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何由慰寂寥——寻迹王国维的南通时光 ■朱利芳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人海何由慰寂寥——寻迹王国维的南通时光 ■朱利芳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5年01月10日 07:02 媒体滚动

转自:嘉兴日报

  初冬的夕阳很是温柔。我们匆匆经过南通的文峰塔,沿着濠河往北走,造型美丽的三孔石拱桥变成通汽车的钢筋混凝土平桥,三孔依旧,“三元”桥名还在。沿途有很多建筑标着培训、酒店、饭馆之名,美食、艺术、国学似均可捆绑在一起销售,烟云流动,霓虹散彩。幸好,濠河还躺在原地波光敛艳。流去的,只是过去时光。宏大叙事的城市更新还在不断进行,我已无法触摸到百年前的通州师范学校之轮廓,只放任想象在空中。

  当几棵巨大的银杏不打招呼地闯入视野,五百多年的风华挟着浩荡烟云如雷震震,劲风扑面而至,天边陡现一抹微红,我仿佛见到静安先生青春的意气风发:“昨日书中得故纸,今朝随意写新诗”——他一袭青衫,路过这几棵古银杏,潇洒地和同事说,写就新诗的那张旧纸,让他丢进炉火里,烧了。

  2024年冬日,面对虬劲苍翠的老树,我举手合十,如见故人。三棵银杏历劫犹存,比通州师范百年办学史还要漫长数百年,也是通师老照片里唯一健在的标志,堪为通师的物理地标,是1903年静安先生时时仰首可见之植物。

  【忍放良辰等闲过】

  那年农历正月,26岁的王国维从上海乘船抵达南通,古老银杏正在酝酿着新叶。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日籍教员木造高俊、吉泽嘉寿之丞等。他们因罗振玉的介绍,来到张謇新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当教习,同时到任的还有江南陆师学堂第二班刚毕业的“优等学生”池文藻。

  张謇日记里的癸卯之春写进了“王静安”,合力翻开中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的开篇,时代新风由他们而起。

  本着“育才兴学,首重师范”的认识,张謇于1902年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这位甲午年状元,是清末民初影响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在他的辉煌业绩里,通师亦为“骄子”——“中国之有师范学校,自光绪二十八年始,民间之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始”。

  作为我国创办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当时国内几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学校经费的筹集、章程的制定、校舍的建筑、师资的选聘等等都需要探索。尤其是教师选聘,最令张謇煞费苦心。

  而在那个时候,王国维正在面对现实的生活难题。

  每一种青春的开篇,都有相似:迷茫,一万种方向,却不知道风会往哪个方向吹。

  静安天资聪颖,一考即中秀才,之后却在科举路上无所建树。1898年离开家乡海宁赴沪上发展,这一步,竟成就了他的人生转场。从时务报社到东文学社,罗振玉识“宝”,资助他留学日本,可惜到东京物理学校读书不久,又因病不得不回国。张謇开办的通州师范学校,让正在襄理罗振玉编辑《教育世界》杂志的他,有了职场新方向。

  到达南通三天后,他就给父亲王乃誉写信报告了此地情况,全新的开始,令他要动用积累的所有经验,发挥全部的能量。

  2024年11月22日,我与海宁市文联王国维研究会一行人来到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寻访。初冬,仍有秋的气息,校园里绿草茵茵,焦黄的梧桐树叶在风中窸窣作响,不肯坠落。都樾校长带着我们参观校史馆,他的讲述,让我对诗词文章之外的青年静安有了新认识。

  王国维到校以后,张謇拜托他参与学校管理。于是,他依据在日本求学时所得经验及认知,对校长亲自拟订的办学各章程进行了修订,参与校园布置、教具设计、教材选定、讲义编排等开校前的具体事务,以及招生方案的设计。他还担任了招生复试的监考、阅卷、录取工作,并根据学校师资情况和学生所具新知程度,调整了课程、课时的安排。学校开门,万事繁杂,学校聘请的教员均在不同程度上“加班”,尤其是年富力强的王国维。张謇多次致信“静安”,从《张謇全集》亦可发现他是通州师范初创期间的重要助手。

  开校之后,王国维主讲“伦理”与“国文典”两门课程,此举又创下了中国第一。他每周各两小时讲授的这两门课程,开中国师范教育中系统讲授伦理学、语法学知识理论之先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意义非凡。

  春天,正是万木回春、百卉苏醒之时,晓风轻拂,王国维挟着自己翻译的教材,穿过小径,走进教室,用带着盐官口音的话语开课。窗外古老的银杏正舒展筋骨,迎来又一场春天。

  小王老师用新知识、新思想征服了学生。他在伦理课上整合了西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和美学的知识概念及思想理论,教学内容包括西洋伦理学和伦理学史,教学讲义选自他自己翻译的日本元良勇次郎所著《伦理学》和英国西额惟克所著的《西洋伦理学史要》。他介绍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也介绍哥白尼的日心说,瓦特、法拉第、达尔文等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和发现,新风吹过,甘露入心。

  至于“国文典”课,更是创新。

  据王国维的亲炙弟子、通州师范本科第一届学生顾怡生回忆,王老师授课是教学生学会运用西方语法学的知识、方法来研究、分析汉语。因此他所讲授的“国文”,并非是人们望文生义的“国文讲读”或“文选”,而是专门研究汉语语法和国文文法的“国文典”。当时中国并无汉语语法和国文文法专书,因此他的授课教材选用了日本川野健所著《汉文通则》(汉译书名为《汉文典》)。专门研究通师校史的学者曹炳生考证,这本教材即由王国维翻译,目前仅存于通师的校史馆。在曹先生的眼中,王国维就像是一位盗火者,“他把近代教育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汉语语法等科学知识传播到了僻处江尾乡曲的通州师范,这些‘西学’‘新知’,对那些刚从‘八股文’里挣脱出来的师范生来说,是真正的思想启蒙。”

  【不堪宵梦续尘劳】

  王国维的睡眠似乎一直不太好。通州师范的校舍,在南通城东南的千佛寺。这里三面环水,建筑东西分列三部,南北前后六进,他住在校园中部的时孙堂西楼一室,位于第五进。

  此地环境清幽,早晚散步可见怡人风景,只是入夜后,他常被远处报更的鼓声和寺庙的钟声惊醒,“东寺疏钟度夕霏”成为常态。

  好梦初成,又被东风吹断,起身而望,银河斜落,天将明,“一百八声亲数彻,不知清露湿人衣”。当想起宋徽宗《燕山亭》有词:“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1903年这个不眠之夜,他起身写下这首《如梦令》,“点滴空阶疏雨,迢处严城更鼓。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无据无据。斜汉垂垂欲曙。”列于《人间词·甲稿》之首,是静安词最早之作。

  通州师范开校之时,学校气象阔大。不远处的文峰塔如笔向天,绕校的河水日以继夜。建筑群排列有序,校园中部为各类教室、管理用房、教师宿舍楼;校园东部自南而北,是浴室、休疗室、食料房、厨房、食堂,寝室楼上楼下都有盥洗室;校园西部自南而北,依次为庶务室、风雨操场和填土而成的广场。四周的校田多达万亩,显得广阔而旷远。

  通州师范以管理严格而著称。学校要求师范生养成高尚的精神品质,教师率先垂范,校长、监理和教师在校内一律穿布衣,与学生一同用餐,每餐为三荤三素或二荤三素。简朴有序的校园生活非常适合王国维,在这里他每日与湖光山色相对视,抬头可见远处峰峦起伏,身处绝少尘扰的象牙塔,他开始对所学所知进行系统梳理,思考、阅读、创作,“奋然思展翅”。

  时间流过了120多年,当我们站在通州师范的原址地,这里已是餐饮服务业汇聚的广场,人来人往,灯红酒绿,连风都在轻波里依迴。

  对于静安来说,生活似乎无法平静,偶然的相会停顿,恒久的离别就在等候。匆匆遇见之后,就有逃不脱的告别,总是这样。

  很快,他就遭遇了木造高俊的意外。

  他的这位外籍同行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汉文选科,应聘通州师范之前是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的首席教授,此行受聘教日文、教育、历史课程。张謇曾打算任用其为通州学务处顾问,请他制定通州师范学校诸章程及规则。但在师范开校一个多月后,日籍教习木造高俊突然精神错乱而自戕。朝夕相处的同事骤然离世,在王国维的心理上留下了长长的阴影。

  这个永远的告别来得如此突然,甚至令人措手不及。在这趟被称为生活的列车上,有些道别再没有重逢的站点。

  校长张謇在通州师范开校后不久,即开启赴日本长达68天的考察,六月回国后,又忙于料理生意。学校初创时仅四位教师,另一日籍教习吉泽嘉寿之丞是静安在日本留学的同学,他在暑期回国后也没有按时返南通。两位外教的日文、算术、理化等诸多课程,乃至教学管理的繁杂事务,就落到了王国维和池文藻两位青年教师身上。

  春去夏至,银杏根深叶茂。树荫之下,静安的脚步急急缓缓,深深浅浅,日复一日的操劳,他竟然累病了。

  【百年那厌读奇书】

  “因病废书增寂寞,强颜入世苦支离。”无奈独处之时,他以阅读构筑自已的精神世界。

  “一种极高超的人物性格总带有几分沉默伤感的色彩……意识着一切身外之物的空虚,意识着一切生命的痛苦,不只是意识着自己的痛苦。”看到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如此之语,王国维掷书长叹,呵壁问天,天却无语。那些与生俱来的忧愁如何安顿呢?

  仿佛所有过去都到了现在,他又要负担所有未来。

  “体素羸弱,性复忧郁”的他,不由得把找答案的事放进了哲学世界,“几全不可解,更辍不读”。他的哲学爱好远在求学东文学社时即起。入南洋公学后,在藤田丰八的指导下读了《哲学概论》《哲学史》,接着深研康德、叔本华的著作。留日归国,继续沉迷于哲学,甚至在《教育世界》杂志的自己小像下,将人生定位为“哲学研究者”。他对叔本华的学说“大好之”,称其“思精而笔锐”。当然,他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奇书,享受着科学及艺术“纯粹之快乐”。

  多病的人生遭逢多难的时代,“忧生”和“忧世”挤压着生命空间,驱策他不断地去追寻。这段时间的哲学研究,他不仅期待解索人生的困惑,更为日后的学术成就垒起坚实地基。《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等名作即将在不久后诞生。

  “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转眼,窗外已是秋色,银杏金黄一片,如擎出明亮的炬火。

  【孤塔崚嶒试一临】

  王国维的通师生活,辛苦,并不太平,病痛时常相扰,幸好青春在手,他还有一事能狂的少年心性。

  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中东部,濒江临海,三面环水,形同半岛。这块因泥沙的沉积和潮汐的推动,自西北向东南逐步形成的“江海平原”,背靠苏北腹地,隔江与上海、苏州相望。此地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筑城设州治,名通州。辛亥革命后,废州立县,称“南通县”。1949年,南通改县为市,市县分治,至1983年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并沿用至今。

  在南通教学之余,此地的湖光山色、园林寺观给予青年王国维很多的安慰,建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文峰塔,在校河之东矗立,时刻迎接他一抬眼的凝望。他在那段时间丰富的诗歌创作,是情感的余响,见证了人生中难得的欢愉和轻松。其中有游通州湖心亭时“新荷三两翻,葭荧去无际。湖光槛底明,山色樽前坠”的闲适惬意,亦有“何当直上千峰顶,看取金波涌太虚”的奇诡想象。

  位于南通南郊的狼山,北瞰平原,南临长江,号称“江海第一山”。山中有寺庙,名广教寺,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方形仿楼阁式,有木梯可登顶。狼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俯瞰长江,景色壮阔。登山,朝百年前的小路上远眺,依稀可见静安先生登山的身影,看他疲惫地登上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支云塔,狠狠地沉默。在沧海桑田之中,迎着人生局促独上层楼,他在《登狼山支云塔》望向天涯:

  数峰明媚互招寻,孤塔崚嶒试一临。槛底江流仍日夜,岩间海草未销沉。

  蓬莱自合今时浅,哀乐偏于我辈深。局促百年何足道,沧桑回首亦骎骎。

  相遇是生命的偶然,没有人永远同路。充满欲望的生命总会与痛苦狭路相逢,在他半年后《重游狼山寺》甚至设想在此地可以筑庐隐居:

  不过招提半载余,秋高重访素师居。朅来桑下还三宿,便拟山中构一庐。

  此地果容成小隐,百年那厌读奇书。君看岭外嚣尘上,讵有吾侪息影区。

  兀立于天地之间,纵阅览古今,他领略着旁人所不及的世界,痛苦与悲哀远大于欢喜,忧郁的人生底色已经形成。“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他在诗词世界里放逸哲思。而王国维早期的诗词创作也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任职通州师范期间,他运用西方哲学、美学理论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红楼梦》,“新红学”的开篇巨作《红楼梦评论》已开始酝酿撰写。

  而王国维的通师时间已余额不足,当古银杏的叶子凋落之后,因罗振玉招往苏州参与筹办江苏优级师范学堂,他辞职离校,距离先生到此地仅仅一年。对静安来说,新一轮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已经邀约。

  通州师范始终记得王国维,学生与他也保持长时间的联系。1912年4月,南通师范校友会杂志第二期刊载了静安先生的《人间嗜好之研究》一文和《登狼山支云塔》等三首古诗,1914年9月第四期又发表了他《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他在风云际会之时来到南通,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发出过新知的呼唤,以哲诗的沉淀,终将生命与生命的交集刻进了百年大树的年轮里,永远保持着郁郁葱葱的样子。

  文峰塔

  三元桥

  通州师范学校旧影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6 亚联机械 001395 --
  • 01-16 海博思创 688411 --
  • 01-14 富岭股份 001356 --
  • 01-13 兴福电子 688545 11.68
  • 01-13 超研股份 301602 6.7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