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慜 何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方向性的要求,掀开了整顿金融业“钱生钱”“资金空转”等乱象的序幕。
历经数年的严监管与规范,乱加杠杆、以钱炒钱的活动受到遏制,潜在的金融风险得到收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与完善,企业融资成本迭创新低。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更为重要的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已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
金融“脱实向虚”势头逆转
2017年是一个关键性节点。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提到,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为金融供给侧改革指明方向:一是服务实体经济,二是防范金融风险,三是深化金融改革。此后,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例如“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治理了市场乱象并取得成效。
“三三四十”是原银监会为解决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不当收费、不当交易等银行业各类乱象推出的专项整治行动,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数据是整治效果最好的佐证。2017年上半年银行业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双双收缩,这是2010年以来首次,表外业务增速也由过去的逾50%降至19%,挤压出银行业虚增的泡沫。同时,用于小微贷款和基础设施行业的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5.8%和17.3%,均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总结道,过去十年,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同业理财、信托通道较历史峰值大幅缩减,金融“脱实向虚”的势头得到扭转。
与此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助推中国经济保持增长态势。
一组数据证实成效:在创新驱动下,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20.6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款余额户数3544.7万户。绿色发展深入人心,我国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位居世界前列。
十年嬗变,金融业自身也发生着深刻变化,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大幅增加。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回归服务本源,一方面是做精表内,资产负债规模一改高速扩张态势,资产摆布转向结构优化调整,重新回归信贷资产,优先投向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是表外回归“正道”,非标资产、信托通道得到大幅压降,银行理财从“影子银行”回归净值化。
以股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获得长足发展,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逐步提高,股票市场规模增长238.9%,债券市场规模增长444.3%,均位居全球第二。监管部门通过常态化打击场外配资行为抑制了虚假繁荣现象,依法从严整治证券违法犯罪活动,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社会金融秩序基本实现“由乱到治”,一大批金融风险得到及时处置化解,到2022年6月末,类信贷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压降超29万亿元,5000多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企业融资成本迭创新低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关键在于提升服务质效。在这十年间,金融业主动寻求突破,积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多元。
积极发挥政策合力,综合施策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十年来,融资的便利性显著提升,产品服务创新层出不穷,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加大。
设立科创板、北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渐入佳境,企业融资渠道持续扩宽,以注册制为龙头的关键性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股债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
既要融到资,也要成本低。2019年8月,人民银行宣布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数据显示,自LPR改革以来,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2019年7月的5.32%降至2022年3月的4.36%,累计降幅达0.96个百分点。
回顾十年前,2012年3月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61%,这意味着贷款利率在十年间下降了43%,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据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介绍,今年6月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为4.16%,再创有统计以来的新低。
服务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不断优化,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已初步形成。
围绕优化金融结构,2016年人民银行推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对优化信贷结构和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重要作用。MPA考核将债权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等纳入广义信贷,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行为;同时重点考察金融机构利率定价,以约束非理性定价,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升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
银保监会出台差异化监管政策,强化监管考核,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抓实信贷投放,保持稳定高效的增量金融供给;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督促银行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拓展小微企业“首贷户”,推广无还本续贷,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加快信用信息共享,鼓励银行开发信用贷款产品,提升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
金融管理和监管部门还持续推动建立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当前,金融机构已建立起服务小微企业的长效机制,通过设立普惠金融部或其他专营机构,完善普惠金融的专营机制,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覆盖面明显提升。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8万亿元,是2012年末的3.4倍。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永恒的话题。十年金融改革为“脱虚向实”提供了中长期制度保障,也为经济增长铺就了政策基础。
责任编辑:张文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