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2年1月5日原件尺寸23cm×21cm本张戏单中的“英美烟公司各种纸烟”及“孔雀”、“爱国车”、“美人”等为烟草广告,其意义与现在演出节目单上的广告性质相同;可谓是最早见于节目单上的商业广告。
1910年2月19日原件尺寸22.5cm×19cm乾隆、嘉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徽剧班社先后进京。吸收了京腔、秦腔和汉调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演变成“京剧”。四喜班是四大徽班之一。
1919年2月22日原件尺寸30.5cm×23cm那时剧场中因为禁止“男女同座”,故设有“包厢”。在包厢中,一般是一家人同来看戏,因此允许男女合座。
1931年6月20日原件尺寸23cm×20.5cm这是一张曲艺、杂耍儿的节目演出单,品种繁多、异彩纷呈,其中的滑稽大鼓、滑稽单弦、翔翎技术等艺术形式现在已经很少能够见到了。
“第一舞台”位于前门外西珠市口路北,建于1914年,是武生杨小楼、名旦姚佩秋与人集资兴建的。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回忆:这里的一切建筑、灯光完全模仿上海三马路大舞台的形式。在民国初年的北京这应算是首屈一指、最新式的一个戏馆子了。”
叫“第一舞台”,是因为它有五个第一:第一个具有三层观众座位的戏园子;第一个实行环形折叠式排椅的戏园子;第一个改方形舞台为椭圆形舞台的戏园子;第一个没有台柱子的戏园子;第一个采用大幕和实行人工旋转舞台的戏园子。剧场建成后,众多名角争相在此献艺。可惜1937年的一场大火,使“第一舞台”付之一炬。
“你找禾大壮吗?”站在北京12月的冷风中,71岁的何大中一脸顽皮。所谓“禾大壮”,是一种化肥。
前晚,张继钢导演的大型史诗京剧《赤壁》在国家大剧院正式公演,为配合《赤壁》演出,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大型京剧文化展览。同时,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仍在热映中,又是《赤壁》又是《梅兰芳》,最近京剧还挺热。
展示京剧文化,老戏单不可或缺,但要找到相关藏品,却并不容易。国内最权威的老戏单收藏家是人艺的杜广沛先生,已去世多年,此外鲜有人收藏。
有趣的是,何大中并不从事专业收藏,大多数老戏单都是他看过演出后,随手留下的。从没想过成为收藏家,也从没买过一件藏品,却因50多年的积累,被媒体称为“中国戏剧的微型发展史”。
杜广沛,人称杜二爷,叫久了,就成了“杜儿爷”。
杜儿爷收藏了几千张戏单。你可以从每张戏单中的戏班、演员、剧目窥知当年剧场之变迁、演出之习俗、剧目之安排以及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况,是一部灿烂的戏曲发展史。
他将1909年至1949年间的老戏单集结成册,出了一本名为《旧京老戏单——从宣统到民国》的书,在那里面,我们能找到梅兰芳、谭鑫培,也能找到广和戏楼、文明茶社,从那里面,我们甚至能看见水袖在扬、云步轻点。
可惜杜儿爷现已作古。
讲述
世代高级打工族出身赫舍里家族
我今年71岁,满人,满文名叫赫舍里·阿藤,一辈子没用过。
我家世代为官,一直在工部,没犯过大错,也没立过大功,我爷爷负责颐和园维修,官居三品,说白了,就是给皇帝打工的。
像我们这样的官宦之家,子弟不务正业,提笼架鸟。我父亲叫何著生,曾在《立言》画刊当摄影记者;我三叔何少伯是《剧世界》的社长兼主编,好戏,是追着仆人画脸谱的主儿,他是奚啸伯的女婿;我四婶的哥哥,叫迟金生,《沙家浜》的导演。
我姥爷当年也在工部,叫索存均,专捧孟晓冬,他的六弟索一平是马连良的拜把兄弟。
旧社会,演员全靠“捧角”的生存,我家算是“捧角”世家,出入各大剧班后台,到哪儿演员都给个面子,所以我从小就对京剧感兴趣。
我喜欢京剧,但从没想过当演员,又得练功又得背台词,受不了那份苦,连玩票都没玩过。当了一辈子观众,拿了一辈子戏单。
名角全都压力大失眠就拿大烟治
我那时小,没见过孟晓冬。在姥爷家里见过马连良,马老板很随和,有钱,嗓子不算好。马连良吸毒,那时候名角戏份重,每天都是灯火辉煌、锣鼓喧天,精神压力太大,很多都患上了失眠症,先开始吃安眠药,但怕毁脑子,以后就抽大烟。但名角一般都有个度,吸的量并不大,因为吸多了会毁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