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彭森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2024年经济工作,宣布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新的战略目标,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要面对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在此,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谈几点认识。
第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统筹好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关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改革目标,是40多年改革探索中,对改革理论和目标最新的深化和创新。
一方面,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是系统完备的经济。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第一次提出新时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同时,明确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七项重点任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强化法治保障。这七项既是按照目标导向提出的改革重点任务,也是对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系统定义和具体描述。《决定》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篇章中,重点对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任务进行阐释。在其后篇章中,对宏观治理、民生保障、高水平开放和法治建设的任务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总的来看,两个文件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和任务的表述,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
另一方面,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强调,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等。这些体制短板不解决,重点领域的“硬骨头”没有啃下来,早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无从谈起。
第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仍然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40多年的改革,从开始聚焦计划与市场的矛盾到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没有彻底解决。这是能否如期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和试金石。这个问题的难度关键在于,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要处理好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问题,这也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坚持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计划经济;反之,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推动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说到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高水平的市场经济,是机制高效的经济。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资源配置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更遑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这次《决定》也强调,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和效益最大化。《决定》要求,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放得活”是前提、是重点。“有效市场”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指标、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样才叫“放得活”。而“管得住”讲的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要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也管不住的事情。“有为政府”,政府行为必须规范。有所为,有所不为。
“管”不是简单下行政命令,要防止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而是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主要还是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更好地完善宏观调控与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总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是系统完备的经济,是成熟定型没有显著短板的经济,还是市场机制灵活高效的经济。
第三,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统筹好全面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必须看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改革的本质就是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动力的过程。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202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什么是“进”?一是高质量发展要“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二是经济体制改革要“进”。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一再强调,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方面的作用最直接、最突出。改革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经济改革,其后的国企改革、价格改革也是经济改革。正是经济改革突破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才使得一切劳动、资本、技术、知识、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只有加快市场化改革,才能极大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大局才能稳得住。
此外,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挑战和困难很多。外部环境十分复杂严峻,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对我国发展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近年来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针对这些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会议在提出202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的同时,还明确提出了2025年要重点抓好的九项重点工作,这对把握大势、坚定信心十分重要。
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些是周期性的,但更多是结构性的,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进”,才能解决。比如,九项重点工作中的第一条,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重点是调整消费和投资的结构,提振消费的关键是推进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这个目标根本要靠改革。第二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推动技术变革、产业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资源要素的创新配置,这就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任务。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系统思维,注重各类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放大政策效应。”会议还要求,“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症结,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针对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和外部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充分说明,改革是稳中求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第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统筹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必须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决定》共部署了300多项改革举措,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或参与牵头的126项,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准确把握各项改革任务的核心要义。
一是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培育和发展更有活力、竞争力、创造力的市场主体。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当前,更重要的是强调和致力于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以及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如加快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治层面稳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善民营经济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着力监督纠正“远洋捕捞”等异地趋利性执法现象。其关键还是要保证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构建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否则就不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这项改革任务的关键是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坚决破除行业垄断、所有制歧视、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重点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
三是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种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活力充分释放。完善主要由市场供给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不当干预。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重点是坚决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对土地要素市场化的制度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在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重点是坚决突破户籍、所有制等身份差异对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化配置的制度障碍,推动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着力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重点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深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在技术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技术要素的配置与干预,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重点是通过积极完善数据要素的产权制度,推进数据要素的确权、定价、流通、交易的标准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应该说,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最关键、最基础性的任务,也是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
四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查同罪同罚,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等。
五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责权分工清晰的中央地方关系,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2029年前必须完成的重大改革任务。包括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协调机制,围绕实施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竞争、产业、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强地方自主财力,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同时,还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
六是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23年7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重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顶层设计。《决定》进一步勾画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在制度开放方面,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和金融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要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市场有序扩大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作者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