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华南
编辑 | 华南
花圃、喷水池,凤凰木、桄榔树,相得益彰,倍添秀色。各教学楼,每层走廊设有花槽,美化着校园。操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柔道场馆、中华文化馆、乐队练习室、创新科教馆、FABLAB创客实验室等一应俱全……
这里是澳门名胜卢廉若公园北半部的一座学校——建校于19世纪末的培正中学。全国青联委员、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首位教育哲学博士陈敬濂就是这所学校的副校长。作为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他见证了澳门回归后社会经济和教育的蓬勃发展,并常有机会到内地研学,切身体会到祖国为在澳青年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平台,让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父亲一直是自己身边的偶像”
陈敬濂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从出生到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直至成为澳门大学首位教育哲学博士,这些重要的人生经历,都在澳门完成。自1994年起,他在澳门大学经历了读预科、攻读学士学位、学士后教育证书课程、硕士和博士学位的15个寒暑,可以说澳门大学陪伴他由一名年轻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引领学生前行的教师。陈敬濂说:“在这里所受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成为照亮学生的明灯。”
陈敬濂对以往在澳大校园所经历的点滴记忆犹新:“那里在实验室做的每一个实验都要翻来覆去验证,失败无数次后仍得不到预期中的结果时,我很想放弃,但老师却教会我永不言败的精神。大学遇到的所有老师都是我人生中的贵人和明灯,我的博士导师张国祥教授让我明白,只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终会达成自己的梦想。”
陈敬濂的博士论文于2013年荣获台湾政治大学主办的第三届思源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奖心理与教育领域首奖。为此,他成为该奖项成立以来首位获奖的澳门学者。1999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从事澳门中小学理科老师,以及中学实验室助理、训导、德育及教务工作,并于澳门大学任职兼职讲师及教育评核的研究工作,曾参与主持澳门大型的国际教育比较测试,自2014年9月起任澳门培正中学副校长至今。2003年起,陈敬濂开始教育研究,先后完成《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之数学问题解决研究》和参与分析编写《澳门43所参与PISA2006研究计划学校报告》等工作。
“我的父母都在澳门出生和接受教育。爸爸中学毕业,妈妈则是小学毕业。我也在澳门出生、长大,接受了非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中小学时期,我就读于澳门培正中学。”接受采访时,陈敬濂说:“我从小到大,爸爸一直是我的偶像。作为家庭的支柱,他肩负着爱护家人的责任。他是一个典型的好爸爸,靠着努力和节俭来养活全家。”
忆及童年,陈敬濂说即使爸爸工作繁忙,每逢星期天也会带着自己和姐弟去氹仔骑单车。“每次到单车店,他都会将座位调高到我脚尖刚好能接触地面的高度,然后他会坐在咖啡店里看报纸,喝奶茶,非常放心地让我们姊弟在小区里自由穿梭。有时候,我们会一起去他的天主教母校参加会议。在父亲的母校,我可以打篮球。每个星期天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有一次,陈敬濂告诉爸爸自己想在一个草丛里骑单车,父亲告诉他“路是人行出来的,不一定是铺好的”。爸爸对他的单车技术信任有加,让他敢于探索。这句话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有点抽象,但是对陈敬濂影响深远。长大后,当陈敬濂担任老师,特别是处理课程和教学工作时,明白路并非都是别人铺好的,有时候需要自己去开拓。“他教导我要选择正确的路,而不是一味追求方便。他一再提醒我做人要忠心和正直,这些话至今仍深深印在我心中。”
陈敬濂最初的名字为“敬礼”,意为父母希望孩子尊敬师长、待人有礼;后来又拟为“敬廉”,希望孩子为人廉洁。“最终定名为‘敬濂’,原因是当年我出生后较长时间没有太大的降雨,父母希望藉名字祈求澳门风调雨顺,就成了我现在的名字‘敬濂’。”
笃定“至善至正”而梦圆教育
和不少男孩子一样,陈敬濂儿时的梦想是当警察,但这个小志愿在中学阶段时已消失了。在培正中学毕业后,陈敬濂原计划到澳洲升读大学,这是已和家人商量好的决定,后因家人认为澳洲升读大学学费难以负担,最后自己只好留在澳门入读大学。
但寻梦之旅未有停止。在大学二年级,陈敬濂对教育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当时他正修读澳门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曾希望大三转至教育学院,但与家人商讨后最终决定先完成土木专业,再实践教育梦。
大学毕业后,陈敬濂曾到地方实习过,这令他更认清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其他年轻人一样,陈敬濂面向非高等教育的学校,广发申请信,但一直没有回复。“直到当年10月,我的母校,也就是澳门培正中学,当时的教务主任黄慕贞来电,问我是否有兴趣回校代课一个月。我不假思索迅即答允,次日回校面试,第三天就上班了。”尽管当时只是代课,但让自己踏上梦想的旅途,陈敬濂对黄慕贞至今感恩。
原本说好的代课一个月,不知不觉代课一年了。一年的代课工作完成后,黄慕贞叮嘱陈敬濂,要成为一名合资格的老师、走教育的路,必须修读教育课程。“由于我当时未有相关的证书,因此离开了母校,转到另一所学校工作,同步进修。两年后,黄慕贞再来电,问我是否有意回校工作。这盏梦想路上的明灯让我再次不由自主地迅即答允,负责训导的工作。黄慕贞给我的劝勉,我一直记在心中。为此,我向学校申请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即将毕业之际,母校培正中学有教务职位空缺,而这正是陈敬濂梦想的工作。“因在教务岗位,可以为学生创设平台,成就同学的梦想。”看似已梦想成真,但陈敬濂的寻梦之旅并未完结,现在他更希望为青年教师创设平台,成就老师们的梦想,他说这是自己的使命。
1889年,培正学校创办于广州,是中国第一所由华人基督徒开办的新型学校。1938年1月,为逃避战乱,学校由广州迁澳门,即今天的澳门培正中学之始。当年,培正学校由广州至香港、澳门,如今鼎足而三。100多年来,历尽艰辛,校务日晋,不断发展。澳门培正中学包括幼稚园、小学及中学部,秉承“至善至正”的校训,坚持“德智体群美灵,六育均衡发展”的教育目标,贯彻“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环境,保持严谨校风”的办学方针。教育为本,质量为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检验教师教、学生学最有效的平台。“过去,课堂是教师的展示时间,现在的课堂,更倾向于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习可见。”陈敬濂说,校方通过各项活动,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陶冶和净化。
自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至今,澳门的行政法务、经济、保安、社会文化、运输各领域均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单就教育而言,在国家关怀和社会发展中,澳门教育体系开启新篇章,一系列教育政策颁布、实施,受惠者众。陈敬濂说,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为提高,澳门培正中学持守办学方针,致力培育人才,亦因应时代的发展,进行课程改革。学校提倡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多参加正课以外的活动,校内开设了体艺类的活动班,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此外,也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多项活动,如参观、工作坊、科普专题讲座、体艺文化演出,增加学生校外学习的体验,多接触社会。在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的支持、澳门特区政府努力和社团的配合下,学校组织学生到内地,参与内地高等院校的体验营或交流项目。如参加国防教育营,让初中生在集体活动中学习国防知识,让他们明白国防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教师和学生通过参访学习,感受祖国的山与城,加深认识祖国,培养爱国情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琴澳深度合作区等政策落实,学生的学习场景不断扩大,视野持续扩展,师生能做到与时俱进,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前不久,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指导,澳门特区政府、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澳门中联办主办,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秘书处承办的“澳门青年看祖国”各界澳门青年“欢聚北京”交流团青春汇报会在北京举行。澳门《七子之歌》新一代传唱人、澳门培正中学高二学生龙紫岚,在第一篇章之“传承篇”演唱《七子之歌》,与北京市风铃草少年合唱团共同现场演绎经典旋律,通过深情演唱展现澳门与祖国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再现澳门回归时激动人心的场景。此外,培正中学舞蹈队的演出亦展现了澳门独特的文化魅力,体现了澳门与祖国的密切联系,歌颂澳门特区政府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培正中学小学部的学生与友校学生合唱歌曲《爱上澳门》,向观众展示澳门中葡文化交融特色。陈敬濂本人亦有深情朗诵,还有多位培正中学校友出席并参加演出。
陈敬濂说,学校明白科技发展对教育带来的挑战,早在2009学年已开始“电子学习试验计划”,2010学年引入“移动电子学习”,多年来师生在电子学习中都得到成长。据陈敬濂介绍,学校坚持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创设大量的平台,经常组织学生们走入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简称“深合区”),走进内地,参加各类型的活动或比赛,让师生亲自感受国家的科技发展大势。“核心是要让学生明白科技发达对国家的意义,当中更关键的是要弘扬中华文化。将科技手段与优秀中华文化相结合,是一种使命。”陈敬濂说,中央大力支持、关爱澳门的莘莘学子,开放到内地大学保送额,培正中学学生赴内地升学者逐年递升,这是同学们向往接受国家高等教育的实证。
202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2023年度奖状颁授,澳门培正中学被授予“功绩奖状”。
见证回归前后澳门的变化
澳门青年联合会(简称“澳门青联”)成立于2006年9月,是澳门规模最大、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青年社团,一直以团结社会各界青年和青年组织为定位,打造广泛团结各界青年与青年社团的平台,凝聚澳门青年力量,巩固和壮大爱国爱澳队伍,推动澳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作出贡献,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作为澳门青联的一员,陈敬濂时常参与这个为青年成长成才成功搭建的平台所组织的座谈会、集思会等活动,加强自己对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认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进一步认识国情,提升爱国爱澳情怀,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新征程澳门青年的使命担当,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促进澳门多元发展、维护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我一直在非高等教育领域,热诚投入培育青少年的工作,为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参与了各项青年活动,并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多项社团组织的青年活动。我更主动与大学合作,也推动爱国历史时事教育活动,目的是让青年能从新闻时事中得到爱国教育。”在面临互联网的挑战下,陈敬濂策划了“培正能量,发好声音”的中文正规课程,推动加强学生对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认识。此外,他发动及带领年轻教师到内地作校本培训,通过不同的机会与内地的学校交流,让教师们更认识内地教学的发展。
作为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秘书长、澳门教育研究促进会理事长,陈敬濂多年来热心科技与教育工作。在他看来,科技越趋发达,对青少年的影响越大,科技与教育相配合,可强化与青少年的沟通,不同的电子平台亦可发展成爱国爱澳的平台,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陈敬濂说,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对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澳门人“北上”已成平常事。“回归后,澳门土地面积增多,大型交通基建落成,社会保障提高,非高等免费教育增至15年,近年在中央政府支持和澳门特区政府努力下,2022年起所有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实现升国旗、唱国歌全覆盖等等,整个澳门的面貌得到大幅度的转变,市民生活水平得以提升,与内地的关系更为密切,深合区、澳门新街坊等,以及相关的崭新措施,都给予澳门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中央对澳门的关爱。”
身为培正中学副校长,陈敬濂肩负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的重担,“教育工作没有停步的一天,教育改革的路亦是需要开创的。选择在没人走过的路去走,还要带着整个团队去走。要带动老师进行改革,不单是课程改革,还有思维的更新,说实话这是困难的。然而,我自幼受父亲教诲,明白路是由自己创出来、行出来的,所以,我能怀着信心向前行,亦感恩在培正,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上下一心向着目标前进”。他说,回归后的澳门,的确是具有非常高幸福感的地方,“这完全是源于国家的强大国家对澳门的大力支持,让我们不单有幸福感,而且得到自豪感”。
言及自己八小时之外的生活,陈敬濂说,工作都是排得满满的,不是在学校工作,就是公务到不同地方作教育分享,但是自己会争取时间与家人共聚,传承中国对家的传统理念,与孩子们做做运动,在社团活动中作分享,与青年一代交流。生长于澳门的陈敬濂,亲身见证回归前后澳门的变化,“越变越好,机遇处处。澳门人都怀有对澳门进一步发展的期盼,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4年第12期 ]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