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CEO给阿里带来了什么?

新CEO给阿里带来了什么?
2023年11月18日 00:00 市场资讯

  原创 水姐 秦朔朋友圈

  再过一个多月,阿里就要跨入创立后的第25年。

  过去这1/4个世纪,这家诞生在杭州一个小区公寓里的创业企业,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领域,都留下了举足轻重的足迹。然而此刻,面临激烈的竞争和一切都将被AI重塑的挑战,这个巨人也在经历强烈的阵痛。

  和钢铁、水泥、服装、养殖等很多行业不同,互联网行业的25年,可能就是几生几世、沧海桑田的变迁。杰克·韦尔奇曾说,“最好的是企业主动变革,而不是让变革找上企业”,但当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几年就是一个大变局,对大企业来说,昔日的荣光也可能变成包袱。

  阿里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如何让自己的规模不成为变革的约束,而是自我超越,与时俱进,穿越周期,开创新局,需要明智的战略、高超的领导力、组织的变革与果断的执行。

  有人说,此时的阿里,无比需要一个刚勇果决,一往无前的“狠人”,但也有很多人担心,阿里毕竟不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而是一个庞大的彼此关联也相互牵制的体系,做任何决断,牵一发动全身,不可不慎。

  关键时刻需要关键先生,他的挑战之大可能胜过目前任何一家互联网大公司的CEO。

  坚决取舍

  大厂财报季,阿里的动作和消息依然相对最多,新帅的面孔于是有了鲜明的记忆点和联想点。

  在这个节点上,他的言行一出场,就会形成“首因效应”。

  11月16日晚上,吴泳铭第一次以阿里CEO身份参加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与寻常的分析师电话会不同,吴泳铭用20分钟时间解读了阿里巴巴面向未来的战略大图。在这期间,他围绕“用户为先、AI驱动”这两大重心,从集团层面重新梳理业务的战略优先级,并给各个业务集团划定发展方向,能看出他冷静清醒,而且敢于用第一性原理做出决断,有清晰的战略取舍。

  举一例。淘宝天猫是阿里最核心的业务之一,也面临着最激烈的市场竞争:综合平台想做下沉,传统电商想做内容,内容电商向往货架电商,下沉平台想做品牌……复杂局面之下,吴泳铭却大胆做了取舍。

  淘宝把业务优先级锁定在“用户为先”。为了服务最广泛消费群体的需求,坚持做“万能的淘宝”,坚持消费分层之下的价格力策略,坚持做消费平台。这是一种基于对业务和市场理解的定力。

  又不止于此。

  说到用户为先,笔者想到一本上世纪80年代的管理名著《关键时刻》(Moments of Truth,MOT),是时任北欧航空公司总裁的卡尔森所写。这本书记录了北欧航空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也成为众多商学院的案例。

  卡尔森对“关键时刻”是如此定义的——任何时候,当一名顾客和一项商业的任何一个层面发生联系,无论多么微小,都是一个形成印象的机会/时刻。顾客希望得到真心对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绝不会选择这家企业。

  卡尔森由此重新定义了北欧航空公司——它不仅是一堆有形资产的集合,更是一次令人满意的接触,一方是乘客,另一方是直接服务乘客的员工。一年中,北欧航空公司共运载1000万名乘客,平均每人接触5名员工,总共5000万次,每次15秒钟。这5000万次接触就是“关键时刻”,决定了北欧航空公司的成败。“我们必须利用这5000万次的关键时刻来向乘客证明,搭乘我们的班机是最明智的选择。”卡尔森写道。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网购是在阿里诞生的,这个时代,是要放下GMV执念,把这个平台真的变成“万能的淘宝”,对消费者更好用可信。它应该去服务最大消费者群体的多层次消费需求,淘宝应该是包容、多元的。

  互联网时代的服务更多是通过软件和App来实现,但软件和App承载的依然是顾客价值和体验。“关键时刻”并未改变。吴泳铭把“用户为先”放在战略重心之首,无疑是抓住了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AI驱动是吴泳铭明确的另一战略重心,这里锚定的是阿里不容有失的未来。

  技术创新是有周期的,如同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所说,科学总是从“前科学”到“常规科学”,再到面临挑战、变化甚至变革,最后产生新的科学。在这一循环中,企业如何能够抓住技术周期切换的窗口,至为关键。如果陷入上一轮周期的路径依赖,就可能错失下一轮周期的风口。而穿越周期的过程往往是非线性的,很多大的创新都来自初创企业,就是因为他们有“一身轻”的姿态,更容易全新探索。

  对于阿里这样的成熟大企业来说,在AI带来的新技术范式下,如何主动打破平衡,敢于拥抱“不确定性”,穿越旧周期,成为新周期的引领者?

  吴泳铭的选择是AI驱动。他明确表示,集团将对三类业务加大战略性投入: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前两者都和新技术高度相关,全球化的商业网络也离不开技术的驱动与支撑。

  AI时代,阿里将坚持做好两件事:一是打造一朵“AI时代最开放的云”,为全行业提供稳定高效的AI基础设施,支持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二是创建开放繁荣的AI生态。

  要做好这件事,阿里也在作出大胆的选择。

  一是在阿里宣布不再推进阿里云的全面分拆时,吴泳铭站出来强调,面向AI时代,阿里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长期主义的战略投入,阿里巴巴将坚决加大对阿里云的投入强度,让阿里云心无旁骛专注于“AI+云计算”发展战略。

  二是在云业务收入增速承压的时候,吴泳铭告诉全球投资者,未来会坚持“公共云优先”,减少项目制的销售订单,加大公共云核心产品的投入。这是一个艰难而正确的决定,吴泳铭敢做这个取舍。

  《尚书》里说,断断无他技,休休如有容。断断休休,是专诚守一,快乐和善的样子。这个时代,坚持是有用的,专一是有用的,利他的和善的事业也是有用的。

  举重若轻

  现在就把吴泳铭称为阿里的关键先生,为时尚早,但他的管理新风格已经比较鲜明:清晰的战略取舍,敢于决断。这是阿里此时非常需要的。

  他清晰定义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对于核心业务,要进行战略孵化,要有战略耐心;对符合用户需求和AI驱动变革趋势的业务和产品,作为第一优先级重点投入。

  而不符合企业未来战略方向的非核心业务,则是在给企业剪枝。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说,一个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不去干预它,它会疯长,甚至得大企业病,效率会降低,最后轰然倒下。所以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一方面企业的逻辑是成长的逻辑,必须让它长大;另一方面,在长的过程中,要进行“剪枝”,就像果树剪枝,万物原理是一样的,企业也需要“剪枝”。

  《巴菲特最推崇的8大企业家特质》里谈到:优秀的CEO应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然后做好资本配置。像做投资一样做管理,要颠覆创新,局外人视角引发的方法革命。里面的8点包括:效率决定生死、聚焦资本配置、绑定股东利益、高效运用杠杆、数据思维制胜、永远关注现金流、首席执行官就是首席投资官。

  有过投资经验的吴泳铭,为什么要强调优先级,跟巴菲特的思路是一样的。他说,我们具备足够领先的资源、强劲的现金流、灵活的治理机制和优秀人才的储备,相信可以激发现有业务迸发新动能,也能创造出全新的发展机会。

  内核稳定的阿里巴巴,需要组织上更灵活,业务上更聚焦。现在吴泳铭给阿里的变革方向,就指向这两点。各个业务独立面对市场,就是为了让组织更灵活;对核心业务保持长期专注力和高强度投资,就是取舍和聚焦。而面向未来战略孵化创新业务,为阿里培育更多新动能,相信更多可能性会在下一个时代显示出魅力。

  其实笔者还对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吴泳铭的发言印象深刻。

  他在乌镇互联网大会对AI趋势作出预言:计算的范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AI驱动的云计算体系正在超越传统体系,成为数字世界的基石,最终将接管所有资源。在可见的未来,我们的生活中的产品形态都会发生变化,会有更智能的下一代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而阿里巴巴则作为一个科技平台企业,支持更多AI领域创业,人人皆可有机会,在相对平等且可以纵横自在的浩然的场域里绽放,这个时代需要有这样信息和智慧都包含的公共发言。

  再看今天的阿里,外界干扰、股价涨跌、各方评价和注目都太多了,决断力,不动心,特别重要。孟子所谓“集义”功夫特别重要,只要是符合未来的,就可以去纠正,就可以去调整,就可以去坚持,所行无不是义,此心自然无可动处。

  回到那个问题,吴泳铭能够引领阿里,有效且高效地应对挑战,开启阿里的未来之路吗?

  他是元老,也是新人;他在内部创业,也在外部创业;他在持续观察,也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被观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郭明煜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29 中远通 301516 --
  • 11-27 艾森股份 688720 --
  • 11-24 锦江航运 601083 --
  • 11-21 中机认检 301508 --
  • 11-20 京仪装备 688652 31.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