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好房子”好在哪儿?如何建?

未来“好房子”好在哪儿?如何建?
2024年12月27日 16:35 北京晚报

  新一代住宅和现在的房子有何不同?老旧危楼如何原地变身敞亮新居?智能家居里藏着哪些高科技?在首钢园的中国建筑科技展上,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现场展出的167项建筑业数字化、工业化、智能化发展新成果,让人们得以一窥未来好房子的模样。

  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改造案例被搬进中国建筑科技展,成为老旧小区的改造样本。

  新住宅样板间吸引观众关注。

  “旧改好房子”样板间内,多款新产品亮相。

  现场展出的桦皮厂胡同8号楼单元房。

  新房子

  雷达传感器守护一老一小

  住宅也会“观察”?在名为“拓展幸福空间”的主题展区,新住宅样板间引起观众的好奇。

  记者推开新住宅样板间的大门,看到门上有一块显示屏,不仅能实时看到屋外的情形,监控系统还能与手机同步。出门时,如果房主忘记锁紧门,手机APP会自动报警提醒。

  “您好,请问您找谁?”一名观众话音刚落,记者就听见有人笑出了声。原来,这名观众通过大门通话系统与门外访客对话时,系统能对声音进行变声处理。“这个功能挺实用,如果年轻女性或小朋友独自在家,对话会更有安全感。”一名观众说。

  推门而入,记者环视样板间,发现不少空间都藏着巧心思:客厅里,按下遥控器按钮,窗帘能自动拉上,室内灯光调暗,白色幕布落下,明亮的客厅秒变舒适的家庭影院;橱柜前,抬手一挥,灯带感应亮起,集成洗净系统、烹饪系统和定制收纳让下厨更便捷;房间内,各种柜子的尖角均做了圆润的倒角处理;空调出风也能自动感应、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根据不同的环境将风速和温度调至体感最舒适的设定。

  样板间里,全屋覆盖的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更是一大亮点。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在卫生间假装摔倒,膝盖刚一跪地,屋内就响起一阵急促的报警声。这是传感器通过发射并接收毫米波信号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位置和距离,实时监测人体的姿势和身体动作。

  “老人怕摔倒,小孩怕坠床,一旦屋内有异常,这一传感器会立即发出警报信号,并通过手机及时通知家属。”工作人员说,这一功能,对老老人和小小孩都很实用。

  样板间的楼板也有讲究。记者推开窗户,听见屋外一墙之隔,一个音响正播放着音乐,但关上窗却几乎听不到声音。一名观众推窗体验后,也点了点头,“现在有些楼房隔音效果太差,经常被邻居吵得无法入睡,这个隔音处理真不错。”

  “隔音效果不仅关乎系统门窗,关键还有楼板。”工作人员说,这一楼板采用了高性能浮筑楼板隔声保温系统,通过有保温隔声作用的弹性垫层和混凝土的组合来实现楼板隔音隔热。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北京、成都等多个城市的住宅项目中应用。

  “从居住者的角度考虑适老化、儿童友好设计和智能家居,正成为新一代住宅的重点。”工作人员说,要想将更多新房子建成居民住得舒心的“好房子”,既要通过硬件提升房屋基础性能,也要通过软件提升居住体验。

  老房子

  三个月原地变脸中看更中用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搬回来住!”今年5月,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居民手捧着“大红本”,回到焕然一新的家中。从2023年10月完成拆除,到2024年1月新楼主体结构封顶,老旧危楼原地变身只用了90多天。这一突出案例也被搬进“旧改好房子”展区,成为全国老旧小区的改造样本。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工作人员介绍,改造中,项目团队将整栋建筑科学规划为55个混凝土模块,每个模块在工厂内完成结构、水电、装修等工序。这些模块制作好后,只需在施工现场吊装,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即可完成原址重建。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这一做法,将原本需要15个月的工期压缩至3个月。

  无需开槽的自由插线槽、可远程操控的自动晾晒一体窗、内含LED灯带的装配式顶角线……旧改样板间内,多款新产品集体亮相。

  新技术也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模块化地板自带地暖,不需要水泥砂浆,也不用做找平,就能在毛坯水泥地面上组装起来,铺设过程省时省力;微降板可逆拆装整体卫浴系统,使得每一块地板、墙板均可逆向拆装,管网井道设有可开启维修门,卫浴维修不再需要破坏瓷砖;装配式内墙极窄间距安装技术,让装饰面与墙面间距从传统的5至8厘米减少至3.5厘米,内墙变薄了,套内空间变大。

  旧改样板间的室外工程也可圈可点,外立面既中看又中用。原有的红砖外墙变成集抗震、防水、保温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结构;外墙最外层采用的仿真石漆耐污、耐久性强;外墙涂料罩面不仅防霉、隔热,还具备自清洁等功能。

  “没想到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竟然能原地改造得这么现代!”在展会现场,一对中年夫妇对桦皮厂胡同8号楼的空间改造看了又看,不时上手触摸查看墙壁、飘窗等细节。“你看同样的总面积,比起当年的老户型,这厨卫空间大多了,客厅的采光和通风明显更好了。”他俩交换着看法。

  好房子

  更好、更快、更有安全感,观众所提到的感受,也暗含着未来住宅建设的发力点。

  住房需求转向“好不好”

  我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当前,住房发展已经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进入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的发展时期。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功能、质量有了新期待。

  如何解决住房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中央到地方,正加快推进高品质住宅建设,着力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好房子”应该怎么建

  好房子怎么建?2023年2月1日,新国家标准《住宅性能评定标准》开始实施,新增了适老化、建筑新技术、新产品等内容,优化了评价方法,好房子建设有了技术标准。

  住建部部长倪虹也提出,好房子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应该从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务等五个方面入手。比如,完善好房子的标准体系,全面提高设计、材料、建造、设备以及无障碍、适老化、智能化等标准;引导设计师精心设计好每一栋房子,让每一平方米物尽其用、物有所值;着力推动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不断提升建筑材料的保温、隔热、防水、环保等性能;强化科技赋能,推广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等新型的建造方式,要像造好汽车一样造出“好房子”;下大力气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支持养老、托育、家政等线上线下的生活服务。

  北京出台“好房子”标准

  各地也积极为好房子立标准。11月17日,北京规自委印发《北京市高品质商品住宅设计导则(试行)》,从风貌协调、生活便捷、全龄宜居、环境友好、健康安全、舒适可变、绿色低碳和耐久适用等角度,对居住区规划和住宅建筑提出高品质设计要求。

  《导则》首次提出,鼓励在住宅首层设置架空层,打造室内外融合的共享绿色公共空间;鼓励在小区内设置开放的风雨连廊;鼓励在多层住宅设置开敞阳台。此外,《导则》也关注适老、适幼设计,强调住区内外无障碍通行的连贯性,打造全龄友好社区。

  “这是一份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的指导性技术文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表示,《导则》的亮点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首次提出鼓励在住宅底层设置视线通透、空间开敞的架空层。作为居民公共活动、交往空间使用,架空面积可不计入容积率。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晓钟表示,《导则》为阳台、风雨连廊、首层架空等功能空间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使多项“以人为本”的措施落地,有理可依。

  本报记者 袁璐 文 潘之望 摄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
  • 12-30 钧崴电子 301458 10.4
  • 12-30 赛分科技 688758 4.32
  • 12-24 星图测控 920116 6.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