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近日,扬中市首家无人农场——扬中耀威农场在八桥镇利民村投入使用。“得益于农业部门50万元的补贴,无人农场仅用2年就改造完成,3年可以收回成本。”接过父亲接力棒的00后新农人徐耀威说,无人驾驶农机降低了农场的人力成本支出,短期效益能增加20%。
扬中市委副书记、市长贾晟表示,要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新农人培育等有机结合,加快建设小而美、小而特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注入新活力。
村企共建,“产业旺”促进“乡村兴”
“大家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道士庙埭的碾米坊,在这里,大家不仅能看到‘大米的一生’,还能品尝到美味的爆米花。”11月24日,扬中市八桥镇永胜村党委副书记范艳客串讲解员,向前来研学的学生们介绍当地特色农业文化。
作为省特色田园乡村,永胜村建成秧草红菱水旱轮作基地和生态产业园,种植以红菱、秧草、蔬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以此为依托,该村打造“童学永胜”研学品牌,推出九狮图竹编画、探秘幸运草、奇妙的红菱等三大研学课程,今年以来已接待研学游游客超1万人次。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560万元,其中稳定性收入225万元。
扬中市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大力推广特色种植、村企共建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一片是丹参,那一片是玄参,都是我们近两年新引进种植的农产品。”在油坊镇油坊村中草药种植基地,村党委书记耿成斌介绍,该村整合闲散土地,分期推进总占地约300亩的“江天一色”康乐田园新兴农文旅项目。同时,以“村企共建 党建搭台”为抓手,与绿洲新城、扬中市芮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紫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结对合作,通过产业整合、项目联动等方式逐步建设趣味采摘区、中医体验区、露营垂钓区等休闲娱乐项目。
今年,扬中出台《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意见》,明确各乡镇积极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产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鼓励村集体立足禀赋优势,深化拓展村企共建、电商经济、服务经济等增收路径,同时通过推广“联合党委”“强村公司”等模式,推动村(社区)提升运营水平和盈利质效。在“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中,扬中列第34位。
“八位一体”,“一处美”变成“处处美”
整齐的农家小楼,干净的村道,清澈见底的河流……漫步三茅街道营房村,入目皆是美丽的村容。“以前村里房前屋后垃圾不少,乱搭乱建也很多。”营房村村民张少鹏说,现在的变化多亏了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营房村建立村级设施建管标准和清单,组建20人专业化管护保洁队伍,全面实行“村干部分片、保洁员管理、农民群众监督”的“网格化”管护模式,全村环境常年保持全市“八位一体”考核第一序列,今年获评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作为江苏省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扬中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集农村垃圾收运、河道保洁、绿化管护、道路管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村容村貌“三乱”整治、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维护、文体活动设施管护“八位一体”的运行维护机制,切实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运行中常见的“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管不好事”等难题。
在扬中经开区福源村两条主村道交界处,“户户评”公示栏清楚列出考核标准以及最新一期的评比公示,考核优秀的农户可凭积分到村里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大家都铆足劲把自家庭院打造成为‘小盆景’,自己住着也舒心。”村民丁兆洪说,村里基础设施齐、风景好,生活不比城市差。
扬中各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村民庭院以及房前屋后建设小游园、小果园、小广场,将“一处美”延伸为“处处美”,将“盆景”变成了“风景”。该市已创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个、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3个。
逐梦沃野,新农人凝聚“新力量”
“这是您预订的茶点,请品尝。”11月25日,在新坝镇联合村的“米店1997”茶馆,店主徐伽文、杜虹霖忙碌着,小小的茶社院子里坐满了顾客。这对95后小夫妻从外地辞职回到扬中,在村内找到一处闲置老宅,开起扬中第一家乡村茶社。短短两年时间,这里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点。
在扬中,返乡青年各展所长,助力农村发展。85后施善志创办家庭农场,不仅培育出省级优质农产品“白玉”枇杷,还创立残疾人创业基地,助力当地残疾人就业创业;90后朱桁毅创建扬中首家蝴蝶兰基地,填补了扬中地区蝴蝶兰规模种植的空白;05后小伙周子杰成立农业机械手团队,持续放大现代农业“慧”元素……“新农人”将新理念、新技术注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形成带头示范效应,让农业生产既有“钱”景更有前景。
11月27日,在抖音号“水美永和丁村长”的账号里,85后村干部、三茅街道永和村村委会主任丁鹏通过抖音平台,上传了一条关于水稻开镰的视频,展示永和村的风土人情和优质农产品,助力该村农业种植基地销售蓝莓1200斤、玉米1.7万斤。
扬中坚持把发展新业态作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支持和引导在职村(社区)干部、农村党员担当乡村振兴“星推官”,带领当地农民探新路,为乡村发展筑牢“基础底盘”。同时该市加快建立新农人实训基地,不断健全培育体系,凝聚起更多兴农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晏培娟 钱飞 通讯员 田源 孙薇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