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记者 黄海东)5月8日,中国中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化龙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介绍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全球83%拥有铁路的国家都运行着中车的产品。近年来,中国中车连续在美国波士顿、芝加哥、洛杉矶、费城、英国伦敦等地获得订单,在波士顿、芝加哥建立了基地,并积极参与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高铁、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项目建设。

中国中车从这几年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是,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当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一定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定要把发展成果做到共享。

中国中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总结出的成功“取经心得”就是积极探索“五本”模式,积极担当起四个角色。“五本”模式就是和对方合作方要做到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售后服务和维修以及本地化管理。通过实践证明,这“五本”模式的实施,对当地的就业、对当地产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比较积极的影响。

同时,中国中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也努力承担起“四种角色”。

第一个角色,文化的“传译者”。比如为马来西亚提供的动车组上,既要考虑马来西亚当地的风俗习惯,还要考虑它的宗教信仰等等。除了融合它的文化要素之外,我们还针对具体情况、具体线路,在车厢设计上,单独设计了女士专用车厢和祈祷室,给运营和乘客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很受当地人的欢迎。

第二个角色,人才的“孵化器”。在推进“一带一路”和对方共建的过程当中,也有好多鲜活的例子。比如说,中车马来西亚公司的员工交流到中国来,到中国的学校、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公司进行学习,进而提高技能。技能提高以后,回去后这些人就会发挥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也对整体队伍素质的提升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同时中车还选择一些年轻的新毕业生,和国内一些高校进行合作,为未来这个公司的发展储备人才,储备高端的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比如和同济大学、北京交大这些院校合作,培养马来西亚本土没有的专业,进行硕士生的培养,为未来公司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第三个角色,产业的“推进器”。在产业布局上,要追求繁荣共享。由于马来西亚原先没有自己的装备制造企业,马来西亚中车也是东盟区第一家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企业,这样就如何围绕拉动当地的产业链建设和产业链发展做了许多积极的努力。比如说当地有的好公司,和我们的产业链能够结合起来的,我们对这些公司进行积极的培育和打造,使它参与到整个产业链建设当中,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有当地没有的这些产业,通过我们的牵线推介,把中国的或者其它国家一些好的企业介绍到马来西亚,使它在当地落地生根,共同打造好产业链。经过几年的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个角色,要做社区的“好邻居”,和当地真正融合在一起。前年在马来西亚遭受水灾的时候,中车马来西亚公司积极承担责任,积极进行捐款、赈灾等等。和当地融合的时候,也在当地搞了一个“开放日”,定期进行开放,把一些社会上对这个公司关注的、对这个行业关注的、对这个企业关注的社会各界都请到公司看,包括员工家属,包括周边的居民,大家看完之后,使他们对整个公司的文化、对产业的文化,甚至包括对中国的文化,都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这样为公司后续在区域的融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刘化龙表示,下一步要继续驱动技术革命,推进互联互通,不仅要为“一带一路”建设量身定做各类轨道交通装备的能力,还要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适应国际联运和互联互通。“比如,中国中车正研发以时速400公里可变轨动车组为代表的可变轨机车车辆,方便跨境联运,降低换轨成本。” 刘化龙说,“经过努力,马来西亚这几年的订单源源不断,最近三年以来,我们共收到马来西亚近100亿人民币的订单,这也证明“一带一路”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据了解,中国中车境外资产从2013年的30亿元递增到2016年的306亿元,境外员工总数从2013年的509人攀升至2016年的4808人。截至2017年4月,中国中车在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75家子公司,13家境外研发中心(含筹建),这75家境外子公司中,有50家诞生在2013年9月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