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胡悠扬,锣鼓阵阵……临近中午,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村的农民俱乐部里格外热闹。走进一看,“农民大舞台”上几位70多岁的老人围坐在一起,正在排练河北梆子经典剧目《宝莲灯》。舞台下,30多名村民看得津津有味,到了饭点也不舍得离开。
“采药济世登华山,平生哪肯半日闲……”跟着哼唱的李书新,是农民俱乐部的“铁粉”,只要俱乐部排练,他就会过来看,时间久了,自己也能唱几句,“农民俱乐部,让小村庄也有了‘文化味’”。
这个农民俱乐部成立于2011年,成员80余人,是当地自发组织的公益性文艺团体。“成员都是十里八乡的农民和外来打工者。”俱乐部创始人李俊岐说。
一支竹笛、一把二胡、一把板胡……起初,靠着几样简单乐器,曾在当地文化馆工作多年的李俊岐把一些热爱文艺的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组织起来,在村里组建俱乐部,通过文艺活动丰富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那时,一到傍晚,俱乐部门前的空地上就热闹起来,跳广场舞、打鼓、弹琴、拉二胡、说相声、唱河北梆子……大家积极参与、热情高涨。
多彩活动引来关注。“俱乐部名气打响了,我们还被邀请到城里参加电视节目。”李俊岐说,不少人因为俱乐部爱上了文艺活动,尤其是节假日,村民聚在一起参加各种活动,村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经过13年的成长,农民俱乐部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有民乐队、歌舞队、曲艺队、战鼓队、创作组等7支队伍,原创节目100多个,每年到农村、社区、工厂开展公益演出60多场。”李俊岐说。
俱乐部办得有声有色,村民生活也红红火火。“我是俱乐部成立第二年加入的,刚开始连乐谱都不认识,没想到现在不仅能带队演出,还能参与节目创作。”今年80岁的战鼓队队长李连庭说。
不只是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俱乐部也为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平台。“党的政策支持咱,农民生活大改善,卫生院、文化站,教育改革人人赞……”采访现场,曲艺队队长孙力华和队员们即兴表演起群口快板,轻快的节奏、朗朗上口的语句,引得一片欢声笑语。
“2013年加入俱乐部后,我获得了学习和演出机会。2016年,经俱乐部推荐,我参加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寻找‘乡村名嘴’比赛,还获了奖。”孙力华说,俱乐部让他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这几年,农村日渐富裕,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增长,俱乐部的人气越来越旺。”李俊岐说,接下来,他们将不断丰富活动,持续增强村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24日 13 版)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