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近日在沙特阿拉伯王国首都利雅得举行,全球197个缔约方共同商讨如何对抗荒漠化和干旱问题。大会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称,1990年-2020年这30年中,地球约77.6%的土地经历了更加干燥的气候转变,而干旱导致的土地退化即荒漠化,对人类福祉和生态平衡构成了严重威胁。
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中国防沙治沙的高质量发展,使得中国成为治沙大国并引领全球的荒漠化防治。去年11月底,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实现3000多公里生态屏障“锁边”,这一荒漠化防治的好消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的荒漠化防治?获得国际认可的中国荒漠化防治又有何独到之处?
2024年7月2日,新疆巴州林业部门根据沙丘移动规律种植罗布麻、梭梭等耐盐、耐旱植物,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以减缓荒漠化进程。
流动沙漠显著影响周边气候环境
沙漠可以根据其形态和稳定性分为流动沙漠和固定、半固定沙漠。流动沙漠的沙丘时常移动,而固定、半固定沙漠的沙丘相对稳定。
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北有天山、西临帕米尔高原、南是昆仑山、东为罗布泊洼地,整个沙漠东西长1070公里,南北宽410公里,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分布在新疆的巴音郭楞、阿克苏、喀什、和田4个地区界内。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面积占其总面积的85%,其沙丘高度由内向外逐渐升高,相对高度为100米-200米,最高可达300米。
塔克拉玛干沙漠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蒸发量高达2500毫米-3400毫米,沙漠边缘地区的年降水量仅为60毫米-80毫米。由于气候极端干旱,该沙漠地区缺乏地表径流,除伸入沙漠中的和田河与克里雅河、塔里木河干流两侧河岸生长着著名的胡杨林,点缀着呈线状或串珠状分布的绿洲,以及其它几处低山残丘尚无流沙覆盖之外,其余地面全是茫茫沙海。
与固定沙漠相比,流动沙漠会给周边气候和环境带来显著影响。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风沙活动频繁,沙丘移动方向随风向而变,每年的沙尘暴日数为5天-60天,在沙漠腹地可超过60天;浮尘日数为20天-200天,居全国首位,其中,和田、且末、民丰的浮尘日数最多。所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成了我国乃至亚洲的主要沙尘源区之一。
适宜的植被恢复可以固定沙漠边缘的流沙,减少风沙对周边的侵袭,同时有助于保护沙漠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质量,促进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10月22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连绵起伏,金色胡杨装扮绿洲。
“绿色长城”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
据媒体报道,英国《晨星报》网站于2024年12月底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绿色长城”是地球的希望》的文章。作者写道:中国自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绿色长城”)工程,旨在打造一条从西北的新疆延伸至东北的黑龙江的森林带,以阻止戈壁和塔克拉玛干等沙漠的进一步扩张,该工程有效防治了荒漠化,为全球应对气候挑战树立了典范。文中特别提到,如今“绿色长城”工程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功,因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已被一条长达3046公里的绿化带完全环绕,这条绿化带由红柳、梭梭、胡杨等适合在沙漠生长的沙生及耐旱或耐盐植物组成。
3046公里,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的长度。经过40多年的治理,截至2023年底,沙漠周边的绿色阻沙防护带还剩285公里的空白区。空白区大多位于风线、风口、风沙路径区,且水资源匮乏,治理难度非常大。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首要任务就是补齐缺口,给沙漠“锁边”。
2024年11月28日上午,沙漠边缘最后285公里“锁边”任务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顺利完成。沙漠锁边工程的意义有多重大?这要从沙漠绿洲说起。绿洲是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它多呈带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沙漠地区的绿洲可以分为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天然绿洲是自然形成的,没有或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通常是位于咸水湖泊和湿地、河流两岸或干谷中的天然林地、草地等。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天然河岸林或小湖泊大多是天然绿洲。人工绿洲则是根据人类生产、生活需要,通过规划设计并采取一系列人工措施兴建的绿洲,常见类型包括农业绿洲、城镇绿洲和人工湿地等。它们通常位于农业区、城镇或矿山等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具有明显的人工建造和改造痕迹。
塔里木盆地的人工绿洲就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边区域,实施沙漠“锁边”能够保护位于沙漠边缘的绿洲不受流沙侵害,对改善绿洲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同时,在用于沙漠“锁边”的防风固沙林中种植梭梭、沙漠玫瑰、红柳、瓜蒌,以及接种“沙漠人参”肉苁蓉等,帮助当地人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富民之路。此外,在沙漠、戈壁地区建设光伏风电基地,推进光伏风电产业和防沙治沙融合发展,也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一个不错选择。
但是,大家需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敬畏自然,不要试图将沙漠都变为绿洲。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气候极端干旱、水资源匮乏,天然植被只在河流沿岸有分布。在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种植任何植物,如农作物、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用于防风固沙的灌草植被等,都需要灌溉,否则植物就无法生长。因此,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功,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经征服了它的“恶劣”。目前,南疆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任何经济开发和生态建设活动都必须慎重,过度开发利用将造成生态灾难。
面临荒漠化威胁的不只是荒漠
需要注意的是,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人易把二者混淆。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风力作用强劲、植被贫乏的地区,是地球表面一类重要的地理景观,该地区的蒸发量通常为降水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地球上的荒漠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其中15°-35°之间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引起的干旱荒漠带,如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的荒漠;北纬35°-50°之间为温带、暖温带,主要是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区,我国和中亚地区的荒漠均属此类。荒漠通常划分为沙漠、砾漠(又称戈壁)、岩漠、泥漠和盐漠等,其中沙漠由于风蚀和流沙的移动造成的危害最大。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在我国主要存在4种导致荒漠化的基本过程,即风蚀、水蚀、盐渍化和冻融侵蚀,因此,荒漠化也有4种类型,即沙质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和冻融荒漠化。
由此可见,荒漠化的分布范围比荒漠大。荒漠发生退化是荒漠化,干旱区以外的半干旱区草地和农田发生退化,也是荒漠化。根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截至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6.81%,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个省区。这些省区往往具有严酷的自然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大多低于400毫米;二是风力强劲,全年有200天-300天平均风速在5.0m/s起沙风速以上;三是地表由疏松沉积物组成,易于风蚀,大部分沙漠、沙地和草原区表土下覆盖着形成于距今数十万年至上百万年的第四纪的古风成沙,为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沙源。
另外,从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的差异上来看,我国的荒漠化区域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类地区。
一类是位于北方半干旱和亚湿润区的农牧交错带,那里分布着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和呼伦贝尔4大沙地,总面积约16.61万平方公里。其荒漠化成因主要是:1.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滥樵和滥挖药材导致草地退化,如固定沙丘活化、草场生产力下降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2.粗放的耕作技术导致耕地退化;3.防护林退化导致风沙入侵。这些成因均与人类活动有关,在减轻人类干扰的前提下采取沙障+植被恢复、围栏封育、飞播治沙等措施,可以对荒漠化进行治理。
另一类是北方干旱区沿内陆河分布或位于内陆河下游的绿洲地区,我国的8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巴丹吉林、腾格里、柴达木盆地、库姆塔格、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总面积约59.21万平方公里)就主要分布在此。其荒漠化成因主要是:1.过度利用内陆河水或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绿洲退化,包括天然植被衰退、地下水位下降和湖泊干涸等;2.灌溉管理不佳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3.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使草地退化;4.绿洲内和绿洲周围防护林退化导致风沙入侵。虽然其中也有人为原因,但这些地区的沙漠都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于距今200多万年的第四纪初期,气候干旱、流沙广布,治理难度非常大,完成沙漠“锁边”是为了给周边地区的人类家园建起生态屏障,并未根本改变沙漠的生态环境。
中国为世界提供荒漠化防治三大经验
中国曾被《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那么,获得国际认可的中国荒漠化防治又有何独到之处?
荒漠化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通过防沙治沙实践为世界提供了荒漠化防治的三大成功经验。一是防沙治沙必须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结合,中国由此遏制了荒漠化扩展态势,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二是防沙治沙离不开科技创新,防沙治沙的需求推动了科技治沙的发展,而科技治沙的发展促进了防沙治沙的高质量发展,促使中国成为治沙大国,并引领全球的荒漠化防治。三是中国先后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开启了新时期由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带动的荒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在我国“三北”地区开展的荒漠化防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国研发出大量荒漠化防治技术与模式,包括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技术、飞播治沙技术,低覆盖度治沙技术、围栏封育技术,“窄林带、小网格”绿洲农田防护林模式,塔克拉玛干沙漠石油公路防沙治沙技术体系,敦煌莫高窟“六带一体”风沙防护体系等,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和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我国荒漠化防治遵循的是“因害设防”的治理原则,比如,“锁边”是为了防止流沙对沙漠边缘的绿洲产生危害,但不是所有情形都需要采取这种方式。如穿越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两侧,采用的是草方格沙障+植被恢复措施,来保护沙漠铁路的畅通;毛乌素沙地采用飞播治沙技术促进沙化草场灌草植被的恢复。
真正破坏生态系统的是荒漠化,而不是荒漠。对于因自然原因形成的沙漠,人类能做的是尊重自然,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沙漠环境。对于那些因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发生退化而形成的荒漠化土地,方可采取植被恢复等措施进行治理。荒漠化防治是为了修复还原,而不是为了征服或消灭。我们应秉持近自然修复的理念,坚持以水定绿,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荒漠化防治关系到人类永续发展,作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参与者、引领者,未来,我国将向全世界分享荒漠化防治的三大经验,提供知识和技术以促进其他受影响国家的荒漠化防治,助力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土地退化零增长”全球性目标的实现。
(作者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副所长、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三北”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