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消息,由新浪财经主办的“第14届金麒麟金融峰会”于12月13日-17日隆重举行,主题论坛“2021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今日召开。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打造绿色金融特色 实现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张健华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逐步重视发展绿色金融,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投放力度,加快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
据统计,全球超过39家机构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我国13家商业银行加入了负责任银行原则、7家银行宣布加入赤道原则。绿色信贷余额从2018年的8.23万亿增加到今年9月末的14.78万亿元;绿色债券年发行量从2016年的2000多亿元增长到如今4600多亿元。
在张健华看来,目前绿色金融工具已经较为丰富,不仅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各类碳金融产品等金融品种,还包括人民银行近期相继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以及专项再贷款。
以下为嘉宾发言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好!
感谢新浪财经的邀请。今天,我结合此次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的主题“未来银行之路:使命与担当”,和诸位交流一下华夏银行金融服务和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及未来行动计划。我发言的题目是:“打造绿色金融特色 实现银行高质量发展”。
当前,联合国已宣布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是全球面临的时代课题。11月发布的《中英合作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显示,中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到年均500亿美元,占GDP的0.4%。气候变化直接威胁气候敏感型行业企业的资产和运营,将对农林牧副渔、石油天然气、电力、房地产和医疗等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将风险传导至关联的金融机构。
我国正处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完成了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将陆续发布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出台科技、碳汇、财税、金融等保障措施,形成“1+N”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对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金融服务的未来发展领域影响深远。
一、绿色金融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共识
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是我国经济金融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对于我国的银行业而言,如何把握“双碳”目标催生的投融资机遇,防范气候变化给金融体系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银行要按照“双碳”目标顶层设计要求,从组织架构、产品服务、风险管控等各个环节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多渠道满足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将企业社会责任与银行业务有机结合,探索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逐步重视发展绿色金融,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投放力度,加快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据统计,全球超过39家机构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我国13家商业银行加入了负责任银行原则、7家银行宣布加入赤道原则。绿色信贷余额从2018年的8.23万亿增加到今年9月末的14.78万亿元;绿色债券年发行量从2016年的2000多亿元增长到如今4600多亿元。目前绿色金融工具已经较为丰富,不仅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各类碳金融产品等金融品种,还包括人民银行近期相继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以及专项再贷款。
二、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转型的内在需求
第一,绿色金融创造巨额融资需求。红海竞争下,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遭遇瓶颈,绿色金融不仅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也能为商业银行开辟未来业务的蓝海。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资金需求金额在百万亿元之上,年均需求超过4万亿元。风光发电、氢能、生物质燃料领域将得到空前发展,而分布式光伏、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可实现可再生能源接入,将随风光电力的发展稳步增长。新能源汽车也将替代传统高污染交通工具,建筑行业的绿色节能改造业务空间巨大。据预测,今年7月开始的全国碳交易市场,未来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级。
第二,绿色金融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绿色金融项目市场前景好,风险低,可长期发展。截至今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1.75%的同期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平均期限为3-5年,收益稳定,尚无违约案例。
第三、绿色金融适应客户发展需要。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客户意识到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能耗双控”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限制的新要求下,企业经营发展面临多重约束,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可以使自身的金融服务与企业的需求相契合,实现共赢。
三、华夏银行绿色金融成果及未来行动计划
华夏银行将探索构建“中国气候友好型银行”,打造绿色金融特色。在这一方面,交流一下我的思考:
第一,在气候风险管理上,重视“物理风险”,也要重视“转型风险”。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落实“双碳”目标上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急功近利。应该认识到国民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金融既要支持经济低碳高质量发展,又不能简单过快地退出传统能源领域,确保“安全降碳”。银行应循序渐进地梳理气候变化对投融资组合的风险传导路径,既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宏观经济影响,也要关注气候风险影响的行业异质性和行业外溢性。从数据看,9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占本外币贷款余额仅7.56%,未来棕色资产、灰色资产等非绿色资产的压降和转型面临较大压力。
针对这一点上,华夏银行积极开展内部压力测试,已选择一些重点行业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强行业研究,建立气候投融资方法和相应的授信技术,支持并陪伴重点高碳行业企业低碳转型。
第二,在碳足迹管理上,科学制定自身“碳中和”路径图。随着全球进入碳中和时代,越来越多企业加入碳中和行动中来。截至今年3月,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800家企业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超过50家企业宣布已实现碳中和。
华夏银行认识到,既要积极帮助客户实现碳中和,也要从自身做起,尽快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我们郑重宣布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下一步将结合发展目标合理预测“十四五”及中长期的碳排放变化趋势,加强自身碳足迹管理,针对内部运营和价值链合作两个层面,分别制定详细的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和时间表,明确各方责任,按照“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层层压实“碳中和”任务。
第三,在气候投融资上,加大投放力度,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截至9月末,华夏银行绿色贷款余额2061亿元,增速14.48%,占各项贷款比例10.02%,占比在主要商业银行中排名前列。连续三个季度完成人民银行提出的绿色信贷“两个不低于”指导目标。今年,在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榜单中,华夏银行排名第29/500位,同时华夏银行落地了全国碳市场首笔远期交易履约保函业务,完成碳金融领域的又一创新。
未来,华夏银行将继续发挥“商行+投行”优势,完善气候信贷、气候债券、碳交易产品设计,探索通过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方式前瞻性布局低碳零碳负碳领域业务。围绕“高质量发展”和“碳中和”两大重要主题继续做大做强ESG产品体系。同时以全国碳市场为契机,引入碳资产质押融资、碳资产证券化等固定收益产品和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创新服务模式,优化业务结构。
第四,在环境信息披露上,加速推进碳核算和碳信息披露。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尚处于起步阶段,碳核算将成为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进行相关工作的核心抓手,也是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和绿色产品评估认证的前提。华夏银行将参照《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要求,科学推进碳核算,主动及时开展碳信息披露。
第五,在对外合作上,强化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交流。华夏银行已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法国开发署等国际金融组织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先后落地国内最大的世行转贷款项目—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融资创新项目,以及世行最大、国内首个储能专项金融产品—中国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储能促进项目。与法国开发署合作的长江流域气候投融资非主权贷款项目顺利推进。未来,华夏银行将探索更多层面、更宽领域、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引入低成本国际资金,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气候投融资业务能力。
第六,提出“可持续 更美好”的品牌理念。“可持续”是行动指引,小到个人、企业,大到国家乃至世界,都需要在可持续理念的指引下发展,这也是华夏银行绿色金融服务遵循的根本原则。“更美好”是奋斗目标,华夏银行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就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赴美好未来。
我们相信,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包括华夏银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场伟大的经济社会变革中,必将迎来巨大的转型契机。在谋求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为全球环境、社会和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李琳琳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