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院前急救是医疗服务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在第一时间抢救生命、减轻伤害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将“新设置30个院前急救站(点)”列入2024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通过积极推动急救站点建设,铺就完善的急救网络,大幅缩短急救半径,提升服务响应时间,抢抓急救黄金时间,持续护航群众医疗急救的“生命线”。截至2024年10月,江苏30个新设置院前急救站点全部投入运行,且均通过现场验收。
标准化建设 同质化管理
院前急救规范化、标准化是广大群众获得有效紧急治疗的保障,为加强和规范医疗急救工作,江苏推进站点标准化建设和同质化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在人员配备和值班方面,江苏建设24小时值班制急救点,每个执行急救任务的车组按要求配备执业医师、执业护士和驾驶员各一名。所有新建站点的院前急救从业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持有专业证书,提升急救队伍业务能力。在基础建设和装备方面,按照《江苏省院前急救站点设置指南(试行)》标准,准备办公和值班用房、医疗用房、基础设施等。部分地级市急救中心由市级层面急救站点统一标准配置救护车、医疗器械、急救药品等。在日常管理和站点运行方面,安排业务骨干跟车,进行业务指导及质量管理,促进急救站点高效运行。南京、常州、淮安等地依托医疗机构和运行经验丰富的急救分站共同建设院前急救站(点),由医疗机构负责统一日常管理,统一人员配置,实现同质化、高效化管理。
此次新增的常州龙城大道急救分站是常州市医院急救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该急救站位于S39江宜高速龙城大道出口处,由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统一调度,市四院医护人员组成队伍,配备2辆智能救护车及专业医疗团队,实现24小时不间断服务,主要负责车祸、外伤、心脑血管疾病等急救任务,为常州市西北区域的居民以及江宜高速、沪宁高速常州段的过往车辆和乘客提供快速反应的医疗救助。龙城大道急救分站与医院院内急救形成一体化管理,通过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大大缩短危重病人抢救的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截至目前,江苏新建设的30个急救站(点)已参与急救任务20888次,救治患者2万余人,新建急救站点120呼叫平均响应时间为13分11秒,较之前有较大缩短。
整合化资源 均等化服务
建立院前急救站(点),不仅能够提高急救响应速度,也有效解决涉农、远郊地区的急救需求,增强群众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感。
2024年江苏新建的30个急救站(点)覆盖主城区和农村地区,逐步解决全省农村急救站点覆盖不足、急救半径过大等问题,让更多的民众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获得更加高效且有效的急救服务。分站所在县(市、区)缓派和回车率明显下降,其中,常州市金坛区医疗急救站儒林站缓派率下降93.1%,南京江宁医院汤山急救站点回车率下降95.79%。
与此同时,连云港东海县,盐城射阳县,南京溧水区、江宁区,镇江丹阳市等地的急救站点高效整合县域急救资源、医院急诊医疗资源,实行县域急救站点一体化运行管理,院前院内急救人员实现同一配置,极大提高县域急救资源利用效率,以及院前急救的专业能力。
以南京江宁医院急救分站汤山急救点为例,该急救点于今年1月启动后,与周围已有急救站联动,加强江宁区医疗急救网络,优化急救资源配置,提升急救服务覆盖面和响应速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江宁区急救点的有效出车数增长28.1%,出车急救反应耗时缩短1.04分钟,同比下降6.8%。
信息化建设,数智化赋能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急救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急救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撑。江苏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高效的急救信息平台,将新建的院前急救站点纳入全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为解决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信息脱节问题,泰州市打通院前院内信息系统,打造“上车即入院”院前急救新模式。在该模式下,救护车内采集到的病人基本信息、生命体征等数据会实时上传至医院信息系统,在救护车上实现分诊挂号功能,院前院内信息同步共享,院内专家远程指导,患者抵达医院时直接展开救治,特殊情况可绕行急诊,减少信息重复录入,缩短急救准备时间。院内救治完成后,转归信息反馈至急救中心,形成连续、实时、多方协作的闭环救治模式。自今年3月上线以来至10月,已实现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共享10570例,远程会诊协同救治15例。
数智化赋能正推动急诊急救、医疗服务、医院管理等全方位升级,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急救流程能够实现“时空对接”,最直接受益的是患者。下一步,江苏新建院前急救站点将以数字化改革为强劲引擎,全力推动5G、物联网等技术在院前急救领域的场景应用,积极探索卫生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赵畅)
编辑:穆皓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