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补贴公司扣三分之二,人才优惠不容非法“截留”|新京报快评

租房补贴公司扣三分之二,人才优惠不容非法“截留”|新京报快评
2024年12月27日 19:03 新京报
▲住房补贴是地方人才优惠政策的一部分。图/IC photo▲住房补贴是地方人才优惠政策的一部分。图/IC photo

1.8万元人才租房补贴,公司竟要“截留”三分之二。

近日,据新民晚报报道,小李是上海某公司的员工。2020年4月,他按照公司指示,在政府服务平台上申请了人才租房补贴。5月,小李拿到了1.8万元补贴款,公司员工随即联系他,要求把其中的1.2万元转到公司工会账户。小李离职后,得知该租房补贴是人才福利,全部属员工所有,将公司诉至法院。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下称“浦东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定公司返还员工人才租房补贴1.2万元。一审判决后,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判决已生效。

住房补贴是地方人才优惠政策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地方政府会根据申请者的学历、职称、技能等级等因素,给予不同档次的住房补贴。在当前城市竞争已从资本竞争转向人才竞争的趋势下,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打响了“人才争夺战”,各项人才政策日益完善。

这其中,需求端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用好人才,增强人才与当地产业特色、经济结构匹配度,供给端则是要做好人才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发放人才住房补贴就是其中的“关键小事”。然而,好政策的雨露有时未必就能真的惠及人才。

就拿此次事件来说,明明是地方政府的人才福利,公司竟要“截留”三分之二。这不仅让地方政府的人才优惠政策在执行层面打了折扣,公司这般吃起员工的“福利”,也很难留住人才,反而会降低公司的口碑和形象,不利于自身长远发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小李之所以听公司的话,是因为“这是公司‘惯例’,其他申领者也是如此操作的。”也就是,这种薅员工人才补贴的做法,至少在这家公司,已是常态化操作。

此前,在城市的人才政策领域,曾出现“人才代办”的中介服务,帮助人才解决落户等问题,但在利益驱使下,某些“人才代办”机构异化为“人才造假”,利用人才认定政策打“擦边球”获取利益,要么通过伪造相关证件证明赚钱。有相关人员因此受到判刑、追缴违法所得等处罚。

此次涉事公司之所以敢“截留”人才住房补贴,无非是因为在人才申请补贴过程中,公司提供了配合、帮助,而且,有些补贴名额政府是直接分配给公司的,这就让公司有了“拿一把”的底气。

不得不说,相对于为人才造假提供服务的中介而言,公司在帮助员工获取补贴方面,起到的是正向作用。公司的参与,既有利于补贴政策惠及更多人才,也能让符合条件的员工及时拿到补贴。

但若据此卡要员工获得的补贴,性质就不一样了。无论是人才中介的造假,还是公司的截留,尽管目的不同,其结果都是对地方人才政策的一种伤害。

类似行径,让本来是用来吸引人才的政策,却在中间环节形成了某种利益分配格局。长此以往,就有可能稀释人才政策的优惠成色,把人才政策在执行层面异化为分肥机制。

值得警惕的是,此次公司截留员工住房补贴,相对于中介明目张胆的造假违法而言,其更具有隐蔽性,而且让员工把钱“捐”给公司工会,似乎还有着道义上的优势。但这依然是违法的,此次浦东法院的判决等于为这类行为下了禁止令。

政府的补贴政策要惠及的是每个具体的人才,这关系到一地整体的引才、育才的环境塑造,也体现着城市求贤纳才的诚意和决心。政府的人才补贴不能成了公司内部福利。

相关部门不妨借此清查一番,哪些公司、单位还存在类似操纵,予以及时纠偏,同时加大本地人才优惠政策集纳和宣传,健全执行层面的保障措施,让人才政策真正为人才更好发展服务。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新京报 补贴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
  • 12-30 钧崴电子 301458 10.4
  • 12-30 赛分科技 688758 4.32
  • 12-24 星图测控 920116 6.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