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元旦是我人生中的第61个元旦。一眨眼,我已退休6年了。
我叫贺跃雄,出生于1964年6月。退休前,我在八师一五二团宣传科工作,大半辈子都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我的父母是九师一六五团的职工,父亲是一名技术员,母亲因工作忙没时间照顾我,就把我交由住在石河子的姑外婆、姑外公照管。当时,姑外婆身边还有一个孙子,也就是我的表弟彭树强,老夫妻俩平时照顾我们2个孩子。
姑外婆和姑外公对我特别好,所以我的童年无忧无虑,每天十分快乐。
在我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1969年的元旦。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那个元旦,我第一次放鞭炮。
元旦的前一天,姑外婆买回来了一盒100响的鞭炮,时至今日我仍清楚地记得,姑外婆对姑外公说:“这盒鞭炮是一角七分钱。”
元旦当天,姑外公早早地把我和表弟叫起床,拿出鞭炮,对我说:“今天是元旦,新年的第一天,你们去放鞭炮,辞旧迎新。”
我和表弟快速穿上衣服,拿起鞭炮就往屋外跑,跑出屋外才发现忘记带火柴了。然后,我转头回屋问姑外公要火柴。
拿上火柴后,望着手里的100响鞭炮,我舍不得一次放完,就对姑外公说:“能不能留一些,慢慢放?”
“行,那就留一半,慢慢放。”
听闻我的话,姑外公找出剪刀,数到42响,剪断后递给我,随后陪我和弟弟出了屋。
“用火柴点了捻子,然后就把炮扔出去。”站在屋门口,姑外公给我说了点炮要点。我边听边点头,然后迫不及待地擦着了火柴,点燃了鞭炮上的捻子,快速地把手中的鞭炮扔向空中。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随着一阵白烟升起,不一会儿,鞭炮就放完了。听到姑外婆家门口响起的鞭炮声,左邻右舍的好几个大人和起床早的小孩子出了门来到我们身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冬天特别寒冷,那个元旦的早上,室外气温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站在寒冷的屋外,闻着空中浓浓的火药味,我和表弟还有几个邻居家的小孩兴奋地“叽叽喳喳”,久久不愿回屋。
毕竟,在那个经济还不发达的年代,很少有家庭在元旦这天放鞭炮。
姑外公名叫彭久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后随王震将军进军新疆。姑外公是炊事班的炊事员。他是四川人,做得一手好川菜,之后还学会了包饺子、蒸包子。
放完鞭炮后,姑外婆和姑外公开始包饺子,我们一家人欢欢喜喜迎新年。
过完元旦,我每天都放几响鞭炮,一直持续到春节。春节前,姑外婆买了2盒100响的鞭炮,我还是舍不得一次放完,把鞭炮剪成几段,慢慢地放,每天姑外婆家门口都会零星响起几声鞭炮声,羡煞了左邻右舍的小孩子。
此后的每个元旦,姑外公都会买鞭炮给我和弟弟放。这难忘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我11岁返回一六五团上学。
长大后,随着兵团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再也不用把鞭炮剪断分开放了。
我现在退休了,日子过得更加充实而美好。
马上就要过元旦了,我想起了1969年的那个元旦,想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想起了姑外婆和姑外公……
(贺跃雄 口述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秀 整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