平均规模看,近三年来平均每家沪市央企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由2019年的823.76亿元、78.48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042.02亿元、99.37亿元,分别增长26.5%和26.62%;平均每家地方国企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由167.08亿元、12.29亿元,增长至232.77亿元、15.44亿元,分别增长39.32%、25.62%。
经营质效显著改善。从盈亏面看,2022年,沪市央国企632家实现盈利,占比约83%;583家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占比约76%。从资产收益看,2019年末,沪市央企、地方国企整体ROE分别为10.45%、9.94%,分别低于沪市整体0.16、0.67个百分点,2022年末则提升至10.11%、9.38%。从杠杆水平看,2022年末,沪市央国企资产负债率中位值为52.43%,其中实体类公司资产负债水平50.05%,较2019年末分别下降0.54和0.88个百分点,负债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研发创新力度持续加强
2022年,沪市央国企研发支出合计5741.84亿元,同比增长25.56%;中国建筑、中国石油、上汽集团等15家央国企研发支出金额超百亿元。
据统计,近三年来,沪市央国企研发支出中位数从0.82亿元稳步提升至1.25亿元,研发占比在3%的公司家数由266家增至287家。有245家公司连续三年研发占比在3%以上,95家公司连续三年研发占比在5%以上。
2023年前三季度,沪市央国企合计研发投入超3413亿元,同比增幅近8个百分点。持续的研发投入,助力沪市央企实现技术跨越,也推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例如,上海医药研发占比由2016年的0.56%,提升至2022年的10.47%,公司创新药管线从16项扩容至目前近50项,并在推进2项一类新药的申报上市。又如,中国建筑近三年研发支出均在百亿元以上,研发了“空中造楼机”“零海拔屋”等众多建筑业前沿科技成果。
股权激励激发人才活力
近三年来,沪市央国企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也积极优化相应人才激励机制,股权激励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数据显示,2020-2022年,沪市央国企共推出股权激励方案133单,较此前三年(2017-2019年)84单的数量明显增加。同时,激励强度也有所提高,近三年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沪市央企股权激励股数占总股本比重中位值为1.44%,显著高于此前三年0.99%的中位水平。
据统计,2023年,沪市央国企共推出股权激励方案27单,激励股数占总股本比重中位值为1.65%,激励强度进一步提升。从激励方式看,限制性股票是央国企首选的激励方式。2020年以来央国企推出的160单股权激励中,128单选择了限制性股票方式,其中11家科创板公司选择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从行业分布看,除计算机、生物医药、电力设备、电子等科技成长型行业,交通运输、基础化工、建筑装饰等传统行业的占比也较高。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央国企连续多期推出股权激励。例如中国建筑制定了为期十年的中长期激励计划,自2013年以来连续实施四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股数占比由0.49%提升至2.17%,激励对象覆盖面也由686名扩大至2765名,累计覆盖人数超7000人,授予股份总数约20.82亿股。
资本运作助力产业整合
2020年以来,沪市央国企共披露重大资产重组120单,交易总金额超5900亿元。约六成央国企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支付对价,且制造业央国企的并购积极性明显更高。2023年以来,沪市已有22家央国企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
具体来看,央国企并购重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横向资源整合,强化核心竞争力。例如,中国动力通过重组将集团下属柴油机动力业务进行统一整合,合计交易金额225亿元,在解决同业竞争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中航电子换股吸收合并中航机电,通过将航空电子板块和机电板块有序整合,打造航空工业集团的机载业务整体上市平台。
二是上下游垂直整合,实现产业链资源交互。例如,株冶集团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水口山有限100%股权、株冶有色20.8%股权,交易规模39亿元。交易完成后,公司将直接拥有铅锌矿资源,成为一家集铅锌等有色金属采选、冶炼、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
三是资产置换,实现自身业务的转型升级。例如,中国建材集团下属祁连山与中国交建集团下属设计院资产进行重组,置出原有水泥业务,置入优质公路、市政设计资产,助推上市公司主业转型发展。又如,文山电力将其原有的购售电、电力设计及配售电业务的相关资产负债置出上市公司,与交易对方置换南方电网公司持有的调峰调频公司100%股权。重组后公司实现了抽水蓄能业务和储能业务的整体上市,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
同时,分拆上市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沪市央企理顺业务架构、促进子公司价值发现的手段。截至目前,沪市已先后有32家央国企推出分拆方案,其中12家已实现上市。如中国交建分拆下属设计院资产重组上市,成为A股首单央企市场化借壳。又如中国能建分拆所属子公司易普力重组上市,推动体内民爆业务的做大做强。又如中国联通推进分拆车联网领域子公司智网科技至科创板上市,促进公司车联网业务做大做强。
分红回报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沪市央国企是现金分红的主力军。2022年,沪市央国企合计分红达1.41万亿元,占沪市公司分红总额的82%。约7成沪市央国企都进行了现金分红,其中超半数分红比例在30%以上。
从近三年情况看,沪市央国企2020-2022年累计分红达3.47万亿元,常年贡献全市场近八成的分红。“六大行”近三年累计分红金额达1.17万亿元,工商银行累计分红3172亿元,是全市场分红金额最高的企业。稳定性方面,超4成央国企近三年现金分红比例持续高于30%,中国石化、中国神华、山东钢铁等46家央国企连续三年现金分红比例超过50%,持续以真金白银回报投资者。
值得关注的是,增持回购日益成为沪市央国企回馈投资者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23年全年,沪市共39家央国企披露回购计划,合计拟回购金额上限230.34亿元;目前6家已经完成。如宝钢股份于10月中旬公告拟回购不超过30亿元,已是公司上市以来第三次抛出回购方案,充分提振市场信心。
96家央国企披露增持计划,拟增持金额上限222.07亿元;目前34家已经完成,多家央国企股东都以增持表达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如中央汇金斥资4.77亿元增持“四大行”股份,传递稳定市场的积极信号。又如中国电建控股股东电建集团拟增持不超过24亿元,成为2023年股东增持金额最高的公司。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