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要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造园堆山?

上海为什么要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造园堆山?
2025年01月02日 06:23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从浦西老城厢的豫园,到浦东世博滨江的新园林和新山景,不同时代对“城市山林”的营造,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如今,到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爬山、游湖、赏园、观展,正成为全市市民、全球来客的新时尚。

上海为什么要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造园堆山?申园和双子山建造背后的故事或可提供一些答案。

十多年前我刚到上海工作时,遇有外地友人要求推荐旅游景点,我总要费一番踌躇,然后郑重地回答:“上海好像没有景点,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景点!逛逛小马路,也仿佛就是身在景区了。”每每这样说着,心里其实并不踏实,担心对方以为我不够热情好客。这几年,“城市考古”火了,citywalk的人多了,倒印证了我的推荐不是托词,竟还有了几分前瞻性。

但今年秋冬,我的“上海旅游推荐清单”变了。凡有朋自远方来,我总会不厌其烦地建议:“若能留出半日空闲,一定不要错过位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海拔48米的双子山。下了山,最好再去申园走一走,你会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上海!”

这时,朋友往往将信将疑:“海拔48米?”“申园又是个什么园?”朋友继而是对“一生要强的上海人”的调侃,以及对我的“无山生活”的一丝同情。

安徽友人搬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以示安慰:“想爬山,来我们家!”

浙江友人朗声而笑:“我们最不缺绿水青山,沪苏湖铁路一开通,你们过来就更方便啦!”

一旁的江苏友人面露微笑:“我们的山,各有各的美。”

北京友人一脸不解:“豪横啊,为了爬个山,专门造个山?”

等到跟着人群走上山顶,每个人的神情似乎又不一样了。有那么几分钟,你会不愿挪步、不想说话,只是静静地远眺、凝望。似乎是生怕直白地表达会打破眼前的美。那一刻,你的视觉已被征服,心弦已经被狠狠地拨动。

这就是上海。没有名山大川、没有茂林深壑,却依然有着别样的开阔和深邃的美。

站上览胜台,远处,东方明珠、上海中心等地标建筑尽收眼底;视线略微向下,山拥着江,树环着水,深红、火红、橙黄、赭褐、葱绿、墨绿层层叠叠,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近处,雕栏缀满白玉兰的十一孔桥,在水上画出优雅的弧线,思绪随之飘荡。映着桥的,是上海世博会保留至今的几个场馆,讲述着这座城市的一段记忆和思考。目光平视,高架桥就在不远处,车水马龙仿佛触手可及,又似乎相隔几重山。繁华与宁静在这一瞬间交织于眼前。

这时,驻足山顶的你,似乎获得了与古人心意相通的机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你能想象,忙完一天工作的黄庭坚,疾步登上快阁,感受天地间壮阔的美。那份登临高处的快意,谁人不羡?

如今,登临的快意更多了几层时代的内涵。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双子山脚下这片区域属上钢三厂。当初,同样的位置坐落着一座70米高的“钢渣山”,由工厂废料堆积而成。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这里举办,上钢三厂搬走了,见证上海工业历史的“山”也平了。这里成了全球文化的交融交流之地。

世博会后,这块钻石地段的滨江宝地如何用好?面对以千亿元计的开发收益,决策者没有动心。他们坚持要建一座大公园,用新发展理念,完成一场精雕细琢的惠民工程。

此刻,登高望远,小小的人面对大大的城,眼前是看得见的瑰丽山水,看不见的奇思妙想、尖端科技,你很难不被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打动,被这座城市的宽阔胸襟、灵巧双手和一颗颗倔强而柔软的心抚慰。

在上海堆山造景,并非易事。由于江边软土地基承载能力的问题,堆山不超过10米就会沉降。刷新国内空腔结构人工仿自然山林高度纪录的双子山,给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解决方案。

采用空腔结构的山体设计,用更轻的重量解决沉降位移问题,同时在空腔内最大限度集约利用空间,展厅、停车场、变电站等功能设施皆被完美地“藏在”山体内部,仅停车位就多达1600个。由此,科技与自然巧妙融合,一座好玩、好看又好用的人工山,在上海市中心“长”了出来。

从双子山拾步而下,往北走,便是申园。这是世博文化公园里一个独具江南园林特色的园中园。堆山不易,造园亦难。更何况隔江相望,已有400年豫园珠玉在前,要造一座新园林,从何落笔?

“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风花雪月,客观存在,构园者能招之即来,听我驱使,则境界自出。”园林大家陈从周曾如是说。造园之挑战,可见一斑。今人造园不同古人所处的环境,要在都市的“心脏”部位叠山理水,在高楼大厦的簇拥下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更考验智慧和巧心。

坦白讲,迈入申园前,对于新造的园林,我并没有怀着很大的期待。未曾想,一走进申园,就被完完全全代入。周遭变得安静,听得见水声淙淙,闻得到草木气味,风拂在脸上,也变得温柔了许多。

范山模水、筑房建桥、栽花植木、亭榭题名,处处可见造园者的用心。地处寸土寸金之地,建造者巧用地势的高低变化,使观者沉浸于园中景物,浑然不觉城市喧嚣。古柯晚渡、玉堂春满、松石泉流、荷风鱼乐,园中八景随水曲折,错落有致,绝大部分园中建筑采用纯木结构,以榫卯连接,不见一颗钉子。满满的细节里,是对江南文化形和神的追求。

新华社发

一度很喜欢逛豫园,在我眼中,它代表了上海的城市气质。穿拱门,绕花廊,入山路,最爱园中三穗堂的一块匾额“城市山林”,一语道尽豫园妙处。

何为城市山林?侍奉父亲,也为自己构一方小天地,是当年穷尽心力造园的潘允端的向往。而这也成了今日豫园最吸引人的地方——从私人园林、风雅之所,转身为市井生活之地,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公共空间,让都市里的人们得以安放身心,尽享园林之美。

申园和双子山的营造,又何尝不是如此?山和园都是为人民而造。没有大自然的馈赠,那就在城市空间的运筹帷幄中动足脑筋,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创新创意和精耕细作,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从古典到当下,从老城厢的豫园到世博文化公园,不同时代对于“城市山林”的营造,正是中国人对诗意生活的不懈追求,也是对城市记忆和精神家园的共同守护。

上周末,我又一次来到申园和双子山。有朋即将远行,众人商议要来一场有仪式感的送别,思来想去,就选在了这里。这一天,没有“莫愁前路无知己”的宽慰,没有他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离愁,冬日阳光下,大家在山下的湖边草坪跑着、笑着,看高大的银杏树飘落一地金黄,看双子山上伛偻提携、往来不绝的人们。

繁华之上,山水之间,各美其美,各得其乐,这是身处这座城市的幸福。当脚步落在树叶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那是属于上海的山野气息。这样的时刻令人心醉、叫人流连。

(作者为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柳森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上海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3 超研股份 301602 --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
  • 12-30 赛分科技 688758 4.32
  • 12-30 钧崴电子 301458 10.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