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在保护和运用的平衡中开创成都非遗传承新局面
谭平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成都市肩负着以“三城三都”建设为抓手,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等诸多重大使命,这决定了成都市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定位必须是既对标国内外优秀城市,更要争取做“更好的自己”。
非遗传承不能过度保护,也不能过度运用
从学术机理和当前应用层面来看,非遗传承事业的质量、水平高低,关键的杠杆是在保护和运用中找到平衡,即保护和运用都要适度——保护过度,难以激发内外活力,建立自身造血机制和持续发展动力。运用过度,则可能属于竭泽而渔,涣散了队伍;丧失了商业机密;有眼前的经济效益、轰动效应,而忽视社会效益、长远发展前景。
据统计,我市目前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30个。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个,国家级25个,省级87个,市级118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85名。其中国家级14名,省级89名,市级282名。
众多的项目和传承人,散布在我市各地,环境、禀赋各异,自然保护和运用状况也各异,对于其项目自身和整个成都非遗传承局面的影响也肯定有很大的差异。
保护和运用建立了稳定平衡,实现了长期良性互动,事业蒸蒸日上。这些资源(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传承发展效益、国际国内传播效益都得到了较好兼顾,从而为成都市、四川省,甚至国家层面的一些重大关切(如大运会、世园会、各种高规格国际会议、会展、外事接待等)提供有力支撑。著名的案例如2020年就产值过亿元,传承的人才队伍壮大、项目本身的影响力、传播力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的郫县豆瓣、水井坊、邛茶、花楸贡茶、川派盆景、怀远藤编、蜀绣、简阳羊肉汤、新繁泡菜。其最核心的共同特征就是项目发展的规划科学合理、运营模式符合传播与营销规律、品牌的公益和商业形象联动塑造、队伍老中青结合有序连接、核心技术技艺在保护中有序传承并改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不悖。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成功的项目,所以成都成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定点举办城市。
保护有力,但运用和传承尚有短板。一方面,一些非遗项目传承人出现了不能履行基本职责的情况,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尤为紧迫。另一方面,一些传承人更多注重对遗产本身的稳定性的延续和保护,认为非遗就应该保持“原汁原味”,亟须通过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把非遗的保护和生产化、商品化联系在一起,为非遗保护和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以成都为例,川剧变脸和长嘴壶茶艺是较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成都的生活美学意蕴和魅力。但是,这两项非遗目前尚没有形成规范的传承机制。此外,也要防止对非遗资源的滥用,传承人、相关管理协调机构,必须理解重要特色非遗资源的珍稀性和保持可靠的小众有序传承的必要性,不能被短时间的利益所吸引,重经济、轻传承。
非遗活化是传承的最佳方式
一方面,要锦上添花。对于传承与运用的平衡做得很好的,如以郫县豆瓣、水井坊、邛茶、花楸贡茶、川派盆景、怀远藤编、蜀绣、简阳羊肉汤、新繁泡菜“九朵金花”为代表的优秀非遗传承项目,要加大关注和扶持,比如组织它们的传承人、企业家,走出去请进来,对标国际国内优秀案例,进一步做大做强自己。通过建立数据库、论坛等形式,进行集中展示和传播。
另一方面,要扶弱济困。有一部分非遗项目,携带着历史文化信息和先民的精神、艺术、生活情趣,但通过文创产生自身的造血功能障碍较多,因此传承后继乏人。这就需要政府相关机构、社会公益组织或人士介入,对其进行传承帮扶,构建一种保护与运用的动态平衡。第一,要通过有组织的专业培训,提高传承人和责任方的担当意识、积极进取意识。第二,要通过各类手段,打消传承人的后顾之忧,对传承人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一些独创性技艺由家传变为大众共享资源后,也应有一定经济补偿。第三,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非遗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若要原汁原味地保存,各环节须保持手工业方式。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推动项目的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积极协商收徒,保护单位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要积极牵线搭桥,请他们在学校开设讲座,或给予薪水,或给其传授技艺的报酬,让其招收学生。虽然这些大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大部分不会以这些技艺为生,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他们的影响肯定不会就此终止。第四,对于有难度的项目,如剪纸、年画、传统节日等,要鼓励、推动其通过与生产生活需求接轨的文创与活动,摆脱困境,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整体环境。第五,对于那些的确找不到传承人的项目,应该努力推动“资源转型”:扩大宣传,动用现代包装的力量,提高这些遗产项目的地位,使老百姓能够接受这些遗产并重新找到它们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此外,对于滥用项目的行为,要建立完善的研判和预警机制;对于重要传承人和项目,坚持比全省其他地区更严格的优胜劣汰机制,体现成都对于珍贵非遗资源的原则立场;对于造成明显不良后果,过度商业化的非遗资源运用行为,予以干预和禁止。要提升非遗传承的保护意识、文化意识和觉悟,提升传承人、保护机构对有序传承必要性的重视。
作者:成都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