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军网
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周晓锋
近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该剧以西北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为时代背景、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生平经历为叙事主线,用宏大的历史叙事、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精良的艺术制作,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信仰、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品格风范,让人感受到了深沉的精神力量。
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展现革命先辈以身许党、以革命大局为重的崇高党性。在《西北岁月》中,习仲勋的革命经历是贯穿全剧的故事主线。剧中,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为领导经济建设成绩卓著的获奖者逐一颁发题词奖状,给习仲勋的题词是“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习仲勋在到达绥德地委机关后,将这一题词挂在墙上,时刻鞭策自己。全剧也紧扣“党的利益在第一位”来塑造以习仲勋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剧中多处呈现了习仲勋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党的利益与“左”倾错误路线斗争的情节。如在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习仲勋等同志始终坚持党的正确路线,为保卫根据地和红军的力量、维护党的根本利益据理力争,最终迎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使党的力量在西北地区得以保存和发展。剧中还有刘志丹在习仲勋的安排下与家人见面的一个片段。因为革命的原因,刘志丹多年没有回家。由于刘志丹的革命活动给家人带来了危险,见面时,父亲狠狠打了他,妻子为了保护刘志丹立即紧紧抱住了他。离别时,刘志丹又不舍地亲了女儿。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刘志丹给亲人带来的是危险,他愧对亲人;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了人民,他义无反顾、含泪与家人告别,转身又投入了战斗。这次见面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但“打”“抱”“亲”三个直击人心的瞬间,展现了革命先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精神境界。
将浓郁的西北风情与澎湃的革命激情相融合,生动展现革命先辈深入开展群众工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西北岁月》再现了独属于西北的历史时空,扑面而来的是大西北的风土人情。无论是对场景的描摹还是对人物的塑造,该剧都追求真实与质感。剧中人物都有着在西北地区日晒后特有的黝黑而粗糙的皮肤,加上演员的精彩演绎,使以习仲勋为代表的主要人物身上具有如泥土一般朴素的道德品质和亲民情怀。剧中,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通过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发展经济、兴办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改善了人民生活。人民群众也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红军。他们筹军粮、当向导、积极参军,为开创革命新局面提供了坚强保证。顾林是该剧塑造的一个具有教条主义思想、严重脱离群众的反面人物形象,革命先辈与以他为代表的“左”倾路线的斗争是贯穿全剧的又一叙事线索。剧中,顾林差点戕害了刘志丹、习仲勋等人,但习仲勋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通过不断团结、斗争,再团结、再斗争的方式,挽救了这位犯过严重错误的同志。在和顾林的一次谈话中,习仲勋恳切地告诉他:“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两个立足点,一是实事求是,再就是走群众路线。啥是走群众路线,要我说呀,就是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这番话使顾林心服口服。剧中还有刘志丹与习仲勋聊天的一个场景。身处险恶环境的两位革命挚友,一同憧憬革命成功后百姓生活的样子:孩子们都能上学,老百姓天天都能吃上饺子,而且是肉馅的。短短10多秒的对话,既展现了他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境界,又体现了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
将宏大叙事风格与细腻人物刻画相结合,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满群像诠释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品质。剧中,习仲勋多次表示:“我们党讲党性,我看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西安局势稳定后,习仲勋着手开展维护西安稳定与建设工作。面对老百姓为建设城市拆城墙、扒墙砖的行为,习仲勋当场阻止并紧急主持召开会议。针对会上的不同意见,他拿出一块现场收集的墙砖,用墙砖上镌刻的建造朝代、出土地点、工匠姓名等详细信息,告诉大家明城墙“是历史、是文化的”,强调中国是文明古国,“要一起努力,守护好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脉”。最后,西北军政委员会形成决定,不但不能拆除城墙,还要予以保护,使得西安城墙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迹得以保存至今。在讲到西北地区的文化建设时,剧中还讲述习仲勋鼓励民间文艺社团易俗社的发展,并号召八一剧团演员向易俗社成员学习的故事。习仲勋带人视察易俗社。当看到“欢迎西安市政府接管易俗社”的标语时,他提出将标语中的“接管”改为“接办”,并当场作了说明:对于敌产,可以用“接管”,但易俗社是进步文艺团体,“接办”要更合适,即把易俗社接过来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一字之差,感动众人,这不仅是意思的改变,更是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体现。
将主题的严肃性、政治性与内容的亲和力、艺术性相结合,深刻展现革命先辈的统战智慧。剧中详细讲述了“三色”理论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1929年,刘志丹在榆林主持召开特委会,提出“把各种民间的武装和敌人的武装变成革命的武装”的思想。会议根据他的意见,决定采取“红色”“白色”“灰色”三种形式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武装。“红色”,就是依靠群众,建立党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白色”,就是派党员、团员到国民党部队中开展兵运工作;“灰色”,就是争取、教育和改造民间武装。“三色”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有力推动了西北地区革命武装的创建和发展,也为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剧中,面对国民党军将领胡景铎要在起义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要习仲勋做他的入党介绍人的要求,习仲勋力排众议、特事特办,明确表示:“争取过来,我们的敌人就少一个,朋友就多一个。长此以往,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习仲勋成功策划胡景铎带领国民党军起义,为西北解放赢得宝贵时间。剧中人物的成长,也是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在实践中的不断成熟相辅相成的。青海解放后,对于态度顽固的藏族昂拉千户项谦,习仲勋强调要注重民族团结、把政治争取放在首位。为此,西北局先后17次派代表对项谦做针对性的劝降工作,并派人治好了项谦母亲的疾病。项谦有感于我党的宽容仁慈,终于投诚。除此之外,习仲勋与诸多少数民族人士、民族企业家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并注重发挥他们在民族团结、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革命队伍得以发展壮大,并不断取得胜利。这些情节,都深刻体现了在发挥统一战线作用时,我们党化敌为友、壮大自我的政治智慧。
从1927年大革命的低潮期,一直到1952年天兰铁路全线通车,《西北岁月》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尘封已久却熠熠生辉的时空之门,让我们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也让我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更加坚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与信念。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