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超一半青年科研人员为这事发愁 从中央到地方给出改革政策
作者: 金叶子
[ 在申报和承担财政支持的研究或开发项目过程中,52.1%的青年科研人员表示“项目经费报销程序繁杂”。 ]
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科研人员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而在实际工作中,科研人员仍然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申报科研项目或者申报人才计划过程中,可能有1/3的时间是在准备附件材料,去证明这些早已公开的学术成果。”某双一流高校青年教师陈珉告诉记者。
不只是陈珉,科技工作者调查数据显示,在申报和承担财政支持的研究或开发项目过程中,52.1%的青年科研人员表示“项目经费报销程序繁杂”,50.9%的青年科研人员表示“疲于应付经费审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
同时,各地也在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松绑”。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要率先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真正为人才松绑,不合理的限制都要取消,该下放的权力都要下放,最大程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非科研业务耗时多
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青年科学家项目”等的陈珉无疑是幸运的,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拿到了数个资助项目。
但是在申请项目和评审职称时,陈珉依然有些无奈:“目前科研人员在评职称、参与各种人才计划、省部级项目申报的过程中,都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包括已经发表的论文、承担项目的素材。但这些东西都是有据可循公开发表过的,只是现在还缺乏一种信任机制。”
他说,这些准备已有材料的工作量,大概占据整个申报项目过程的1/3。除了这一关,财务报销也让理工科出身的陈珉颇为头疼。“例如做实验耗材费用的付款、发票、转账等流程,又会耗费掉执行项目过程1/4的时间。这样掐头去尾,真正聚焦在科研业务本身的时间就被压缩了。”
一位80后科研机构研究员也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有很多科研项目计划,但是绝大多数都是竞争性项目,需要科学家写申请书然后准备答辩,这些过程会耗费很多科研时间。而且,科学发现有着不确定性的特征,当提出一个基础研究类的新方向、新研究方式时,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无法说服所有的评审专家,而现在大部分的项目评审过程当中,面临的是一种纠错行为,如果申请人不能在现场给出合理的解释,最后项目的答辩可能就不太顺利。
面对这些难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薛姝、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文霞等在《当前我国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主要压力分析》一文中表示,相对繁琐的科研管理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时间精力耗费明显。青年科研人员普遍在各类评审材料的准备、财务报销的手续、审计检查的应对等基础性工作中投入了较多时间精力。
该文指出,科技工作者调查数据显示,在申报和承担财政支持的研究或开发项目过程中,52.1%的青年科研人员表示“项目经费报销程序繁杂”,50.9%的青年科研人员表示“疲于应付经费审计”。建议加强对起步阶段青年科研人员的项目和经费支持,赋予更多科研自主权;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程序,节约青年科研人员时间,提供更多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机会等,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支持。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松绑政策越来越多了,但是在实操流程上还是有一些落差,因为确实有一些科研人员的作风和诚信存在问题,而信任机制是需要逐渐建立的,等这个机制建立好之后,这些申请的流程、环节可能就会更少,我们投入在科研业务上的时间也会更加充裕。”陈珉认为。
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近年来,针对科研管理上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包括《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之后,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发布,从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等7个方面,提出25条改革政策和工作要求。
例如进一步精简合并预算编制科目,按设备费、业务费、劳务费三大类编制直接费用预算。直接费用中除50万元以上的设备费外,其他费用只提供基本测算说明,不需要提供明细。在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经费包干制,不再编制项目预算。扩大稳定支持科研经费提取奖励经费试点范围。
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在8月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此次《若干意见》从三个方面着力减轻科研人员报销负担,包括全面配备科研财务助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改进财务报销管理方式,切实解决科研人员“找票”“贴票”等问题;推进无纸化报销,让数字信息多跑路、让科研人员少跑腿。
其中,《若干意见》明确,要全面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项目承担单位要确保每个项目配有相对固定的科研财务助理,为科研人员在预算编制、经费报销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
各地也在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松绑”。已集聚675万人才的上海,10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重点针对上海市具有基础研究显著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稳定资助,支持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引导科研人员以“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的态度心无旁骛开展研究。
在上述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上,李强强调,科研管理方式、人才使用机制要以信任为基础,在管理上做“减法”,在激励上做“加法”乃至“乘法”。要为创新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便捷的融资渠道、更安全的知识产权保护。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辛秀芳入选了中科院上海分院“基础研究特区”项目库,她告诉第一财经,如果在一段时期有较稳定的经费支持,就可以解放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更有利于做出好的科研成果。
“‘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在主要做法上,首先就是强调长期稳定的实施周期。为保证科研人员及团队获得相对充足的探索和研究时间,‘特区计划’以五年作为一个资助周期,并且赋予特区充分自主权,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减少各类申报所占据的时间精力。”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曾对第一财经介绍。
(应采访者要求,陈珉为化名)
责任编辑:戚琦琦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