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1月8日至9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办的“北大赛瑟(CCISSR)论坛·2024(第二十一届)”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孙祁祥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开幕致辞。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伟主持。以下是孙祁祥教授的致辞。
尊敬的晓义会长、文辉理事长、梁涛主席,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在第二十一届北大赛瑟论坛上再次与各位新老朋友见面。
一所大学里的一个研究中心连续二十多年召开同一个论坛,不敢说绝无仅有,但一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北大赛瑟论坛之所以能够从2004年举办的第一届稳步坚实地走到今天,是因为主办方的长期主义理念,是因为论坛始终关注时代主题,是因为北大校方和经济学院的大力支持,更是因为身处保险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同仁们对主办方的抬爱,对论坛的钟爱和对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挚爱。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研究中心向长期以来扶持、帮助论坛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想根据今天论坛的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与路径”,就如何辩证看待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认清保险业当下发展的客观环境,把握保险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这个问题,谈一点我的认识。
回顾中国保险业的历史,可以说走过了200多年,这是从1805年算起的;也可以说走过了75年,这是从1949年算起的。但真正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在过去的40多年里,保险业发展连续迈上新台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风险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渐扩大。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保险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粗放型、外延式的低水平竞争模式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保险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整体国际竞争力与西方相比,还有许多差距。
作为最古老的风险管理手段,保险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伴随着以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发展和各类“系统”构筑的人类社会进步,风险类型、特别是以网络风险为代表的新型风险不断增多,风险结构日趋复杂,导致风险事故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蔓延速度越来越快,涉及的主体越来越多,交互影响越来越深,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全社会的风险总量持续性扩大,任何一隅的问题都会很快地演变为全局性甚至全球性的问题,这一切无疑都会对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由此对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国际秩序重构更要求保险业坚守“政治性、人民性”的核心属性;第二,“大国崛起”要求保险业高度聚焦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方向;第三,人口结构变化趋势要求保险业夯实保障民生的业务定位;第四,科技迅速迭代要求保险业加快升级风险管理前置的商业模式;第五,社会治理创新要求保险业动态调整、丰富可保风险范围。
基于时代特征演变对保险业的客观要求,我认为中国保险业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六大趋势:
第一,行业发展空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有可期。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既是国家所处的时代机遇,也是各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环境和历史机遇。现代保险发展历史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往往保险市场也越发达。自2010年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保险业也从2017年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延续至今。
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科教兴国战略、制造强国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健康中国建设、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都将给中国保险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保险业凭借其独特的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功能,有着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比拟的天然优势,服务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空间巨大。
第二,行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上的话语权将不断提升。
当前,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日益发展的新兴市场国家要求拥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话语权。对于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开展以及包括亚投行、再保险“国际板”等一系列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由此也为中国保险业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第三,商业模式将更加凸显金融属性、风险管理属性与服务属性的深度融合。
作为现代服务业,保险具有金融属性、风险管理属性和服务属性。保险业要很好地构建以资金融通为始点、以风险管控为圆点,以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为终点的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保险与国民经济大系统内各环节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努力为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第四,风险管理前置在科技赋能下将进一步凸显。
当前,整个世界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时代,在经历了系列技术冲击后,更为前沿的保险科技应用已经成为全球保险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新兴科技的应用将紧紧围绕提高客户风险水平、提升服务便捷性、增强客户体验友好度等进行投入。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来获取客户的实时数据,是为了更积极、更实时、更友好地介入客户的风险管理全过程,通过降低客户风险水平、减少负冲击,达到与客户共生共赢的目的。
第五,在普惠价值观导向下保险创新将进一步加速。
在以数字化为本质特征的信息社会,保险业的创新将会进一步加速。这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理念的创新。商业保险自然要遵守对价相当的市场化运营规律,但“普惠”的价值导向会愈加明显,保险这种源于互助共济的现代治理工具将要更倾向于缺少风险管理工具的民众,让他们能以可负担的成本,机会均等地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其次,运营流程及规则的创新。新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幅度地细化风险等级,“千人千面”的承保将逐渐成为现实。再次,风险单位划分将进一步考量整体风险变化以及个体间的风险共济。最后,保障对象范围将进一步扩充。例如,在人身险领域,现阶段边缘性的“非标准体”、老龄人群未来将成为商业健康保险的正式商业目标;在财产险领域,针对生态环境损害风险的绿色保险、针对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新能源的清洁能源保险、针对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研发应用的科技保险、针对网络中断和黑客攻击等网络安全风险的网络安全保险、针对自动驾驶系统安全的智能网联汽车保险等,将成为发展的新高地。
第六,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将出现根本性提升。
近期,麦肯锡针对中国消费者的一份调研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在保险消费方面呈现出以下几个共性特征:一是保险消费意识整体显著增强;二是保险消费更为理性;三是保险消费满意度整体偏低。33%的潜在购买者认为找不到一款适合他们的产品,22%的潜在购买者认为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不值那么高的保费。这在说明未来的保险消费者会更注重产品对自身的保障价值,而不仅仅是价格的同时,还表明,保险业的产品和服务在范围的扩大、规模的增加、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有着巨大空间。
无疑,新形势对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行业从业者应该是“风险理念的传播者、风险危害的预警者、风险资讯的整合者和风险管理的规划者”四位一体的专业风险管理者。只有拥有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才能保证保险行业的稳健发展;而保险业的稳健发展,必将对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谢谢!预祝今年的赛瑟论坛圆满成功!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秦艺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