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石并立”到“帝后共治”

从“双石并立”到“帝后共治”
2024年12月14日 05:14 齐鲁晚报

  走进岱庙碑廊,迎面赫然矗立着一通造型极其特殊的碑刻,那就是“双束碑”,又称“岱岳观造像记碑”。该碑高3.18米、宽1.05米,碑首作殿阁九脊歇山顶,雕刻精美,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看似区区数平米的碑体,实则承载着一代女皇武则天政治生涯的起伏博弈,以及唐代政治、宗教和历史的风云际会。

  □孙晓明 孙辰龙

何以立碑

这通唐碑,原立于泰山王母池西岱岳观老君堂殿前,“文革期间”泰山文物工作者为保护这一珍贵碑刻,将其埋入岱庙,1982年挖出来才得以重见天日。

  “双束碑”立于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是为纪念唐高宗以来“六帝一后”到泰山设立道场并塑造神像等道教活动所立。碑身四周都刻有碑文,共刻唐代帝王19则泰山行道题记,其中武则天建大周当皇帝后有7则题记,碑文中还夹杂着其自造的一些特殊文字。

  双束碑的形制很奇怪,也很独特,国内罕见。它的碑身是由两块相同的长方形条石并立而成,镶嵌在同一碑座和碑首之间,因此叫“双束碑”;又因其形似鸳鸯双栖,坊间也叫“鸳鸯碑”。目前是泰山现存最早的一通完好无缺的唐代碑刻。

  “双束碑”碑文主要记载了封禅的细节和许多歌功颂扬的诗句。共有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代宗李豫、德宗李适等五位皇帝和武则天皇后泰山封禅以及道教活动刻辞,时间跨度137年,是研究唐代政治、宗教等历史,特别是研究高宗和武则天共治天下的政治意图的珍贵资料。

  中国历史上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帝王共有六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其中唐高宗的封禅又与其他帝王不同,他带去了他的皇后武则天。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不要说国家大典,就是家族祭祀一般也是不允许女人参加,而武则天不仅参加了国家大典,而且充当了封禅大典中“亚献”的角色,充分想体现作为皇后的武则天在唐王朝中的特殊政治地位。事实上,参与唐王朝的宗教政治活动,对于武则天来说并不是第一次,早在唐显庆六年(661),也就是泰山封禅前五年,武则天就同高宗共同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及其弟子在泰山的岱岳观建醮造唐双束碑像,并创刻了形制特殊的“双束碑”。双束碑最早的一则碑铭是这样说的:“显庆六年二月二十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止,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这说明此碑是郭行真等道人于唐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奉旨为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而刻立的。

  为借助神权巩固皇权,李唐王朝自高祖李渊起,就以道教教主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乾封元年(666年),高宗下令尊道教教主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高宗的两次泰山行道活动,明显都有武则天参与,加上武周朝的7次活动,武则天在泰山行道的次数是最多的。另外,武则天宠信宫廷御用道士郭行真,并专为武则天行道教法术,可见武则天借道教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意图十分突出。

  由道士郭行真在泰山这一重要的道教发源地大张旗鼓刻立“鸳鸯碑”,体现了高宗武则天共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寓意武则天与唐高宗同顶一片天,共踩一块地,更是对帝、后共治天下的暗示,足以看出武则天企图登上皇位的深邃政治智慧和良苦用心。

“双束碑”见“三奇”

  有研究证明,在泰山众多的碑碣石刻中,“双束碑”以“三奇”著称于世。

  造型奇。双石并立,同一个碑首,同一个碑座,别致的形制充分彰显了设计者精巧的构思和缜密的用心。据史料记载,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患风疾,开始让武则天处理部分朝政,武则天处事十分符合高宗的心意,因此深得高宗信任,其政治势力开始不断扩张。显庆六年(661年)刻立的“双束碑”,就充分表明了武则天的政治用心,两块碑石并立,暗寓武则天与高宗并驾齐驱,顶天立地,象征共治共享天下。3年后,也就是麟德元年(664年),随着唐高宗病情加重,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时人就把她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武则天顺利达成了她的第一个政治目标。

  内容奇。《双束碑》碑文四面环刻,刻制年代自唐至宋延续400余年,仅唐代题记,自显庆六年(661年)始至贞元十四年(798年)止,时间长达137年之久,共刻制了唐代六帝一后(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和武则天皇后)遣员在泰山上斋醮造像的题记近20则,且题记内容在正史礼志中很少记载,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立意奇。按常规无论摩崖刻石还是碑刻,都是一事一碑,也就是先有石刻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确定摩崖或是碑刻的尺寸大小,而“双束碑”最早的一则题记——显庆六年造像记仅有50字,并且只刻在整个碑的一个角上。为什么要刻立一块“笔记本”式的碑刻,至今仍是一个千年难解之谜。

武则天造字有深意

  双束碑文中有一个武则天新造的“天”字。原来的“天”字是一个“大”字上面加一横,“大”字是一个劈开腿的男人,一横就是苍天,也就是“男人头顶一片天”的意思。但这个“天”字在武则天看来却有大男子主义之嫌,所以她就把一横下面的叉腿男人改成了穿裙子的女人。

  武则天造字是武周革命中为除旧布新、树立权威而采取的一项改革措施。武则天为此还专门发布了造字宣言。这则载于《改元载初敕》的宣言文字,载明武则天造字开始于载初元年(689年),共创制了12个字。《资治通鉴》对此也有记载:“凤阁侍郎河东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献,丁亥,行之。”这两则记载都仅说明武则天造字开始于载初元年,创制并发布了12字,但没能说明此后是否还有造字,造了多少字。由于武则天命人所作的、收录了所有武则天所造文字的《字海》已经失传,因此关于武则天造字究竟有多少个,历来众说纷纭。

  有研究证实,武则天造字前后共分5次,除载初元年(689年)所造“天、地、日、月、星、年、正、君、臣、载、初、曌12字外,另于天授元年(690年)、证圣元年(695年)正月、证圣元年四五月间、圣历元年(698年)分4次造“授、证、圣、国、人、月”等字。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将武则天造的字废弃。故武则天造字自载初元年开始至长安四年末结束,为期15年。这一论点可以在泰山“双束碑”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双束碑”中武则天造字的题记共有9则,其中7则是武则天派遣道士到泰山行道后的题记,另外两则刻记虽没有纪年,但据文中有武则天造字可断为武周时期所刻制,共使用“天、年、圣、月、日、人、授、地、初”9个武则天所造之字,其“月”字有前后两次改造的版本。天授元年(690年)造“授”字,天授二年(691年)泰山行道题记中,“授”字即为新造字,而该题记中的“人”则是未改字,“人”新造字出现于圣历元年(698年)之后武则天的泰山行道题记中。武则天最后一次在泰山行道的时间是长安四年(704年)十一月,此则题记共用新造字7个,参与撰写题记的有博城县主簿韩仁忠。神龙元年(705年)三月的中宗的泰山行道记中已不见任何新造字。最有意思的是,博城县主簿韩仁忠再次参与了景龙二年(708年)的泰山行道活动,同样参与了此次行道活动题记的撰写工作,但这则题记已不见任何新字。这其中显而易见是一种政治上的博弈。

  武则天造字是为其改朝换代提供文化的资本,颁布诏书全国实行,是一种权力最大化的体现。其新造字使用范围之广,据《语石》载:“当时群臣章奏及天下书实,咸用其字……余所见武周碑不下数百通,穷乡僻壤,缁黄工匠,无不奉行维道。尤可异者,巴里坤有《万岁通天造像》……文教隔绝,乃纪元年月亦皆用新制字,点画不差累黍。虽秦汉之强,声灵远讫,何以加焉。”中宗复位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被武则天所谓“武周革命”革掉的李唐王朝的祖宗之法,他一再颁布制书,将所有制度都恢复到唐高宗以前,武则天新造之字也在革除之列。中宗于神龙元年(705年)二月复国号为唐,三月就到泰山行道,此次行道距武则天最后一次泰山行道活动仅4个月,其题记已不再使用武则天的新造字。

  武则天所造之字,多是以繁代简,每个新字都是由几个字构成的,如“地”就是由“山、水、土”三个字上下叠加组成,“年”由“千、千、万,万”组成,天授年号的“授”字是由“禾、久、天、王”组成的。组成新字的各字连贯起来往往可以表达一个吉祥语或赞语,已非原字的本意,事实上,这也是武则天造字的初衷。如“年”字就寓意“天授万年”“千秋万年”,而“授”字则寓意天赐嘉禾,久为君王。并且有些字,如“授”字是为了某些特定的事件面创造的,其兴其废皆因政治,更因其不符合文字的发展规律、书写困难而淡出人们视线,最终停止使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泰山 武则天 道教 政治 唐高宗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20 天和磁材 603072 --
  • 12-19 国货航 001391 --
  • 12-17 方正阀门 920082 3.51
  • 12-13 中力股份 603194 20.32
  • 12-10 林泰新材 920106 19.8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