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这个人想得开,人生就要随遇而安,漂到哪里算哪里。人不免经历挫折,想不开能怎样?老戏单丢了不少,我也没太在意。
改革后,京剧逐渐恢复,我都第一时间去看。吴祖光先生刚推出《凤凰琴》时,我也去了,还收藏了戏单。吴先生特别到观众席来征求大家意见,和每个人都聊了一会儿,吴祖光是个天才,人非常聪明,脑袋也大。
2003年,一名记者找到我,看了我的收藏,称我是“中国戏剧的微型发展史”,报道一出来,文化馆找我办展览,电视台也找我录像,广播电台也找我做节目。我收藏了700多种戏单戏票,此前都没做分类,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一不小心我成了“收藏家”。
其实我就是爱看,而且话剧、音乐会、京剧、曲剧……什么都看,所以什么都不是专家,都弄个一知半解。说实话,直到2003年,我才刻意去收藏和整理,我又没钱,藏品买不起,就是整理一下自己过去随手留下的东西,此外找好朋友要一点老戏单,我的收藏中,80%都是我看过的戏,这一点,估计谁也没法和我比。
留有几样好东西捐出戏单好休息
我没想过收藏,要收藏也得收大盘子、大瓶子啊,我没那个钱,潘家园倒便宜,破破烂烂的收了也没意思。老戏单收藏是个冷门,也没法赚钱,好与不好只有自己知道,我收藏中有几样好东西。
一个是李万春和毕谷云合作的《浔阳楼》戏单,两个人都是名角,就我所知,他们这辈子就合作过这么一回。
还有就是袁世海先生指导的《甘露寺》、《美人计》、《回荆州》和《烧战船》全本,是这次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赤壁》的原本,当时算是名角汇聚,以后再没有这么豪华的阵容了,这份戏单我觉得很珍贵。
此外,北京京剧院上世纪60年代出访香港的戏单也很珍贵,当时国家剧团出访前都有“审查演出”,回来有“汇报演出”,只赠票不卖票,都是最好的演员,非常难得,有这样的演出,我削尖脑袋去搞票,包括当时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演出,我都收藏了戏单,可惜“文革”时散失了。那时出国,外国人也不了解京剧,咱们去的多是武生戏,《三岔口》、《大闹天宫》、《泗州城》、《武松打店》等,让老外看个热闹呗。
有一个记者给我写了个专访,说我把老戏单当成了自己的儿女,我可没说过这话,可后来一琢磨,确实有点那个意思。翻翻老戏单,就能想起当年的情景,想起舞台上灯火辉煌,观众间因为看戏成了朋友,那都是人生一份宝贵的经历。
我现在身体还行,每天打乒乓球,估计够社区老年冠军的水准,我最大的愿望是把收藏的老戏单出本画册,然后把藏品一捐,我这辈子也就该休息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